“解讀長垣”

呂佩義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東部,是河南與山東兩省的交界,在新鄉、濮陽、開封、菏澤四個城市之間的邊緣地帶。改革開放以來,長垣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鄉鎮企業頗具特色,防腐、起重機械製造、烹飪、衛生材料、綠色食品等傳統行業久負盛名。

近幾年來,長垣縣充分發揮省直管縣體制優勢,求真務實,奮力攻堅,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298億元,增長9.5%,增速居省直管縣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8億元,增長10%,增速居省直管縣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億元,增長13%,增速居省直管縣第1位。今年一季度,全縣生產總值達65億元,同比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6億元,同比增長13%。

一個在資源、資金等方面都不佔絕對優勢的內陸農業縣,民營經濟為什麼能夠快速發展?縣域經濟實力為何快速增強?

“解讀長垣”


河南省長垣縣作為一個既無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經濟基礎又相對薄弱的農業縣,近年來,依靠民營經濟的發展迅速崛起,縣域經濟實力連年攀升,走出一條糧食生產區發展縣域經濟的可行之路,被專家學者稱為“長垣現象”。

長垣縣的民營經濟,已形成防腐建築、衛生材料、起重機械、烹飪四大支柱產業,根據行業特點逐漸形成規模,並逐漸擴大範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連片工業園區。目前,長垣縣從事防腐工作的人員居全國同行業首位,並開始走出國門。全國大型重點工程建設工地上,都留下過長垣防腐工人的足跡,被譽為“防腐之鄉”。在國內衛生材料市場,長垣生產的衛生材料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產品覆蓋全國衛生材料市場的80%以上,被國家衛生材料協會譽為“

衛生材料生產基地”。在國內起重設備市場上,50噸以下的起重設備及零配件85%以上是由長垣生產提供的。“衛華”“紐科倫”等起重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工藝等均居國內領先地位。

在釣魚臺國賓館、外交部禮賓司、北京飯店,在我國數十個駐外使領館,在國內餐飲行業,有近3萬名長垣籍廚師在獻技,因此,長垣縣也被譽為“烹飪之鄉”。

長垣依靠這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依靠這些“人為”優勢,彌補了當地資源、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在河南省迅速崛起,在我國中部地區迅速崛起。

長垣縣地處黃河下游的“豆腐腰”地段,以往是一個典型的靠農業吃飯的窮縣。正是因為這一背景造就了長垣人靠手藝謀生,靠一技之長立身的本領,長垣人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應變能力強。因為有這些特點,長垣民營經濟乘改革開放之風,從傳統的作坊式的小買小賣,通過自我積累,自我完善,企業由小到大、快速發展成為現代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

“解讀長垣”


長垣的民營企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發展軌跡,這些民營企業,依靠行業特點,成片連體,聚眾發展。特色產業的區位聚集、連片發展形成了規模效應,也提高了產業的競爭力和運營效率。在長垣,儘管大大小小的企業是各自獨立的,但由於產品同族同類,企業間實際上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繫,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分工與合作,有人負責購進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有人負責生產,有人負責銷售,即使生產同樣的產品,其產品的定位也不完全相同,這種自然的分工協作,培養鍛鍊了一批懂生產、會營銷的人才。

長垣城區水景長廊用足用好改革開放政策,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是長垣得以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多年來,長垣縣各級黨委、政府致力於創造寬鬆環境,提供了適合發展民營經濟的“大氣候”。在培育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長垣縣委和縣政府充分尊重群眾的創業精神,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範圍內,對民營企業不限產業、不限規模,在手續審批、經營場地等方面實行優惠,縣裡對民營經濟統一辦理證照,統一收費範圍,統一收費標準,對民營企業實行承諾服務制,民間迸發出的創業熱情與政府因勢利導服務的有機結合,使長垣民營經濟漸成氣候,民營企業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

“解讀長垣”


發展民營經濟,長垣雖然沒有資源、資金、技術優勢,但卻有著先天的人才優勢。長垣人外出務工,源於唐宋,興於明清,明朝曾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長垣七尚書”的美譽。長垣由於地處黃河下游地段,歷史上十年九災,每逢災年,長垣人便投親靠友外出學技謀生,在外出闖蕩中謀求生存發展,培育了商品經濟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如魚得水,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

發展民營經濟,長垣不求最大化,但求最佳化。凡事先從力所能及的做起,當有了一定的經驗、一定的積累之後,再一步步發展壯大。如衛生材料的生產,靠的是當地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和技術含量低、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經歷了小規模起步,到專業化、工業化生產過程,走出了一條從充分發揮當地勞動力資源優勢開始到規模逐漸擴大的路子。民營企業不僅為國家提供了稅收,還為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

長垣的民營企業家,大多數是當推銷員起步的。他們先跑市場,對市場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對市場規模有較深刻的認識;他們熟悉市場,有相當成熟的經驗;他們按市場規律把握企業的生產營銷,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以銷定產,市場化運作,企業不良資產極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企業發展規模的最佳化。

“解讀長垣”


據統計,長垣縣域收入近80%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長垣縣域經濟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於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垣有非常寬鬆的適合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正是這種開明和寬容以及休養生息、放水養魚的社會環境誘發了民間的創業衝動,使他們可以充分地去發揮、去創造。

長垣縣委、縣政府長期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全力支持和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優秀企業做大做強。在實際工作中,對那些自身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為長垣發展貢獻大的民營企業家,按照“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惠,生活上有靠山”的理念給以扶持,多輪驅動民營經濟,引導群眾把思想解放落實到致富創業上來,在全縣上下形成了齊心協力促發展,千軍萬馬奔致富的發展民營經濟的濃厚氛圍。

“長垣經驗”的實質,就是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欠發達農區的戰略定位和突破口,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加快城鎮化進程,帶動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

當很多人和很多地方為發展經濟討論各式各樣的戰略的時候,長垣默默地實踐並探索出一條內陸農業縣發展經濟的道路。

“解讀長垣”


“解讀長垣”


呂佩義,筆名吳風,資深媒體人,曾在地方媒體和中央媒體工作20餘年。現供職於某央企。愛交友,愛品酒,喜收藏。座右銘:做人講厚道,做事講地道!

《河南思客》編委委員、簽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