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摘要:本文从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等理论视角出发,并结合对影片视听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一代宗师》进行读解。

一、基于“时距”理论的叙事分析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提到了时距的概念,所谓时距,它“探讨的是事件或故事段的可变时距与在叙事中叙述它们的伪时距之间的关系”。[1]也就是,故事实际延续的时间和叙述它所用的时间之间的对比关系。故事时间用TH表示,叙述时间用TR表示。TH和TR之间一共应该有五种变速运动形式,虽然热奈特把慢叙排除在外,但慢叙实际上应该是存在的。这五种变速运动形式分别是:

停叙(停顿):TR=n,TH=0,故TR∞>TH

慢叙:TR>TH

同叙(场景):TR=TH

快叙(概要):TR<TH

零叙(省略):TR=0,TH=n,故:TR<∞TH

在电影中无论是叙述时间TR抑或故事时间TH都不易为0,所以我们将电影中的时距分为三种,分别是TR>TH; TR=TH; TR

梳理一下《一代宗师》的时间线,影片以字幕(intertitles)来表示时间变化,有几个坐标,分别是,故事时间,故事地点,字幕及事件,叙述时间:

  • 1936 年及之前,叶问的“春天”

  • 1938 年10月,佛山沦陷,人生到冬季(48:30)

  • 1938年,灯叔死于日军大轰炸,金楼被汉奸接管,抗战期间,叶问二女死于饥馑(53:48)

  • 1939年,宫二赴西北大学医,遇一线天,一线天第一次出场(55:51)

  • 第一段纪录片:插入满洲国建立的纪录片影像(56分钟)

  • 1940年,马三投日,担任奉天协和会会长,叛出师门;宫二出殡;推却婚事,为报父仇作出决定,一生不婚嫁不传艺不留后。(56:25—72:05)

  • 1950年,香港 大南街,插入第二段纪录片影像,空间转换到香港,叶问授徒(72分钟)

  • 1950年, 一线天第二次出场,叛出革命党,雨夜打斗。字幕出现“同年一线天流亡香港 开白玫瑰理发厅”(77分钟)

  • 1950年,大年夜,香港.。影像细节牌匾,宫若梅医馆,叶问见宫二,想再见一次六十四手,民国二十六年打算去东北,留了一颗扣子做念想。80:28—84:00

  • 一段闪回,无时间无地点无根据无情由,叶问见丁连山,抽烟,求见六十四手,被拒绝。84分

  • 1940年,大年夜,东北,宫二报仇,闪回。(接上上段,宫二对叶问说,你知道我十年前大年夜在哪儿吗)86:40—99:30—100:30,占14分钟

  • 1952年,香港,白玫瑰理发馆,一线天第三段影像,字幕:同年一线天开始授徒,八极拳传入香港,(100:30—104:30),占4分钟

  • (叶问画外音)1952年冬天,宫二停止挂牌,我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大南。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闪回到哪个时间点,字幕剧情没有说明。

  • 事件:宫二表白,说出武学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两人走在街上,远景,可以看出,影片基本就是近景特写(为主)和远景相互切换,很少表示人物连贯性的身体全景和周围环境。

  • 宫二心理独白、画面、画外音:我选择了留在我的年月

  • 字幕:1953年,宫二病逝香港,一生信守誓言,不婚嫁,不传艺,不留后。马三给叶问宫二青丝,闪回当初剪下青丝的画面。

  • 1953 年,叶问领取香港身份证,中港边境关闭

  • 叶问心理闪回,离开佛山那天

  • 1960年,张永成病逝,叶问终生未再踏足佛山。

  • 第三段纪录影像,122:21

  • 叶问闪回,宫二背身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 结尾字幕,叶问一生传灯无数,咏春因他传遍世界

电影前48分钟叙述了一段较完整的故事,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中华武术馆成立,五虎下江南,北拳南传,这是时代背景,叶问和宫宝森比武交流,是在北泉南传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南北武林的交流。之后是一次快速剪辑,叶问一家照相,定格,被轰炸,这里面包含了时间进程的加快,以及快速剪辑的运用。整部电影的时间流速从这里开始明显加快。之后电影再也没有用超过15分钟完整叙述过一个时间段的故事,从1938年佛山沦陷开始,经历了1939、1940、1950、1940(闪回)、1953、1960这几个时间点和事件。

从时距的概念的来看,影片前半段的叙事节奏较为从容,能够给出一段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完整叙述一段故事,而到影片中后段,开始频繁的以字幕来表示时间、事件和地点,时距也就是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比,在之后这几个片段叙事中都是远远超过第一个故事事件的,与字幕时间的频繁增加同时伴随的的还有叙事节奏的不断加快。因此有些学者(如索亚斌)的分析不无道理,影片后半段叙事确实有潦草和急就的感觉。

二、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可以看出,影片基本是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的,但影片本身又不能算做线性叙事,在看似总体的线性时间线背后,实际依然是王家卫式的片段式叙事、人物呓语、闪回和跳跃式意识流心理叙事。影片第一次快速剪辑和意识流同时发生在叶问和宫二比武之后,两人鸿雁传书,交叉剪辑,宫二眼角向下意味着在回忆,之后闪出他们各自比武的场景,以高速剪辑升格慢动作将比武舞蹈化,配以拉手、旋转落下、眼神交流的大特写在无声之中将两人情愫的产生通过影像抒写出来。之后又有多次闪回和片段化叙事,如叶问见丁连山,叶问1950年见宫二,闪回到十年前大年夜报仇……闪回不同于倒叙,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叙事文体当中,而闪回则是一种更加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手法。闪回完全依循人物心理,并不按现实事理逻辑出发,是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叙述手段。所以一般存在闪回的电影都可归入非线性叙事当中。

影片的武打风格之光谱应该界定在《卧虎藏龙》的完全写意与“甄子丹叶问拳拳到肉”的写实之间。去除了《卧虎藏龙》的过分传奇式的轻功悬浮,《一代宗师》的总体武打风格还是偏向写意,虽然通过三镜头法,以特写将发力点,受力点与击打过程描绘出来,但缺乏完整的身体动作连贯性的描绘,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远景、全景描写(王家卫对摄影师宋晓飞的指导,“不美的东西就不要拍他”,即使是精心布置耗资巨大的金楼也没有多少全景展示),而且即使是近景,也会通过构图,浅焦背景虚化将近景特写化(见图1图2),通过多重曝光、高速摄影、在片场放置镜子,以及烟、雾气、雨水、光影等共同构造一种朦胧的写意之境。在用特写构图方面,常常采用仰俯视角不对称倾斜构图,以特写拍摄人物的一个侧面。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图1,即使是近景,也会通过构图、浅焦背景虚化将人物近景特写化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图2 同上,即使是近景,也会通过构图等手段将人物近景特写化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图3 俯仰视角不对称倾斜构图

在布光方面,采取伦勃朗式油画布光,典型的一个场面是宫二在金楼摆下鸿门宴邀约叶问前来会晤时。伦勃朗式布光缘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所画群像油画《夜巡》,它的基本光效是: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称作三角光。分别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如图可以看到,叶问脸上的光影效果,在右侧的眉骨和鼻梁一侧有一块三角形的光斑。伦勃朗布光法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法,强调面部线条,可以很好的表现人物的立体感。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标准的伦勃朗式布光法

马三见师傅这一场戏,在布光方面,通过背后倾斜逆光将人物人物右侧脸框的面部线条通过光线勾勒出来,斜向下俯拍倾斜构图显示出人物的乖戾凶狠性格。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三、基于“格雷马斯矩阵”的符号学分析

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根据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叙事二元对立模式,之后格雷马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进行扩充,得出「符号矩阵」分析模式。如图: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其中,最重要是确立一个文本中的X,在X的基础上确立其他三个要素,他们各自意义要在这个“深层结构”中才能产生显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项:

第一,X和反X,是反义的关系,二元对立,比如黑和白。

第二,X和非X,反X和非反X,是矛盾但不对立的关系。

第三,X与非反X,有包含关系,可能是作为助手。

第四,反X和非反X不必然包含某种关系。

以“黑——白”作为基本的两元对立项设定一组符号学矩阵分析。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对《一代宗师》进行符号学分析,首先是要确定它文本当中的X,也就是主角,一代宗师的主角是谁?我们一般想当然认为是叶问。首先看王家卫对片名的阐释,和我们一般想象不同,王家卫耗费三年走访超过100位武术名家后,确立了自己想拍的主题——“我要做的这部电影比仅仅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具挑战性。它要讲的是“宗师之路”及其含义,和一个人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位宗师。因此与电影配套的纪录片片名似乎更能阐释这个导演的含义——《宗师之路》。

因此这也与一般观众的观感相符,影片的主角“一代宗师”叶问似乎被边缘化了,相反对于宫二的形象塑造反倒更为丰满。因为王家卫的本来想法随着采访发生了游移,他要拍的主角不再是叶问,而是一个时代,关于逝去的武林,那个时代特有的风度、仪轨、以及导演本人所包含的情绪——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及一联挽歌。

所以王家卫确立了四个主要角色作为“逝去的武林”的代表,分别是饰演咏春拳宗师叶问的梁朝伟、饰演八卦掌女武师宫二的章子怡、饰演八极拳首领的张震、以及饰演形意拳高手马三的张晋。相对于传统的代表宫宝森而言,他们是新的一代,然而又是相对于舰船火炮他们代表着的传统武术及其仪轨即将逝去的一代。

影片里的二元对立项和刻画的主要矛盾是宫二和马三,同时相对于叶问叙事部分的支离,宫二部分叙事更为完整,情绪表达和抒发也相对饱满。因此在符号学矩阵的分析中将宫二作为“X”,而与之对立的马三作为“反X”,因为叶问比武胜了宫宝森,所以年轻气盛的宫二为找回面子,与叶问特地切磋了一回,之后叶问一直想求见六十四手却一直无缘见到。叶问和宫二可以看作是矛盾但不对立的一项。一线天这一条线索是王家卫刻画相对单薄的一条,一共出场三次,曾与宫二有一面之缘,宫二帮他用大衣掩盖身上的血迹逃脱宪兵的追查。我们据此列出《一代宗师》的符号学矩阵:

逝去的武林,时代的挽歌:叙事学视阈下对《一代宗师》的读解

王家卫借宫二之口谈到的武学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首先认识到自己武学的特点及局限性,见天地,就是叶问所反复追求的六十四手,东北的那一座高山,是对武学高山的追寻;这三个阶段一直到见众生就是最重要的根本,武学的传承。

王家卫对于叶问的刻画并不涉及剧烈的戏剧冲突,他谈到因为在他人生中没有发现这种事件而他也并不想编造,更关键的一点是,“他的英雄气概不在于完成一个精妙的拳法,而在于他精神层面上的强大,这是所有武术的根本。”王家卫谈到,“‘一代宗师’是你过世数年之后获得的一种认可,因而你必须将武学传承给后人。 所以你不能称李小龙为“一代宗师”,因为他的武学没有得到传承。”“我们设定的是展现叶问一生中,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三个不同的重要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个阶段就是一种武学的传承。”

王家卫反复谈到传承,薪火相传,看重的以及其所想在影片里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人生,而是整个武林以及它所在的旧有的时代的一种消逝。而传统武术的根底并不在于精妙的拳法,而是其中的思想,以及武学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刚.影像的极致——与宋晓飞谈《一代宗师》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3(02):144-149.

[2] 何玲.浅析电影《一代宗师》之拍摄技法[J].才智,2013-7.

[3] 王家卫,约翰•鲍尔斯.怀旧记忆与文化传承——王家卫访谈[J].电影艺术杂志,2017

[4]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索亚斌.小情感与大情怀碰撞的碎片[J].当代电影,2013(03):62-64.

[6]黄秀端.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及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 2012-05-31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