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现在我们都知道,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演变过来的,但是在121年前的晚清,人们还普遍认为汉字来源于传说中的"苍颉造字"。

而改变这种观念的,不是什么王侯将相,也不是大家学者,而是一个古董贩子和一个疟疾患者"合作"完成的。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本草纲目》中的龙骨

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当地的农民在耕田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龟甲和兽骨的残片,这些残片有大有小,各有形态。当地人对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这叫做"龙骨",是一种中药,一般用来止血消炎。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录有"龙骨味甘平,能生肌防腐"。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龙骨"在普遍的中药铺里就可以买到,虽然不贵,但是大家耕田时发现这种东西都会带回家,以后用的的时候就不需要买了。如果发现的多,他们就会把他收集起来拿到中药铺卖掉,也算是发了一点小财。


金石大家身患疟疾,却因病得福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城有一个叫王懿荣的人。这个人曾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是挺有文化的人。他有个爱好,喜欢收集研究古籍字画、钟鼎印章、断碑残石,在当时是个稍有名气的金石大家。

这一年,王懿荣不幸得了疟疾,于是派人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的中药店买了一副中药,准备煎服治病。在清朝的时候,但凡有点文化的人,也都懂一些简单的医术,王懿荣当然也不例外。他把抓来的药翻看了一遍,偶然发现在一副叫"龙骨"的中药片上有很多划着的符号。这激起了他的专业兴趣,觉得这不是简单的"龙骨",于是赶紧让人到那家药店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回来。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王懿荣


他认真研究这些陌生的字体,发现和古老的小篆很是相似,凭着自己的经验他判断,这肯定是哪个朝代的文字,而且年代相当久远,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几文钱一副的中药可就价值大了。他找到了那家药店,问这些"龙骨"是从哪来的?老板告诉他,是一个叫范维卿的贩子给他送的,这个人也算是个常客。王懿荣听了大喜,叮嘱药店老板,下次再见到这个人一定通知一声。


古董贩子随手的一次生意,竟然成为最贵重的一单

我们知道,安阳的小屯村是殷墟遗址所在地,在清末的时候那里经常有人发现古老的青铜器,因此全国各地的古董贩子经常到那里去"淘宝"。1899年,有个叫范维卿的贩子像往常一样来安阳、汤阴一代收购青铜器,谁知道运气不好,转了一圈一无所获,心中极其郁闷。但想了想总不能白来一趟吧,就在当地买了一批"龙骨",想倒卖到北京赚点路费。就这样,安阳的这些不值钱的"龙骨"就到了北京菜市口的那家中药铺。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药店老板收到王懿荣的嘱咐后,一直再等着范维卿,终于有一天见到了他,于是赶紧把他引荐给了王懿荣。这让两个不同兴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得以相识,看到范维卿新带来的龙骨,王懿荣非常兴奋,当场向范维卿指出这些文字的意义,范维卿这才知道,这几的这趟生意原来这么贵重!


被八国联军毁掉的考古大家

在两人的合作下,王懿荣大量搜购"龙骨",最多是达到了1500多片,经过他的认真研究,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龙骨",而是龟甲和兽骨。上边的字,记载着商代几名君主的名字,还有一些其他的汉字,这些发现至关重要,因此他计划以这些甲骨为素材著书立说。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他的愿望实现,"庚子之乱"爆发了,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城,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7月,侵略者兵临城下,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王懿荣也感到无力回天,又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写下一首绝命诗后投井自尽,享年56岁。


被吃了几千年,甲骨终于从中药铺下架,多亏了1个贩子和1个患者


他收集的这些甲骨,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文学家高度重视,先是史学家刘鹗得到了王懿荣的一些甲骨,同时又进一步的收集达到5000多片,并据此著书立说,开创了甲骨文字和文史结合研究历史的先例。再往后,就是大家的熟知的"甲骨四堂":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继续展开了对甲骨的研究。现在甲骨的研究已经分门别类,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甲骨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