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王事情


今时今日再看朱高煦,就是个蠢货。

众做周知,朱棣有三个嫡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朱高炽是皇位第一继承人,朱高煦虽说只比哥哥小两岁,但这两年,就是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死了,否则他想继位,那就是大逆不道、痴心妄想。

但武力值爆表的朱高煦却看到了希望!

“靖难”开始后,由于英勇善战,朱高煦多次随父亲朱棣出征,尤其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军打败,心灰意冷之际,朱高煦带兵赶到,逆转了局面。朱棣一时兴起,给儿子画了一个天大的饼:好好努力,太子经常生病。

傻子都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棣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无从知晓,不过从当时的形势看,至少有一半是真的。

首先,朱高炽的确身体不好,身体肥胖不说(怀疑是不是痛风),走路都的别人搀扶,保不齐那天突然就走了,老大走了,老二递补上去,皇位不就是朱高煦的。

其次,朱高煦立有大功,如果不是他及时出现,朱棣就得下地狱,可以说,朱高煦不仅仅救了朱棣,也救了朱棣全家,将来把位子传给朱高煦,于情于理说的过去,当年李世民劳苦功高,不就顺利接班了,李家做的,为什么朱家就做不得。

但等到朱棣继位,一切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朱高煦这人口碑太差,大家都不喜欢他。

打江山需要猛将,坐江山需要的是贤君,朱棣虽然是靠窜逆得到皇位,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如果传位给朱高煦,以他那毛楞的性格,说不定很快就有新的朱棣出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么毁了,实在不甘心。

其次,朱高炽虽然肥胖,但总体还是不错的,为人处世,讲原则,懂礼貌,知道收揽人心,一副明君的派头,加之他养了一个好儿子朱詹基,纵然不喜欢这个儿子,也得为孙子着想。千秋万代以后,江山总会到他们手里。

第三,朱棣自己是窜逆上位,虽说登基以后文过饰非,但总不是那么光彩,如果再行废长立幼,以后朱家的传位制度就乱了,为了千秋万代计,也得按照规矩办事,嫡长子在,皇位就是他的。

有了这层打算,朱高煦基本就出局了。

所以纵然朱高煦苦苦相逼,他依然不动声色,说好听的是有城府,说不好听的就是有愧于儿子,说不出口。人都是这样,纵然有千般手段,面对家人,总要讲些亲情、良心、道理,尤其是父母面对儿女,总是绕不过去。

但说不出口本来就说明了问题,朱棣是个杀伐决断的大阴谋家,但凡有更改的余地,绝不会拖拖拉拉。

朱高煦如果聪明,就应该从此收敛行藏,做个太平王爷,老爹有愧于他,哥哥是个正人君子,只要自己不过分,后半生好吃好喝,做个安乐公绰绰有余,至于子孙后代也不用操心,朱元璋早就给他们留了活路,搞块封地,做一方诸侯,不说百世,肉眼可见的子孙过日子没问题。

但这哥们偏偏不信邪,铁了心想做皇帝。

老爹做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得,至于造反,那不都是跟你学的。

公平的说,朱高煦的心情可以理解,皇帝这位子,诱惑太大,不是说只有嫡长子能做,朱元璋泥腿子出身,一样能做皇帝,朱高煦堂堂大将军,难道不能想!

但你想做皇帝,得有做皇帝的觉悟。什么是觉悟,第一要有意愿;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有机会!

朱棣能够造反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格局,自己有意愿有才能,还遇上了不走寻常路的姚广孝,可以说是天命在手,赢的理所当然。即便如此,也是血雨腥风好几年,堪堪获胜。

但朱高煦就差得远了。

还没来得及造反,就把身边的人得罪光了,他招募私兵、击杀兵马指挥、私用御用器物,连老爹都看不下去了,如果不是哥哥为他求情,当时就的完蛋。

上下五千年,如此飞扬跋扈,还能造反成功的,几乎没有。

说白了,就是双商太低,没有做皇帝的能力。

但朱高煦可不在乎这些,作为一员武将,他笃信蛮力,认为只要有兵在手,皇位就是囊中之物,至于人心、口碑,都是以后的事情,只要有权力,这些都是附属品。当年蒙古人连文化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照样入主中原。自己的学历,总比那些放马的高吧!

我都要做皇帝了,杀个把人算什么?至于别人看不下去,一旦做了皇帝,不都解决了吗?

老爹当年不就是,登基以后杀人如麻,还篡改历史,把亲妈都换了,一样天下座的稳稳的。

不得不说,朱棣的所作所为,给朱高煦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当然,朱高煦能如此嚣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哥哥朱高炽。

前文说过,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身材肥胖,还有腿疾,从症状上看,很像是痛风,放在今天,注意饮食,多运动减肥,按时吃药,问题不是很大。

但在当时,这就是要命的病。

哥哥如果驾崩了,机会不就来了!

朱高煦想的挺好,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事实:他的侄子叫朱詹基。

那可是老爹当年早早指定的接班人,朱棣是什么人,视天下英雄如浮云,他能看重的人物,岂是等闲之辈。

但朱高煦不这么想,大侄子再厉害,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当年自己随老爸打江山的时候,他还在家里尿泥呢,我怎么会怕他。

你不怕他,人家也不怕你。朱詹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古人早熟,再加上系统的家庭教育,朱詹基当然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地位,要不是新君继位,事情太多,早就对这个二叔下手了。

朱高煦到后来也明白这个道理,老爸哥哥都容不下他,现如今还的受大侄子的气,好歹是洪武皇帝的孙子,徐达的外孙子,没点血性还了得,索性来个先下手为强,先行造反。

造反听起来浪漫,实则是个风险极大的买卖,朱棣当年兵强马壮,却在起事后屡屡打败仗,如果不是意志坚定,早就兵败身死了。

朱高煦武将出身,道理是明白的,但一听说大侄子要御驾亲征,立马怂了。

更可悲的是,下属听说皇帝御驾亲征,打算把大哥绑了送去做投名状,毕竟造反这事太危险,谁都不想诛九族。

朱高煦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他就错了,以他的人望实力,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机会。比起当年的老爹,他差的太远。

如此此时朱高煦弃子认输,彻底投降,也许还能平安终老,但这哥们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非要在侄子来看他的时候绊人家一脚。说实话,五岁以上的智商都不会这么干,我儿子曾一不小心把棍子打到我脸上,被我一顿胖揍,此后再也不敢了。朱高煦可能是小时候挨揍挨的不够,恶作剧惯了。

所以说,做父母的工作忙归忙,还是要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早教育,不然像朱高煦这样的,就是个活生生的反例。

朱詹基本不想杀二叔,亲叔叔,杀掉总有些落人口实的嫌疑,但堂堂大明皇帝,被人如此羞辱,传出去如何是好,既然如此,也就不必顾忌太多。

杀无赦!

朱詹基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铜缸将朱高煦倒扣在内,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燃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朱詹基为什么要虐杀朱高煦,日慕乡关怀疑是小人书看多了。小时候听单田芳老师的“薛家将”,提及薛仁贵平反后将陷害他的李道宗闷在大钟里,活活烧死,朱詹基听没听过“薛家将”历史没有记载,但现存最早的薛家将小说是于《永乐大典》中的《薛仁贵征辽事略》,从时间上看,他是有机会看过这本书的!



日慕乡关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被关压在西安门内。一天,他的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却故意用脚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在里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顶着铜缸乱跑。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这里并不是题主说的烹死。那么,明宣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绊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于他的父亲,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朱棣对朱高煦的许诺让他居功自傲对太子不服,为叛乱埋下隐患。

因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充当急先锋,并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赞赏他,感觉这儿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风范,朱棣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对他的肯定,亲自许诺给他太子位,让他异常高兴,并恃功骄纵,经常干违法的事。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只爱读书,不爱习武,他的体态很肥胖,连路都走不稳,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行。一生爱武的朱棣感觉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欢他,朱棣几次表现出有更换太子之意。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优柔寡断,给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朱棣又必须遵守内阁制度和长幼有序制度,最终他还是立了朱高炽当太子,希望破灭之后的朱高煦很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拨是非对太子位蠢蠢欲动,不肯就藩。他向朱棣进谗言使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功臣解缙最终惨遭杀害。他还私养大批武士随时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炽的可能,在他母亲许皇后和杨士奇的劝说下朱棣才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至此以后他安稳了一段时间。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没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人品不好,又不爱学习,对人言行轻佻,就连他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讨厌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继位时,他与兄长朱高炽进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辉祖看不惯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样子,就暗中告诫他。他不听告诫,不听就不听呗,还偷走了他舅舅最心爱的宝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呗,一路上还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为此朝臣们都纷纷指责他的父亲朱棣,“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逆子实在是让自己老爹下不了台。他还私自训养士兵,放纵手下滥杀无辜。

2、罪孽深重,忘恩负义、不思悔改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朱高炽已犯案数十起,要是平常将领早碎尸万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替他向父亲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撵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乱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朱高煦又开始积极活动起来,他想学他父亲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结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没有剿灭他,给他悔改的机会。明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资又赏宝物。然后命他回他的封地乐安,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为郡王。


4、谋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来奔丧。朱高煦却在半路上设埋伏预谋夺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对朱高煦大加赏赐并尽量满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结果他认为自己侄子好欺负,继续作死。

5、谋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带着自己儿子起兵造反,被张辅告发。朱瞻基亲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逆党王斌等被杀,同谋640余人被杀,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的有1500余人约一半被处死,另外的被罚守卫边疆。但明宣宗并没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软禁。后来明宣宗派内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认错明宣宗很有可能会放了他,让他颐养天年。但他作为一个阶下囚,还想着要弄死明宣宗,没有武器用脚绊。

明宣宗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受其连累全都被杀。朱高煦有野心无谋略,自不量力终覆亡。


小姐姐讲史


皇权之下,权力之争,无有亲情。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军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变将重演。

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于混乱中挺身而出,安排御营内外,秘不发丧。成祖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平常如初,皇帝驾崩之事,外人无从知晓。

另一方面,杨荣亲自率人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诏令朱高炽继位。

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之役”中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马功劳。成祖靖难成功后,本来属意其为皇储。但是长子朱高炽于靖难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劳,并掌管后勤粮秣,支持燕军获胜,同样有大功。

经过各方面权衡,成祖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封地云南,以图兄弟安宁。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还发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成祖无法,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钟爱于成祖,封赵王,长居京师。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见爱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诸弟,数次几乎失去皇储之位。幸好长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爱,并于永乐十一年(1415年)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皇统世序,间接稳固了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另外诸文臣以儒家嫡庶礼法为依仗,坚决支持朱高炽,所以永乐一朝,朱高炽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认了长子储位正统性,先后将汉王、赵王遣往安乐(山东)、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夺嫡之争。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锁严密,以汉王、赵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等到确认消息,皇太子已经在京师继位。

赵王朱高燧也罢了,汉王朱高煦简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忍耐,暗地里加紧叛乱准备,试图将来一举推翻长兄,效仿父亲,夺取帝位。(具体经过,见拙作---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延续成祖皇统安排。

仁宗为太子二十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终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宝,成为大明之主。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对于试图夺嫡的两个弟弟,厚加亲爱,加禄米并赏赐,意图以兄弟之情,缓解弟弟们的愤恨。但是汉、赵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领情,还是以夺取至尊之位为目标。

仁宗继位时已经四十七岁,步入老年。虽然在政治治国上,确实颇有仁君风范,一改成祖时频繁用兵、御下极严的风格,宽厚仁爱,穆穆俨然长者之风。但是私生活上,脱离了严父压制,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过度。

本来仁宗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国事,一面又“操劳”频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终竟导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凤阳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之陵),并诏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还在江南时,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于京师突然去世,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个月的皇帝,至尊之位还没有坐热,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炽实在是可惜。

而汉王朱高煦于京师的耳目,这一次将皇帝驾崩消息探查极快,几乎是第一时间,位于安乐的汉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还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骑,自乐安往运河出发,截击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继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准备,远在南京,竟然对京师父皇病情了如指掌。仁宗驾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马上疾趋返京,二十天内,就自南京抵达良乡。而汉王的截击骑兵,居然还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达良乡后,接受仁宗遗诏,马上入京,主持举哀发丧仪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汉王朱高煦,再次功亏一篑,丧失主动。

宣宗即位后,对于野心勃勃的两叔,还是以感化之意来对待他们。再次加汉、赵两王禄米、并封诸堂弟王爵,以示亲亲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为了掩饰谋逆行动,还主动向宣宗上奏,以“利国安民四策”言于宣宗。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兴,对群臣说:“汉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议确实有益,可见其诚心。叔父有心改过,朕即当鼓励。”诏令朝廷按所奏事实施,并亲自回信汉王,以示感谢。

但朱高煦将宣宗的好心当做软弱,见宣宗态度和蔼,抚慰自己,以为其可欺,更加轻视宣宗,加紧谋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正式谋反,以“诛杀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属下卫所、并汉藩护卫,于乐安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打出“定难”旗号,公开对抗朝廷。此后朱高煦还阴谋联络勋臣英国公张辅,但是被张辅告发。

宣宗得到汉王作乱消息,开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乐安,宣慰汉王。朱高煦面对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声言:“永乐年,父皇信谗言,削我护卫,远徙我到乐安。仁宗即位,尽以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皇帝,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再议我所欲。”之后上书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语,谋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报,叹息:“汉王果反矣。”于是准备派阳武侯薛禄统兵征伐。大学士杨荣等文臣以建文旧事为例,力主皇帝亲征。英国公张辅奏对奏:“愿假臣兵二万,擒献汉逆于阙下。”宣宗说:“卿诚足擒贼,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阳武侯领兵来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说:“大事可成矣!”后来得知宣宗将御驾亲征,顿时气焰全无,惶惶不可终日。

宣宗于领兵出征时,仍抱着挽回事态的念头,给朱高煦致信:““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谋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后,战和难择,首鼠两端,不能决定,导致部署不及,无法对抗朝廷大军。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军抵达乐安,四面包围,发出劝降信。朱高煦犹自顽抗,令党羽登城头发炮攻击。而明军以神机营火器反击,声震如雷,击毁城中房屋无数,乐安全城大惧。

明军诸将请立即攻城,宣宗不许,还是致书朱高煦,劝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乐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说一样,有人承受不住明军压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献于宣宗,以赎从乱之罪。

朱高煦才智远不及成祖当年,内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乱,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乐安叛军闻讯,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灭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投降后,随军诸臣都建议宣宗处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亲,没有同意,只是将其与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师,废除王爵,称“汉庶人”,软禁于皇宫西安门,并专门筑一宫室,名“逍遥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对于其同党则没有客气,诛杀四百六十余人,发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准备回师时,有大臣上奏:“汉逆谋反,而赵王阴与共谋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汉逆,军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赵王。如若不问,则赵王反侧不安,恐日后复劳圣虑也。”

宣宗对于一鼓作气再擒拿赵王,迟疑没有决定。而大学士杨士奇、蹇义、夏元吉都说不可,上奏说:“文皇帝(成祖)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绝于天,咎由自取。而赵王未有反据,倘贸然加罪,恐有伤先帝友爱兄弟本意。”

于是宣宗下诏说:“先帝友爱二叔,于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仅余一叔耳。今赵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负先帝仁爱之心,著勿议。”放过了赵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几乎就要重蹈汉王覆辙,魂不附体,再也不复之前跋扈夺嫡之心。为表示顺服,朱高燧主动向宣宗上疏,缴还赵藩三护卫于朝廷,以示忠顺。宣宗为体现宽宏,仅收回护卫,返还赵藩仪卫司。朱高燧及时服软,得保首领,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其子孙世袭赵王,一直传至明末,算是为成祖保留一脉。

而汉庶人朱高煦,于京师逍遥城内软禁,无聊度日。宣宗念及亲情,日常所奉可称丰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与之前贵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别,所以朱高煦一直愤恨难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无事,便想前去探望软禁三年之久的汉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过之意,如有悔过,考虑释其回凤阳居住。

宣宗到达逍遥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来,但由于厌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顾半躺闭目假寐。对于宣宗亲自询问也不予回应。

宣宗懊恼,还是忍住火气,于城内四处探视一番,嘱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准备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极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时,经过自己身边,突然伸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终于勃然大怒,当即令人将宫外防火蓄水的铜缸搬来,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准备压他一日,以做惩戒。

朱高熙半生戎马,力气非常,居然将重三百斤的铜缸顶起,作势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无法遏制愤怒,命人压住铜缸,堆炭于缸上,点火焚烧。朱高煦惨叫连连,被活活烧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赐汉庶人后妃皆从死,诸子处死,诸女不问。当年“靖难”中威风凛凛、功勋卓著的汉王朱高煦,就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犯蠢、作死中,身死家灭,可恨、可悲、可怜。


伯虎42


纠正一点: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类似现在的“碳缸烤肉”,名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两回事儿!

烹刑是十分残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铜鼎鼎或者架起大铁锅,里面加满谁,将受刑的人放进去之后,在下面烧火直到水沸腾受刑人煮死!


最后要达到受刑人“骨肉分离”,成为一锅肉汤,刑法才算彻底结束!

历史上受过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口若悬河的郦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中勇猛过人,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欢,还曾摸着他的后背鼓励他:世子(朱高炽)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亲手唤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开始一心一意想学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但操练兵马积蓄力量,还有大量的横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对弟弟动手,还效仿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纵他。

等到了宣宗时,朱高煦更不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拉起大旗举兵造反。宣宗御驾亲征,并且劝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还是我叔叔!朱高煦看着自己的实力的确打不过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废为庶人囚禁起来,可心中还是不甘。有一次宣宗来看他,他竟然伸腿给侄子下绊子,宣宗登时大怒,命人对他实施了烤刑。

具体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然后在铜缸的周围架起火堆,开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体,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让犯人受尽痛苦而死朱高煦虽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难逃干系。


李飞叨


朱高煦被侄子用铜缸罩住烧死,从现有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一个巧合。
但朱高煦的骄纵很显然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被他父亲朱棣娇惯之下养成的。
说来也怪,朱棣一生有20多个妃子,但儿子就只有4个,其中一个还英年早逝。
这三个儿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而这个徐氏也不简单,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公爵之一的徐达。
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从道理上来讲,三个儿子应该都一样亲才对。
只是从后来成长的轨迹来看,朱棣明显对这个大儿子很看不上,不但对老二好,就连老三也经常受到父亲的关爱。当然也不是因为别的,老大朱高炽从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长成体态肥胖的样子,而且从小因为小儿麻痹,所以瘸了一条腿。
朱棣是沙场起家,所以自然也对这个大儿子看不上,即便这个儿子也很有能力。
过于偏心眼导致了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都很骄纵,老二更是被反复许诺,将来老大死了以后,就立你为太子。
所以朱高煦虽然在朱棣登基以后仅被封为汉王,但始终认为自己才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朱高燧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曾经私底下豢养死士,打算趁朱棣病重之时起兵造反,后来有人告密,这才被他爸给按住了,朱高燧差一点脑袋搬家,还是朱高炽求情才免一死。
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征讨蒙古行动中,按理来说,朱高炽并未被废黜太子之位,他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朱棣病逝以后,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一路秘不发丧,这才使得朱高炽后来顺利继位。
但他干了一件错事,那就是把朱高煦从乐安叫回来,还给了不少的赏赐,从这一点上来看,朱高炽也的确是兄弟友善,虽然这个兄弟屡次和自己作对,但仍然本着宽仁大度的原则。
朱高炽病逝以后,使得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返回途中,差点遭遇了这个叔叔的毒手。
早在朱棣在的时候,朱高煦就对这位侄子很忌惮,据说朱棣带着儿子孙子等去拜谒孝陵,当时朱高炽走在前面,由于体态肥大,不小心摔了一跤,朱高煦在后面嘲笑“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后面皇太孙朱瞻基接着回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脸色大变,因而对这位侄子十分上心。
朱瞻基继位以后,对于这位叔叔的表现也很优容,朱高燧虽然也很狂妄,但在朱棣时期已经被打压过,比较废柴,只有朱高煦仍然是帝国亡我之心不死。
事实上朱高煦谋反的行为,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甚至达到了路人皆知的水平,在他起兵以后,朱瞻基很快就准备好平叛大军,在他亲自指挥之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
对于皇族叛乱,朱瞻基不打算处置,之前朱高燧谋反,尚且能全身而退,更何况朱高煦。
大概朱高煦也是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在朱瞻基好心来看望他的时候,伸脚绊了他一下,朱瞻基因此而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不想朱高煦居然力大无穷,将铜缸直接顶起来,这才惹怒朱瞻基下令,将他烧死。

漫步史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谋反的下场。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他哥哥就是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的能力比弟弟朱高煦高百倍,可惜身体过于肥胖,体重超过200斤,走长路都不行。

朱棣是马背上皇帝,对于这个肥胖的长子不太喜欢,认为他很可能会短命(事实也是如此),不适合做皇帝。

而二儿子朱高煦是个壮汉,身体强健,还擅长骑马射箭,还立过战功,朱棣对他很喜欢。

但是,朱高煦有勇无谋,做个军官倒是可以,缺乏政治头脑,智力也不够。

犹豫再三,朱棣最终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对此极度不满,就有样学样,想等到父亲死后就篡位杀死哥哥,自己当皇帝。

朱棣也察觉了朱高煦的野心,将他贬到云南。当时云南是不毛之地,主要用于流放官员。朱高煦抱着父亲的腿哭泣,不愿意去。

朱棣一时心软,让他留守京师南京。

没想到朱高煦到了南京就开始扶持自己的力量,排挤其他势力,杀死了不少政敌投入长江,甚至亲手杀死了朱棣的心腹,兵马指挥使徐野驴。

朱棣当时正在北伐,回来以后知道这些事情,勃然大怒。

朱棣不是草包,当然知道儿子朱高煦此举是意图谋反。本来要将他废掉成为平民,然而朱高煦的哥哥不念旧恶,赶来说清,最后改为在山东小地方居住。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还是胡来,甚至将自己一个妃子无故杀死。

这个妃子的儿子不服,亲自找到爷爷朱棣告状,说自己的母亲没有犯错却被父亲杀了。

朱棣很寒心,认为朱高煦没有人性,不念亲情,感叹道“尔父子何忍也”。

后明成祖病死,朱高煦的哥哥即位。

朱高煦认为机会到了,立即筹备谋反。他住了招兵买马以外,还派出大量心腹潜入北京甚至宫内,试图暗杀政变。

没想到,那个被他杀了母亲的儿子知道风声,立即向皇帝密报。

皇帝派人来质问,朱高煦百般抵赖,不敢立即叛乱了。

然而,肥胖的朱高煦哥哥果然短命,在位10个月就病死(一说是被朱高煦派人暗算毒死)。当时朱高煦哥哥的太子朱瞻基(宣宗)在南京,紧急赶赴北京继位。

朱高煦一面派人在山东伏击太子,务必将其斩杀;一面在山东封地起兵叛乱,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没想到,宣宗也不是普通角色,他见势不对,扔下部署逃走,侥幸逃过了叔叔的暗杀。

回到北京以后,宣宗极为恼怒,御驾亲征,打垮了叔叔朱高煦。

本来谋反是死罪,但宣宗考虑到刚上台就杀死叔叔,面子上不好看,就将朱高煦改为囚禁在行宫中。

然而,朱高煦此人极为凶悍,竟然不服输。

一次宣宗来看望朱高煦,却被他一脚绊倒,挥拳就打。

宣宗被打了几拳后,恼怒异常,下令用行宫的铜缸将他扣住,什么时候哀求了再放出来。

朱高煦不断破口大骂,还试图将缸扛起。

宣宗想起朱高煦之前连续谋害父亲和自己,本来就罪该万死。现在如此猖狂,难道皇帝真的不敢杀人吗?

宣宗下令,将柴火堆到铜缸上点燃,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火烧超过一个时辰,最后铜缸熔化,朱高煦死无全尸。

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


萨沙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高煦就是自己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

朱高煦出身高贵,原本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他天生英武,力气过人,而且善于骑射,跟朱棣非常类似。如果朱高煦能够勤奋好学,行事谨慎,靖难之役后,被朱棣立为太子,基本上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朱高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言动轻佻”,“不肯向学”。正是朱高煦这个自幼已经显现出来的缺点,最终害死了朱高煦。

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和长兄朱高炽作为人质,同往南京。朱高煦天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他的大舅徐辉祖知道后,就曾暗中告诫他。而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在返回北平时,盗走了大舅最心爱的宝马。而且,朱高煦还经常肆意杀害官员、百姓,是一个比较肆意妄为之人。

朱高煦善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数次于危难之中,营救父亲朱棣。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曾经暗示着说:“世子多疾!”不管在谁听来,这都是说,娃呀,好好打仗,世子多病,以后皇位就是你的了。

有了战功和朱棣的暗示,朱高煦从此是更加的骄纵不法。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让朱棣放弃了他,而将多病,且身有残疾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对此非常不满,不但不肯就藩云南汉王府,还待在京城,广招侍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而且多次陷害太子。太宗李世民干过什么事情呢?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这朱高煦此时已经是在自寻死路了。

后来,朱棣心疼儿子,将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位于南京和北京之间,算是中原地区了。结果,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这让成祖开始怀疑他有夺嫡的意图。后来朱高煦又私募三千精兵,击杀北平的兵马指挥使,僭越使用御用车马器物。这让成祖非常愤怒,对朱高煦严加痛斥后囚禁。原本,成祖准备将其废为庶人。幸得太子朱高炽的极力维护,朱高煦这才躲过了惩罚。

成祖病逝后,仁宗朱高炽继位。仁宗探知朱高煦有意叛乱,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将朱高煦召入京城,厚加赏赐,提高俸禄,并将朱高煦诸子皆加封郡王爵位,这才算是安抚了朱高煦。

仁宗去世后,当时仁宗长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原本朱高煦是有机会夺位的,他可以封锁消息,在北京矫诏宣布继位,然后册封朱瞻基为王即可。可是,他错过了时机,朱瞻基很快得到了仁宗去世的消息,急匆匆赶回北京。

朱高煦这时还是有机会的,可以多派几路人马,封锁进京的所有道路,击杀朱瞻基。结果,朱高煦仓促之间在山东境内设伏,截杀朱瞻基。因为准备不足,刺杀失败。宣宗朱瞻基顺利抵京,登基为帝。

可见,朱高煦虽然勇武,却缺乏胆识与谋略。他还自比唐太宗,估计给太宗提鞋,太宗都不要他。

宣宗继位后,也并没有清算朱高煦,反而是对这位叔叔厚加赏赐。宣宗对于朱高煦提出的治国建议,全部予以同意,并且都交给朱高煦执行。宣宗原本示好,缓和矛盾的举动,却被朱高煦错误的理解为软弱无能,从此更加的恣意妄行。

朱高煦在宣宗继位第二年的八月,竟然学起了他爹朱棣,起兵造反,自立朝廷。宣宗开始不忍动兵,屡次派人劝朱高煦投降,并且答应绝不追究朱高煦的反叛之责。朱高煦刚反叛,玩的正高兴,当然不肯投降了。宣宗无奈,只得御驾亲征,包围了朱高煦占据的乐安城。

被包围了,朱高煦怂了。他秘密派人找宣宗议和,说愿意投降。手下人得知后,力劝阻朱高煦不要投降,他们愿意誓死保卫他。结果,一怂到底的朱高煦乔装改扮之后,偷偷的从小路溜出城,向宣宗投降了。朱高煦的这一举动,直接坑死了所有坚决支持他的将领。从此,朱高煦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不死那才叫奇怪了。

朱高煦之乱平息之后,大臣们纷纷要求处死朱高煦。但此时的宣宗,还念及叔侄亲情,坚决不许。宣宗对朱高煦的惩罚,仅仅是废为庶人,关押京城。朱高煦被关押后,宣宗还希望感化这位叔叔,亲自前往探望。这位朱高煦,的确是“言动轻佻”,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伸脚将宣宗朱瞻基给绊了一个大跟头。感觉朱高煦这心智,也就是五六岁孩童的水平。

朱高煦的这一举动,让宣宗哭笑不得。宣宗只能命人控制住朱高煦。可是朱高煦还不老实,奋力挣扎。宣宗无奈,让人取来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将大缸顶起来,晃来晃去。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宣宗。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起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给烤死在了铜缸之内。朱高煦一死,等于亲情彻底决裂,宣宗又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处死。

怎么评价朱高煦呢?历史上的一个调料包,一个笑话而已。


奕天读历史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次子,初封高阳郡王,后随父起兵靖难。此人“强力善骑射,摧锋陷敌,从征有功”。明成祖即位后,朝廷商议立储,朱高煦被部分朝臣力挺,但最终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被封汉王,藩国云南。他满腹劳骚不就藩国,久留南京,多次阴谋取代太子,并“私造兵器,阴养死士,中伤东宫官属,自比天策上将”,僭用乘舆器物。后被强令就藩安乐州,仍不思悔改,“异谋益急。”

明成祖与明仁宗(朱高炽)相继亡故后,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朱高煦更加狂妄,于1426年8月公然发动武装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朱高煦兵败投降,父子俩被废为庶人并关押。明宣宗为警示群臣,将平叛事件写成《东征记》。

一日,明宣宗心血来潮,探视狱中的庶人叔叔,被武艺高强的朱高煦出其不意一脚勾倒,体面尽失。明宣宗怒极,令人把他扣在三百斤重的铜缸里。朱高煦力大无穷,竟挺身顶起大缸转动。明宣宗令人在铜缸四面点燃木炭,“火炽铜镕,废人死,诸子并死。”

综上所述,明宣宗初无杀心,只将其父子当反面教材关押。龙颜大怒处死朱高煦的原因,一是因被勾倒失颜面,二是因其过于强悍力能扛鼎,为绝后患而杀其父子。


2许云辉


要说起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叔叔朱高煦,这还要从明宣宗的父亲明昭宗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恩怨开始说起。朱高炽和朱高煦同为明成祖朱棣的儿子。而且朱高炽还是朱棣的长子。说实话朱棣对这两个儿子都不太喜欢。朱高炽因为喜静厌动,所以体态肥胖,行动不便。由于朱高炽太胖了,所以朱高炽行走的时候必须要有人搀扶。即使这样朱高炽也是走的摇摇晃晃的。但朱棣是武将出身,他十分反感这个肥胖的儿子。认为他和自己不像。但朱元璋却对朱高炽十分的喜爱。朱元璋十分欣赏朱高炽的学识和行政能力以及执行力。

而朱高煦方面,由于朱高煦生性凶悍,所以经常好勇斗狠。朱棣虽然认为朱高煦的性格和自己很像,但他也厌恶朱高煦的阴险价狡诈。而且朱元璋对于朱高煦也十分的反感。他认为朱高煦难成大器,而且生性歹毒。

后来朱棣造反之后,朱高炽身为世子就留守在北京镇守大本营。而朱高煦则陪同朱棣征战。而且朱高煦能力不错,常常做先锋开路。历史上朱高煦不仅在征战过程中救了朱棣的命。而且还屡立战功。朱棣甚至对朱高煦说过“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

这就是把朱高煦当成了朱高炽的备胎。而朱高炽虽然留守京城,但立下的功劳绝不比朱高煦低。朱高炽在镇守北京期间,以万人抵挡住了朝廷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攻击。保住了朱棣的大本营不失。此战役是朱棣整个造反过程中最闪亮的一点。而且后期建文帝朱允炆还给朱高炽许诺。只要他出卖朱棣。那么就封他为王,待遇依旧。但朱高炽不为所动。所信原封不动转交给了朱棣。此举充分表现出了朱高炽的政治敏感度。也让朱棣对朱高炽这个儿子变得极为欣赏起来

后来朱棣造反成功称帝后,在充分对比了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的功劳过失后,选择分封朱高炽为太子。原本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就想要前往封地了。结果朱高煦一直哭诉,朱棣心软了就让朱高煦留在了京城。朱高煦留在京城后就不断的诋毁朱高炽,并且暗中眷养死士以备不测。后来朱棣发现了朱高煦的计谋后痛斥了朱高煦。但朱高煦依旧不改,后来朱高煦在南京为非作歹弄的天怒人怨。朱棣出征回来知道后原本要把朱高煦变为庶人。结果因为朱高炽求情,朱棣才把朱高煦赶到了封地。朱高煦到了封地之后一直密谋造反。但也没什么机会发动。朱高炽多次劝谏朱高煦也无果。

朱棣死后朱高炽担心朱高煦造反,所以严密封锁了朱棣去世的消息。并且迅速继位登基。朱高煦也没有趁机造反。朱高炽继位后大肆封赏了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但朱高煦依旧不领情。依旧心怀不满。朱高炽继位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太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在回京继位的路上遭到朱高煦的截杀。但朱高煦计划过于仓促没有成功。朱瞻基顺利回到京城继位称帝。称帝后朱瞻基并没有对付朱高煦,而和他父亲一样重重的封赏了朱高煦和他的儿子。并且明宣宗朱瞻基对于朱高煦的请求全部都应允。原本明宣宗这是出于对叔叔的尊敬。但朱高煦认为明宣宗软弱可欺。所以更加的肆意妄为起来。

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即使这个时候明宣宗朱瞻基也不愿意对付自己的叔叔。他写信给朱高煦让他遣散兵马继续做自己的太平王爷。他可以既往不咎。结果朱高煦根本不理明宣宗的好意。所以明宣宗开始起兵亲征平叛。即使明宣宗亲征面对朱高煦后,又再次心软劝降朱高煦。但朱高煦就是不降。就在明宣宗要下令强攻的时候,朱高煦内部有人要反叛。所以朱高煦只能投降明宣宗。朱高煦投降后明宣宗也没杀朱高煦,只是把他关押了起来。结果明宣宗在去探视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故意挑衅明宣宗,把明宣宗故意绊倒。明宣宗终于发怒了,命人用大缸扣住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尽皆被杀死。这才是明宣宗烹杀朱高煦的真相。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这就叫做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想当初,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朱棣一言不合就反了,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兵困南京城,逼死了朱允炆。



朱棣假惺惺的在那为朱允炆叹息一阵子,然后就是残酷的杀害朱允炆身边一干忠臣。很多朱元璋留下来的老班底都被他清除一尽。

一代大儒方孝儒,因为没有帮他写靖难之役的美化檄文,被其灭了十族、凌迟处死。朱允炆的后代屠戮一尽,妻女卖到妓院为官妓,而且所生子嗣,世代为娼或为龟奴。其心之歹毒,何等的残忍和惨烈!


朱棣得大位后,当然也要考虑继承人问题。他的大儿子朱高炽心宽体胖,宽厚待人。二儿子朱高煦身强体健、武力超群。朱棣一度也动摇过立长还是立次的念头,老大心宽体胖,那体也太胖了,重逾200斤,站立都有些困难。朱高煦虽然健康,但是能力却一般般,比之老大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知父莫若子,朱棣在动心思,朱高煦自然也看在眼里。在朱棣最终立朱高炽为太子后,就对大位动了觊觎之心。但是朱棣在世,他也还不敢有所行动,就想学着朱棣,等朱棣翘辫子后再发动兵变,杀死哥哥,夺取大位。朱棣也深刻了解自己曾经演绎过的教训,不动声色把朱高煦调去云南,朱高煦明白父亲的心思,自然不愿意去云南那个流放官员的不毛之地。


朱高煦立即跑到朱棣跟前装可怜,抱着朱棣的腿哭着效忠、求情,打死不想去。毕竟也是自己的骨肉,朱棣心一软,就让他去了南京。这家伙到了南京旧都富庶之地,立即招兵买马、暗作准备。并且行为张扬跋扈、胆大妄为。擅行生杀,不但把朱棣的心腹爱将杀死投入长江,还排挤一切政治势力,想要一家独大。甚至把自己的妃子也无故杀死,致使他自己的儿子都跑去给朱棣告御状。

朱棣怒极,欲治其罪,将其贬为平民,还是朱高炽宽仁,拼命朱高煦求情,这才把他贬到了山东。朱棣死后,朱高煦又密谋叛变,被他的儿子跑去给大伯告了状,朱高炽派使者来问,朱高煦眼见事败,来了个抵死不认,朱高炽也没有多做计较,就饶了他。


朱高炽在位不过十个月,也因为太过体胖跟着翘辫子了。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要乘机对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下手,并且联络英国公张辅共同起事。谁知明宣宗也是个厉害角色,逃过了他的狙杀,逃回北京继承了大位。准备就绪后,立即发兵讨伐,将朱高煦逮捕治罪,关在天牢中。谁知这家伙还是一直不老实,宣宗来看望他时,他居然胆大妄为用脚绊倒宣宗,并且饱以老拳。

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在挑战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君权。宣宗命令用一口铜罩把这个妖孽给罩住,这家伙还是在里面乱打乱踢,破口大骂。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宣宗可没有他老爹有耐心,完全继承了他爷爷朱棣和太爷爷朱元璋的残忍。直接叫人在铜鼎周边铺上柴火,点火活烤朱高煦。朱高煦被活活考死在铜鼎内,直至将鼎烧融化后,尸骨无存。


这或许就是因果报应,朱棣手脚相残,杀死了自己哥哥的后人,他的孙子又杀了他二儿子及其后人。而且都是死于火中,不同的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死的壮烈。他的儿子被活活烤死,死的窝囊无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