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野史也是史


一个小故事

答题之前先讲个故事吧,宣宗朱瞻基同学不是更喜欢青梅竹马且生儿子的孙氏,于是把原配皇后胡善祥给废了嘛。他的亲娘仁宗皇后张氏对此十分不爽,但又不愿意过度干涉儿子宫闱之事,就经常把胡善祥召进自己的寝宫,胡善祥所有的生活规格全面提高到太后的水准,即使内宫宴饮胡善祥的座次也排在孙氏之上。

对于张太后如此明显的薄待,孙氏完全无能为力,只能经常闷闷不乐。更狠的是不止宣宗朝如此,宣宗死后到了正统年间依然如此,胡善祥等于提前当上了太皇太后,对此孙氏依然无能为力。

一直到正统七年十月张氏病故,孙氏还是拿胡善祥没辙,因为张老太太余威犹烈。写到这还有人觉得孙若微同学在正史上压制了张氏吗?事实很清楚,张老太太只要活着一天,孙氏连废话的权力都没有,拿毛线压制人家。

诚孝皇后非虚名

估计有人问凭啥张氏这么牛?吐槽机能给的答案是人家就是那么牛。从张氏洪武二十八年嫁给朱高炽那天开始,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就没挑出人家一点毛病,朱高炽都混到因为太肥而被减膳强制减肥的地步,全靠张氏操持才得保全。

换句话说朱高炽同学能混到当皇帝除了靠儿子”好圣孙“,还靠了媳妇讨公婆欢喜,你说这样的人牛不牛?等升级成皇后的时候,张氏已经成长为”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的贤后,是有当武则天资质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资质非凡的女人当上太后并未专权,让儿子朱瞻基和大臣们放手施展,又总能在细微处给予提点。比如某次出宫游览时京郊农妇送来了果蔬饮食,她让儿子过来品尝,告诉儿子这是农家之味。未见疾言厉色,但言下之意是告诉宣宗记得百姓吃的什么。

宣宗死后张氏升级成了太皇太后,彼时孙子朱祁镇年不过9岁,主少国疑间谣言四起。又是她定鼎乾坤,亲自带着孙子来到大臣面前,告诉那些不知所措的大臣这就是新天子,一举将谣言扼杀于摇篮。

对她心悦诚服的大臣甚至开始请张氏垂帘听政,重现故宋刘娥之举,如果张老太太有心朝堂,估计英宗得成惨绿少年。然而张氏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提议,却给朝堂定了下基调,不着急的事儿先不办,找好肱股之臣为政即可。

在张老太太辅政的7年里,基本继承了宣宗朝的治理,天下安定。朱祁镇虽然偏宠王振,但有老太太在王振就不敢专权,几次三番被被叫去痛骂,还差点给宰了。就是到张氏死前,内阁杨士奇还在向她汇报国家还有什么事儿需要操办,这样的人,孙氏拿什么去压制?


总结起来吧,电视剧毕竟是娱乐,娱乐圈的事儿娱乐着看吧。在真正的历史中张老太太和孙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孙氏别说压制人家,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非常荒谬,为了吹捧女主角孙若薇,将她婆婆的政绩挪到了她的头上。

事实上,历史上的孙皇后不说是祸国殃民,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先说说电视剧的荒谬之处吧。

别的不谈,这部剧里居然出现了作为太孙嫔的孙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杨士奇这些大臣商议政务的场景。

这已经不只是胡编乱造了,而是违背常识。太孙嫔是什么?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孙妃,有太子妃,轮得到你一个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画脚吗?

而且这服饰也不对啊。别的不说,您都已经嫁人了,还一副铺头散发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妇人头,这算什么?

这部剧是把历史上的太皇太后张氏的政绩,挪给了孙皇后头上。

明英宗朱祁镇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杨一起把持,根本轮不到什么孙太后出来指手画脚。

历史上孙太后出面干预政务,只有两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变后,确定由郕王景泰帝继承皇位。

其二是参与了夺门之变,在内宫和外臣勾结帮助自己儿子复位。

就这么两件事,其余没有任何影响力。总之,这对母子堪称祸害吧。

不要把电视剧当真,这是千古真理。


HuiNanHistory


这电视剧完全是放反了,明明是孙氏一路谨小慎微,被张氏所压制,直到张氏死后,孙若微才迎来出头的日子。同时,这个电视剧还有让人无力吐槽的一点,那就是,为了烘托孙若微的形象,把很多她婆婆张氏的功劳,强行安在了她身上!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时,他就被封为燕世子妃,那时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因为为人和善,谦恭谨慎,很受朱元璋的喜爱,张氏这个孙媳妇也颇受朱元璋赞誉,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她又水涨船高,被封为太子妃,可以说,张氏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人,在大明所有的皇后中,绝对算得上是一代贤后。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曾五次征讨漠北,大部分时间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虽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利,张氏作为朱高炽的原配妻子,在朱棣外出,朱高炽监国期间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 朱高炽皇后张氏 | 剧照

朱高炽继位之后,由于身体不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内宫里处理政务,所以有很多政务完全是张氏帮忙料理的。《大明风华》电视剧中竟然改成了孙氏替皇帝处理政务,先不说张氏那时只是一个太子嫔,上面还有太子妃、皇后,要处理政务哪里轮得到她,而且儿媳替公公处理政务,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是把张氏的功劳强加给了孙氏。

朱高炽从小身体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但是朱瞻基继位之始,在朝政上还要听从张氏的建议——“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由此可见,张氏的政治能力绝非一般,而这时,孙氏还仅仅是默默无名的皇妃,要论势力大小,孙氏拍马也赶不上张氏。

后来孙氏凭借着明宣宗的宠爱当上了皇后,但对于张氏她也不敢有半分不敬,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实在是个孝顺的好儿子,不但对张氏的各种意见言听计从,而且早晚不忘给张氏请安,他国进贡来的,好吃的好玩的,朱瞻基第一时间给他妈送去。可惜朱瞻基的寿命也不长,年仅三十八岁就撒手人寰了。张氏也因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去世之后,明英宗朱祁镇才九岁,朝中大臣多主张兄终弟及,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朱瞻墡是张氏的第三个儿子,在朝廷上有贤名,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这时张氏站了出来,指着年仅九岁的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也正是因为张氏的这句话,孙氏才得以成为皇太后,要说孙氏压制张氏,简直是不可能的。

朱祁镇登基之后,由于年幼,所以朝廷上事情由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商议之后裁决,张氏俨然成为了吕雉、慈禧般的人物,这时候太后孙氏在朝堂之上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更别说压制太皇太后张氏了。

张氏去世之后,孙氏才得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朝政,在张氏去世七年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大明王朝大厦将倾,孙氏什么也做不了。可以说,历史上的孙氏无论政治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无法和张氏相提并论,更别说压制张氏了。


海佑讲史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10年,但是其在位政治稳定,边疆稳定敌人为之害怕,百姓安居乐业,仓库充实社会一片安定美好,几乎可以媲美祖先的功业。

这些与其母张皇后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宣宗皇帝驾崩后,朝政大权都有孙氏(剧中名称若微)把持,张皇后更是被孙氏给所压制,但历史真是的张皇后与孙氏都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大明风华》中孙氏若微与张皇后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孙氏(剧中名称若微),从一个靖难遗孤变成反贼,后蒙朱瞻基喜欢,被带入皇宫因替朱棣挡了一箭,慢慢受到朱棣喜爱,还促成了朱棣与建文皇帝见面 ,后被选为妃嫔,皇后胡善祥因与汉王勾结,被朱瞻基废了立孙氏为后。

朱瞻基与朱棣一起第五次北伐,身为太孙嫔的孙氏在朱高炽身边伺候,作为监国的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又因日夜操劳身体不堪重负,于是很多奏折批复都在朱高炽授意孙氏完成。朱棣驾崩榆木川孙氏协助朱高炽写假遗照,助朱高炽顺利登基,后帮助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朱瞻基驾崩后由皇后孙氏和皇太后张氏共同辅佐幼主朱祁镇,但孙氏仗着朱祁镇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把张氏放在眼里。

太皇太后张氏的亲弟弟张克俭,想在边境当个掌握互市的官,孙氏不同张氏就秘密给内阁下旨授意,张克俭不得已被安排去掌管互市,张克俭掌管互市还嫌油水少,带兵扮土匪抢劫牧民,官员上奏弹劾张克俭,孙氏那奏折给张氏看并让其约束张克俭,但是张氏没去约束张克俭,

以至于瓦剌大汗活捉张克俭并将其砍头,孙氏后将人头送至张氏,张氏大怒并扬言发兵攻打瓦剌孙氏不同意,张氏因与皇帝朱祁镇关系好,就鼓动皇帝发兵攻打瓦剌,孙氏呵斥张氏不应该为了私人报仇,鼓动皇帝兴兵挑拨她们母子关系。

恰巧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鼓励英宗亲征,不得已孙氏同意儿子朱祁镇领兵50万亲征瓦剌。因为听了王振的话改变线路,最后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于瓦剌,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惊,孙氏更是对张氏怒不可止,张氏也在深深自责中从《大明风华》下线了。

真是的孙氏

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女中豪杰,文能治国安邦,无能提刀上马,真是的孙氏又是什么样呢?

孙氏山东邹平人,小时候长得挺漂亮的,他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而张皇后母亲是永城人,时常进宫在朱棣面前提及此事,朱棣就让张皇后养育,因此年仅10岁是孙氏便被养在了张皇后的身边,后朱瞻基大婚选济宁的胡氏为妃,孙氏为嫔。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大明风华》中胡善祥与孙氏(若微)是姊妹,因靖难之役俩人分开,孙氏(若微)被孙愚救走后改姓孙,而其妹被太子救回交由宫中尚仪抚养,尚仪姓胡便改名为胡善祥。

朱瞻基登基后胡氏升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因朱瞻基太爱孙氏,向太后张氏请求赐予孙氏册宝,孙氏也开了贵妃有了册宝的历史先例,以前只有皇后才有册宝。

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到明宣宗朱瞻基30岁的时候,胡氏与孙氏都没有诞下子嗣,并且胡氏还多病。孙氏从宫人哪里抱来了一个孩子是为朱祁镇,孙氏更加受到朱瞻基宠爱,胡氏上书辞逊位,早立国本朱祁镇为太子,孙氏伪装说:“皇后病好了就会有子嗣的,我的孩子怎么可以早于皇后的孩子呢”可见后宫没有孩子的人是多么可怜。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胡善祥上表辞去后位之后,被朱瞻基安排在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因胡氏无过而被废后立孙氏为皇后,大臣颇有非议。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明史•后妃传•胡皇后传》

明英宗朱祁镇去讨伐瓦剌被俘,皇太后孙氏让朱祁钰监国,后被拥立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后来在朱祁钰病危,在孙氏的授意下大将石亨等拥立英宗复辟。复辟后的英宗给皇太后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给历史是上给宫闱上徽号也是从孙氏开始。天顺六年九月崩。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真实的张皇后

洪武八年被册立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为太子妃,因其严守妇道深得永乐和徐皇后的喜欢。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但是因为太子朱高炽太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又遭到汉王、赵王离间因此朱棣很不喜欢,多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张皇后从中斡旋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因此当她被立为皇后的时候,朝中大小事务她都知道。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大明风华》中张皇后谨记朱元璋规定的,后宫不得参政的祖训,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就管后宫的一些大小事物,反到是孙氏帮助仁宗处理朝廷奏折。

宣宗登基以后处理军国大事多听命于张皇后,听她裁决。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张皇后的辅佐之下,明朝海内安宁,物阜民丰,也着见将朱瞻基培养成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瞻基英年早逝,可此时朱祁镇只有九岁,有人想立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阳王朱瞻墡为皇帝,是张皇后力排众议将太子朱祁镇扶上皇位。于是又有人联系她垂帘听政,是她自己不坏祖宗家法,不去垂帘听政。所以当朱祁镇亲政以后,不管他多么宠幸王振太后都不管。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在听取“三杨”的汇报时去世。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

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去世,因朱祁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会说话、走路的傻子,所以在朝堂上遭到耻笑,孙氏呵斥,有人建议拥立襄阳王朱瞻墡为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朱祁镇突然会走路也会说话了,随即被立为帝,孙氏被尊称皇太后。

因皇帝还未成年所以大小事物皆有皇太后孙氏垂帘听政处理,在朱祁镇成长过程中由于孙太后对他太严厉,朱祁镇也对孙氏产生了排斥情绪,孙氏跑到张氏哪里去诉苦,时间长了孙氏与张氏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两人在张氏弟弟张克俭去当边境互市主管,张克俭抢劫屠杀牧民,被瓦剌也先砍头出兵与否等问题上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朱祁镇出兵瓦剌被俘张氏彻底被孙氏压制。

总结

虽然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强势的人物,总揽明朝大小事物,但是历史并非如此,孙氏是被张氏养大,所以会与朱瞻基关系密切,深受宠爱,会受到张氏的影响,但能力远没有《大明风华》中大,里面很多事情其实是张氏的故事,甚至与历史不符如张氏死于正统七年,朱祁镇亲征瓦剌是正统十年,张克俭也是虚构等,《大明风华》为的是塑造了一个勤政有为的贤后,被强加在孙氏身上。所以比对正史孙氏是张氏养大俩人关系应该情同母女,孙氏不会压制张氏,从权利来说张氏作为太皇太后,处理军政事物很娴熟,孙氏无论如何也是大不过张氏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向《大明风华》中张氏被孙氏压制的情况。


麇子文史


明宣宗的母亲张氏,她是朱棣的儿媳妇,是朱高炽的皇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才是真正历经三朝的元老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当然是不可能被别人压制了。

尽管说张氏掌权,说了也算。但是,她不专权,她做任何事情,都是选择对大明有力的才去执行。事实上她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太后。

本来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张氏做的,但是,到了小说《大明风华》当中,就安插到了孙若微的头上。

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孙若微的个人能力,毕竟她是主角,是小说里最大的一个ip,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她服务的。

因此,小说里的情节,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我们是大不可相信的。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说了算的人就是张氏。

那时候就连朝廷里的命官,他们都是对张氏忌惮三分的。就不要说作为儿媳妇的孙若微了。若是孙若微敢给张氏做对的话,她早就被张氏给扫地出门了。

历史上真正的孙若微,她之所以能够进宫,张氏是功不可没的。

因为张氏和孙若微是一个地方的人,他们属于是老乡。孙若微也是官宦之家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是靠着张氏的引荐到了宫里的。

当然了张氏之所以引荐她进宫,是因为她拥有别人没有的美貌。

本来张氏把她选来就是用来当自己儿子朱瞻基的皇后的。但是,很不凑巧的是,朱瞻基的皇后是朱棣亲定的,也就是傅善祥。

因此,傅善祥成为了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张氏并不喜欢傅善祥,做事的时候是处处为孙若微着想。

再加上后来傅善祥没有生儿子,她这个皇后的位置也就不保了。孙若微之所以当上皇后,一是张氏的力荐,二是她有生儿子。

可以说孙若微对张氏是带有感激之情的,她才不敢对张氏有任何怨言的。因此《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力压张氏,全部都是无稽之谈,都是杜撰出来的东西,不可当真的。


史学达人


张氏在《大明风华》里叫张妍,她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剧中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经常找儿媳妇孙若微麻烦。

历史上的张氏真的如此吗?还是编剧故意制造婆媳矛盾,吸引眼球的呢?

应该是后者吧!


其实,历史上孙若微存在感并不强,似乎总共就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靠绝世美颜俘获了朱瞻基的心,成功挤掉了胡善祥,当上了皇后。

二是,土木堡之变时,在于谦的力谏之下,拥护朱祁钰当上了代理皇帝。

三是,朱祁钰病重之时,联合徐有贞等拥立朱祁镇复位。

当然,这三件事都算大事,孙若微总体来说,是极其聪明,极其贤惠之人,在明朝的众多皇后之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历史上张氏是怎样的人?


张氏是朱棣的儿媳,朱高炽的媳妇,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的奶奶,历经四朝,身份尊贵。

难能可贵的是,张氏虽有权但并不专权,事事以大明基业为重。

《大明风华》中,张氏的哥哥投资失败之后,想着用铜矿铸钱捞回本钱,事情败露之后,朱高炽大发雷霆,还追着打大舅子。

其实,这是编剧杜撰的。张氏为人本分,恪守朱元璋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她的两个哥哥张昶和张升虽然沾了妹妹的光,做了不小的官,但从未有过外戚干政之事,这与张氏的贤德是分不开的。


当年,十二岁的孙若微能选秀入宫,张氏是出了不少力的,孙若微家世一般,父亲是永城县主簿孙忠。

恰好,张氏的母亲是永城人,有一次张氏母亲来到了皇宫,向张氏大力举荐了孙若微,夸她长得漂亮,性格好,识大体,是个当皇后的好苗子。

不久之后,孙若微入了宫,与朱瞻基朝夕相处,二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张氏也很看好这个儿媳。

哪知道后来朱棣插了一杠子,钦定胡善祥为太子妃,朱瞻基虽然不满,但不敢违逆,张氏也替孙若微感到委屈。

所以,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张氏总让孙若微紧挨着她坐,而身为皇后的胡善祥只能坐在次席,可见张氏内心更为认可孙若微。


后来,胡善祥没能生儿子,而孙若微生了儿子,朱瞻基在母亲张氏的支持之下,废了胡善祥,改立孙若微为皇后。

没有张氏的全力支持,孙若微根本做不了皇后,所以说,孙若微对这个婆婆感恩都来不及,哪敢违逆张氏呢!

另一方面,张氏也喜欢孙若微,自己选的儿媳妇,断然不会处处压制她的!


一半秋色


看了《大明风华》以后,我脑子里面就剩下一句话,千万别把小说(电视剧)当做历史看。
之前就已经有人议论,说“孙太后”抢了“张太后”的戏份,我一看,不但抢了戏份,甚至还凭空加了不少戏份。
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可没有这么蠢啊!
张太皇太后,洪武二十八年,是燕王世子妃;永乐年间,是太子妃;洪熙年间,是皇后;宣德年间,是皇太后,正统年间,是太皇太后。
实际上在儿子朱瞻基继位之前,张太皇太后基本上不涉及朝政,史书记载:莫不周知。
朱瞻基继位为宣德帝以后,凡是朝中大事,都要想母亲请教,有什么好东西也要先给母亲。
孙子朱祁镇继位以后,张太皇太后才开始摄政。
正统初年,朝局动荡,是张太皇太后指着朱祁镇说:此乃天子,才稳定了人心。
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拒绝,理由是:不要破坏祖宗之法。
处理朝政时,朱祁镇面西站立,张氏居中而坐,对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在位期间,多有压制,使得正统十四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回过头说孙太后,实际上史书上记载虽然性情温良恭顺,但民间风评普遍不高。
一、朱祁镇非孙太后亲生子,而是谋夺胡皇后的儿子,导致了胡皇后因此而被废。
二、宣德、正统年间,一直都是张太皇太后掌权,孙太后几乎插不上话。
三、孙太后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
正统九年,张太皇太后去世。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率领20万大军北伐,临行前为了征求孙太后同意,立朱见深为太子,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因此而酿成朝局动荡。
朱祁镇被俘,孙太后在大臣请求下,立朱祁钰为帝。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孙太后应群臣请求,下懿旨使得朱祁镇夺门之变,宫廷血案。
由此可见孙太后的政治水平很低,两次在大明王朝危亡的时刻,都是受到大臣的怂恿之下才做出的选择。
而且朱祁镇被迎回以后,孙太后对于囚禁南宫的儿子,丝毫没有搭救的能力,由此也可见,她本身对朝堂根本就没有掌控能力。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就是,北京保卫战,是于谦的功劳,结果却全都推到了孙太后的身上。
想想这部电视剧,几乎把不该黑的人,全部都黑了个遍。

漫步史书


在正史中,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朱瞻基驾崩时,她是有实力临朝干政的,但却没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众人推崇的一代贤后。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这人也没有任何恶习,关键是张妍不让外戚参政。在正史上,张妍可以干政却未干政,得到了历来史学家好评。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次,张克俭作为外戚,可谓权势熏天,却跑到蒙古人嘴里抢食,不符合逻辑。

他不跑到江南弄银子,连严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赋税重镇,在浙江搞银子,张克俭非得跑边关杀人越货,对象竟然还是鞑靼人。


再次,关键做这买卖,每年能供应张妍3000万两白银。

3000万两是整个明朝岁赋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万步讲,瓦剌有这么多银子,还有必要冒险犯边么?

为了一个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后将胡善祥、张妍等人黑出天际,只可惜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这种大女主的戏,为了一个人却要抹黑那么多人,真的值得么?几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



炒米视角


在正史中,明宣宗朱瞻基母亲张氏从未被太后孙氏所压制,结果是相反的。史书记载,“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而在太皇太后张氏的统治下,“海内宁泰”,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其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其次,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是宣德后期和正统初年的掌权者,掌握着朝廷的决策大权,太后孙氏根本无法压制张氏。

就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当时朱瞻基废胡氏而立孙氏为太后,太皇太后张氏虽是不愿意,但也无法阻止皇帝的意志,最后同意了废后一事。

而朱瞻基就以“无子”废除了胡氏,立孙氏为太后。但是,太皇太后张氏并喜欢孙氏,而怜悯贤淑的胡皇后,常常召她住在清宁宫。在内廷举行朝宴之时,都让胡皇后位居孙太后之上。孙太后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却又无可奈何。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张氏并不像《大明风华》中所出演的那样,结果恰恰相反,在张氏还活着之时,孙太后一直被压制。


十点乌托邦


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皇后的人生轨迹,然后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诚孝张太后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身份:

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所以孝诚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是一位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可谓是“女中尧舜”。

明宪宗中宫皇后—诚孝张皇后

张氏的父亲是时任京卫指挥使张麒,明成祖朱棣洪武二十八年,张氏被封为世子妃,永乐二年晋封太子妃。张氏自幼受家庭影响,知书达礼,所以一进宫就受到了婆婆徐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欢心

张氏很善于处理婆媳关系,也恪守妇道,对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孝顺有加。张氏的温顺贤惠让朱棣和徐皇后对一向不看好的太子朱高炽也慢慢改变了看法。

张氏是个聪明的女人,丈夫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明成祖朱棣曾一度打算废掉朱高炽改立颇为受宠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张氏看在眼里,从中尽心周旋,用自己的孝心打动了朱棣“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使得朱棣渐渐打消了废朱高炽的念头,事后得到了朱棣的赞赏

“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从此,张氏颇受重视,徐皇后也让她帮自己一起打理六宫事务。

可怜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八个月就驾崩了,同时张氏的皇后之位也就当了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可以说,没有聪明孝顺的张皇后,朱高炽就当不了皇帝。

明朝第一位太后—明宣宗皇太后

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事发突然,此时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为祖先祭陵,一时无法快速赶回继位。同时在山东乐安就藩的汉王朱高煦觊觎帝位已久,并且在得知仁宗驾崩之后,预谋在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途中设伏截杀。

局势一下紧张起来,情形十分邪恶,此时的张皇后表现的沉着冷静,为了保证皇位不会旁落他人,张皇后采取了采取了两个措施:1.命内阁起草先帝遗照,让太朱瞻基继位名正言顺;2.先后派太监海寿、内阁首辅杨荣出京迎接太子并加以保护。朱瞻基继位后,尊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就成功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张太后辅政但不干政,时常勉励前朝旧臣,嘱咐他们要以国事为重,好好辅政新君,而且亲自教导宣宗朱瞻基要亲民爱民的为君之道,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本分,不许干预朝政。宣宗朱瞻基对母亲张太后也是颇为孝顺,每每收到各方进贡贡品,他总是第一时间先给张太后送去,以表孝心。

明宣宗因为宠爱孙贵妃,就以胡皇后无子为由将其废黜,张太后为人心善,特别怜悯她,对其照顾有加,经常召她到自己的宫里安慰她,与她宽心,每每宴会的时候张太后还让胡皇后座在孙皇后上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孙皇后受到张太后的压制,而不是《大明风华》中那样孙皇后处处打压张太后。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一生宠爱孙皇后的朱瞻基在位11年就匆匆离世。

宣宗驾崩后,考虑到太子朱祁镇才刚刚9岁,无法担当治国大任,张太后最开始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但此举遭到了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强烈反对。为了朝局稳定张太后决定拥立太子朱祁镇继位。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到乾清宫集合,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此新天子也”。太子朱祁镇遂继位登基,史称明英宗。

英宗即位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尊母亲孙皇后为皇太后。实际上孙太后(孙若微)的能力和威望和张太皇太后相差甚远,所以英宗初期辅政任务基本没孙太后什么事。而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媳妇孙皇后的能力水平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在遗诏里还特意声明:“大事白皇太后”。

明英宗继位不久,朝中大臣便纷纷上书要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以太祖皇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随后任命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五人为辅政大臣,从而形成了五大臣辅政的局面。虽然张太皇太后深处后宫,没有垂帘听政,但朝中大事的决定权一直握在手里。

张太皇太后重用贤臣,严令家人不得参政,并大力限制宦官权力膨胀,时不时的将英宗心腹太监王振叫到面前严加训斥,还曾一度想除掉他,因英宗再三求情,王振才保全了性命。张太后辅政而不干政,同时加强内阁的职权,让内阁的作用达到了最大发挥。

张太后历经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18年尽心辅佐三代皇帝,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主导下的“仁宣之治”更是为世人称颂。如此优秀的张太后怎么会受到孙太后的压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