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現在我們都知道,漢字是由甲骨文發展演變過來的,但是在121年前的晚清,人們還普遍認為漢字來源於傳說中的"蒼頡造字"。

而改變這種觀念的,不是什麼王侯將相,也不是大家學者,而是一個古董販子和一個瘧疾患者"合作"完成的。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本草綱目》中的龍骨

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的小屯村,當地的農民在耕田時經常會發現一些龜甲和獸骨的殘片,這些殘片有大有小,各有形態。當地人對這種事情已經見怪不怪,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這叫做"龍骨",是一種中藥,一般用來止血消炎。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錄有"龍骨味甘平,能生肌防腐"。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龍骨"在普遍的中藥鋪裡就可以買到,雖然不貴,但是大家耕田時發現這種東西都會帶回家,以後用的的時候就不需要買了。如果發現的多,他們就會把他收集起來拿到中藥鋪賣掉,也算是發了一點小財。


金石大家身患瘧疾,卻因病得福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城有一個叫王懿榮的人。這個人曾任過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是挺有文化的人。他有個愛好,喜歡收集研究古籍字畫、鐘鼎印章、斷碑殘石,在當時是個稍有名氣的金石大家。

這一年,王懿榮不幸得了瘧疾,於是派人到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的中藥店買了一副中藥,準備煎服治病。在清朝的時候,但凡有點文化的人,也都懂一些簡單的醫術,王懿榮當然也不例外。他把抓來的藥翻看了一遍,偶然發現在一副叫"龍骨"的中藥片上有很多划著的符號。這激起了他的專業興趣,覺得這不是簡單的"龍骨",於是趕緊讓人到那家藥店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回來。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王懿榮


他認真研究這些陌生的字體,發現和古老的小篆很是相似,憑著自己的經驗他判斷,這肯定是哪個朝代的文字,而且年代相當久遠,如果真是這樣,這些幾文錢一副的中藥可就價值大了。他找到了那家藥店,問這些"龍骨"是從哪來的?老闆告訴他,是一個叫範維卿的販子給他送的,這個人也算是個常客。王懿榮聽了大喜,叮囑藥店老闆,下次再見到這個人一定通知一聲。


古董販子隨手的一次生意,竟然成為最貴重的一單

我們知道,安陽的小屯村是殷墟遺址所在地,在清末的時候那裡經常有人發現古老的青銅器,因此全國各地的古董販子經常到那裡去"淘寶"。1899年,有個叫範維卿的販子像往常一樣來安陽、湯陰一代收購青銅器,誰知道運氣不好,轉了一圈一無所獲,心中極其鬱悶。但想了想總不能白來一趟吧,就在當地買了一批"龍骨",想倒賣到北京賺點路費。就這樣,安陽的這些不值錢的"龍骨"就到了北京菜市口的那家中藥鋪。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藥店老闆收到王懿榮的囑咐後,一直再等著範維卿,終於有一天見到了他,於是趕緊把他引薦給了王懿榮。這讓兩個不同興趣、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得以相識,看到範維卿新帶來的龍骨,王懿榮非常興奮,當場向範維卿指出這些文字的意義,範維卿這才知道,這幾的這趟生意原來這麼貴重!


被八國聯軍毀掉的考古大家

在兩人的合作下,王懿榮大量蒐購"龍骨",最多是達到了1500多片,經過他的認真研究,這些東西並不是什麼"龍骨",而是龜甲和獸骨。上邊的字,記載著商代幾名君主的名字,還有一些其他的漢字,這些發現至關重要,因此他計劃以這些甲骨為素材著書立說。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但可惜的是,還沒等他的願望實現,"庚子之亂"爆發了,1900年八國聯軍逼近北京城,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7月,侵略者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倉皇出逃,王懿榮也感到無力迴天,又對清政府徹底失望,寫下一首絕命詩後投井自盡,享年56歲。


被吃了幾千年,甲骨終於從中藥鋪下架,多虧了1個販子和1個患者


他收集的這些甲骨,被後世的歷史學家、文學家高度重視,先是史學家劉鶚得到了王懿榮的一些甲骨,同時又進一步的收集達到5000多片,並據此著書立說,開創了甲骨文字和文史結合研究歷史的先例。再往後,就是大家的熟知的"甲骨四堂":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繼續展開了對甲骨的研究。現在甲骨的研究已經分門別類,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科——甲骨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