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新基建"火了!

2020年伊始,中央層面部署、各地積極推動、市場深度探討,讓"新基建"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新基建"究竟"新"在何處?發展"新基建"關鍵在哪兒?工程諮詢企業如何搶抓機遇,激發新動力?我們邀請到集團多位專家,闡述對"新基建"的思考及展望。


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王東平 蘇交科集團副總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

王東平:全力投身"新基建",為交通行業賦能

"新基建"的提法並不"新",早在2018年底,中央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新基建"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內容,集團作為基礎設施領域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藉助深耕行業多年的資源積累和對行業的獨特洞察,積極投身於"新基建"建設浪潮中,從以下兩方面深度參與:

1、充分挖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點":如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下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運輸短板冷鏈物流、能源短板充電樁等;

2、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交通行業:如5G在車路協同、無人駕駛等場景的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優化交通規劃、軌道交通智慧化運營等。

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萬宏雷 蘇交科集團規劃研究院院長

萬宏雷:"新需求"引領"新基建"時代發展

認識新基建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新",部分觀點認為新基建是相對傳統基建而言,個人覺得這種說法略顯侷限,易形成割裂誤導,導致錯誤的投資衝動。何謂"新基建"?我認為是能夠滿足並能有效拉動"新需求"的基礎設施,對"新"字理解應著力於"新需求"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其本質是工業化推動,使國家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交通基礎設施在該進程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其中,港口和高速公路都是那個時代的"新基建"。

如今,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傳統發展邏輯需結合世界形勢和自身發展階段作出調整。如何提升內需以推動中國走向消費時代,如何把傳統工業化城市演化為消費型城市,如何引領高質量城鎮化發展,如何進一步激化農村市場拓展消費需求,都可能是未來20年的關鍵。新消費觀、新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催生新交通出行特徵,這些將引導未來新基建發展之路。


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羅傑慧 蘇交科集團綜合開發與產業研究院院長

羅傑慧:"傳統基建"搭臺,"新型基建"唱戲

無論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型基建,均具備"鏈接和承載"等公共服務屬性。因此,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共建共享,

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利用"新型基建"為"傳統基建"賦能,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提高傳統基礎設施服務質量和效率,亦可加速新型基礎設施產業化應用。

例如,城市基礎設施中海量的燈(杆)塔資源,可通過大數據處理賦予智慧照明,實現節能提效;亦可為5G提供百萬級新微站,應用於各種深度覆蓋場景、壓抑流量釋放場景,與現網宏站形成密集組網,有效提升用戶體驗,並面向未來提前儲備站點資源,為網絡覆蓋和容量提升提供解決方案。再如依託高速公路通道載體,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為實現路域經濟總體發展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想象空間。

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張宇峰 蘇交科集團交通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張宇峰:讓數據"說話",提升城市"感知力"

新基建強調新型數字化基建,打造具備"感知"能力的智慧城市至關重要。通過新基建建設為傳統基礎設施賦能,讓躺著的數據"說話",充分發揮傳統基建效能

藉助BIM、GIS、數字仿真等各類技術,為基建設施構建數字孿生模型,建立新基建"建管運養"全生命週期的大數據管理圖譜,實現低成本、快速、高頻次、高精度數據獲取技術,快速、科學評價,提升基建服務安全可靠、綠色智能、集約高效。

未來,大數據將是基礎設施建設主戰場,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關鍵引擎。依託大數據總結過去、分析現在、預判未來,可實現"指哪打哪",使管理更精準,有利於提升全行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蘇交科丨論新求本,大咖眼中的“新基建”新在哪裡?

劉繼兵 蘇交科集團軌道交通設計院總工程師

劉繼兵:"新基建"釋放新動能,是機遇更是挑戰

"新基建"涉及的七個領域分屬信息、交通、能源三網,除5G、工業互聯網尚處起步階段,其他如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已是行業建設熱點。我認為,"新基建"的"新"重點在於"新動能"構建和釋放,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從而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佈局、新產業、新服務。

城際鐵路和軌道交通建設動能很多,如新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都市圈等都提出放置在"軌道上",但也面臨投入產出不匹配、不可持續發展等困境。行業正在努力構建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運營功能複合開發,以反哺建設和運營"新動能",迫切需要藉助投資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市場活力、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手段以提升治理能力。

對設計諮詢企業而言,現在既是新業務培育、核心競爭能力重塑的關鍵期,亦是調整過往思維定式、行為模式,注入新觀念、培育新素養的困難期,機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成本和質量管控面臨極大挑戰。如何抓住新基建機遇,我認為要"老樹上嫁接出新苗",將傳統項目努力做成"非傳統",用新觀念、新要素、新模式打造出"品質項目",增強客戶獲得感,同時實現員工觀念、思維、素養、以及組織行為模式循序漸進地轉變。


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催生著新業態、新模式,工程諮詢企業更要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和產業生態圈構建,促進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更加適應數字經濟、智慧社會需要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