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愚人的事業"(原創隨筆)

作家柳青矢志創作長篇小說《創業史》,毅然放棄《中國青年報》文藝部主任、中國作協陝西省西安分會副主席、長安縣委副書記等官職,執意下放到基層,在窮鄉僻壤當起了一個老農民,目的是遠離政壇和文人圈,一心一意地體驗生活。柳青說,文學是愚人的事業,也就是隻有勇於放棄名利、執著於寫作的人,才能把文學做好。他會幾個國家的語言,學貫中西,對世界歷史地理瞭如指掌。然而,柳青偏偏選擇了他自己所說的“愚人的事業”。《創業史》第一部完成後,作品風靡大江南北,作家也是紅極一時。如果此時“寫而優則仕”,棄筆而從政,一路順風地做到文化部長也未可知。只是倔老頭痴心不改,在黃土地上紮下了根。到後來,現實的變化讓他措手不及。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去世,他都沒能完成《創業史》三部曲的夙願。第一部終成絕唱,其它的構想則胎死腹中。令人不勝唏噓的是,有慕名者去長安縣皇甫村憑弔柳青時,只見其墓地幾乎成了一塊平地,已經形同荒冢......

照如今功利性極高的價值觀看來,柳青生前沒掙著大錢(準確地說,是沒享受到那筆1萬六千塊稿費——在1959年,這算得是一筆鉅款——帶給他和親屬子女的物資滿足,因為他把錢一分不剩地全捐出來給當地辦工業了),死後又是這般淒涼,他是無論如何也算不得所謂“成功人士”的。人們不禁要問:當年柳青的選擇錯了嗎?

對此,大家儘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柳青既然說文學是“愚人的事業”,寫小說自然也不例外。想必老先生當年便非常清楚:他是不能靠寫小說獲得功名利祿的,這樣的結局他也應當早有預見和心理準備。斯人已逝,何以告慰這位文學前輩?只有一點,無需研討和爭論,問題的答案便明明白白:那就是若以柳青與同一時期和當今某些炙手可熱的富豪明星相比,誰的生命力更長,影響力更為久遠?當然是柳青!百年、千年及至更加漫長的歲月過後,依然還會有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許多人知道柳青這個名字,在研讀傳揚他的嘔心瀝血之作,那是他給我們留下的無比寶貴歷史畫卷和精神財富。

最後,有必要加個註腳:柳青所說的文學,當指嚴肅文學的範疇。現如今大肆牟取暴利、甚至不惜戕害子孫後代的色情、八卦、娛樂等類“時尚文學”,絕對不在此列。這個註腳並非畫蛇添足。那些粗製濫造和販賣所謂“時尚文學”、撈得盆溢缽滿的“智叟”們實在是太聰明伶俐了,哪像柳青這般“愚人”?不過,惟其如此,“智叟”們及其所製造的垃圾註定是短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