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在这篇文章,笔者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提起李世民这个名字,相信每一位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他意味着什么。曾几何时,无数个光环加持在他的身上,我们称为他千古一帝,中华民族的再造者,历史上最仁慈、最勇敢的皇帝等等。但如果我们以研究历史而非看历史的心态去了解李世民,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个名字的背后也隐藏了无数的黑暗与阴暗。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当然,我们今天主要不是说这些,笔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证明一件事儿,那就是被称为仁君的李世民或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就不提他晚年曾说过的一句话,“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懂的自然懂),就用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李世民究竟有没有杀功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希望大家不要双标,杀功臣就是杀功臣,没有理由。笔者见过很多人网上抨击刘邦与朱元璋这两个草根皇帝大肆杀戮功臣,而且将这二人贬为暴君、刽子手等等。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大家,他们杀的那些功臣是不是该杀,是不是该死(刘邦我不做评价,朱元璋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17位,在贞观年间侯君集官至兵部尚书,受封陈国公。而且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曾经和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并亲自诛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家属。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带领大军长途奔袭吐谷()浑,斩获颇丰,让唐朝初期消除了北方的大部分边患。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鞠文泰对唐朝不敬,侯君集奉命前往征讨,在路上鞠文泰病死,他的儿子即位。但这个新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想要和西突厥里应外合歼灭侯君集。但西突厥畏惧唐朝不敢动手,因此高昌王只能投降,于是高昌国被侯君集灭国。值得一提的是,高昌国当时距离唐朝有7000余里,所以侯君集的这次交战算得上长途跋涉。

从史料来看,侯君集为唐朝绝对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对李世民本人来说更是如此。但结果呢?侯君集仅仅因为涉嫌太子李承乾谋反,就被李世民杀死,这难道不算是杀害开国功臣?笔者承认侯君集有不对之处,但还是那句话,不要双标,杀害了就是杀害了,难道朱元璋杀害蓝玉(参考洪武四大案之蓝玉案),蓝玉没罪吗?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李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23位,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茂公(他本名叫徐世绩,后被赐姓李,避李世民名讳)。李绩在贞观年间官至兵部尚书,受封英国公。李绩本人最早是跟随李密,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他就与李密一同投降唐朝。后来李密叛乱,李绩并未参与,反而为他披麻戴孝。早在李渊时期,李绩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平定河北、河南和江南等地。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贞观年间,李绩出兵与突厥交战,最终打败突厥颉利可汗,俘获5万人。后来李世民知道突厥害怕李绩的名声,就让他在边境守边长达10年以上。贞观十五年,李绩受封兵部尚书,刚准备赴任就听闻薛延陀叛乱,李绩立刻被任命为前线总管,仅仅半月多,李绩就率领3000人打败了薛延陀,几乎使其灭国,俘获超过5万人。

贞观十八年,李绩又奉命和李世民一起前往高丽,李绩在此战中身先士卒,又为唐朝立下大功。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内乱,李绩奉命前往讨伐,薛延陀大首领投降,薛延陀灭亡。

但就是这么一位唐朝的肱骨之臣(李世民死后李绩还辅佐李治了数年)却差点被李世民害死,而且理由十分奇葩。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危,根据《隋唐嘉话》记载,李世民将太子李治叫到床前说道,我已经将李绩外贬,但他能力超群可能不受你的控制。你记好了,如果他在就任的时候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如果没有犹豫,就可以任命他。但必须等他去赴任之后,这样他才会感激你。

但幸运的是,李绩与李世民征战多年,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位上司,于是在受到外放的命令后,非常自觉地离开了,没有一丝犹豫。因此,李绩从李世民的猜疑下幸存了下来,直到唐高宗总章二年才病逝,享年76岁。

李世民临死前留下一道密诏:若他在就任时有一丝犹豫,就杀了他

由此可见,李世民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善良,不说别的,就说对李绩和侯君集的所作所为,他就称不上仁君。最后提一句,笔者所以这么写,是看不惯网上很多人有双标的嫌疑,他们只会看到君王的杀戮,却没有看到杀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另外,笔者本人并不是抹黑李世民,只是用他来举一个例子,不过这个例子,是真实存在的。

参考资料:《大唐新语》《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细说唐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