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怎麼理解這句話?

牧子閒話


先說答案

這句話體現了道家的玄同思想。

天地沒有仁愛心,也沒有冷酷心,天地根本沒有分別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因此,聖人尊天道治天下,也應該順應天地常然,不為人之妄為,而讓天下百姓清淨自化。

也正因為天地從不會偏愛哪一個更多些,也不會偏愛哪一個更少些。

因此,到了儒家那裡,人倫效天倫,天道之德體現在了人道之德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子應該效法天地那樣,讓天下為公而不能為偏私,否則就是不道。

儒家“天下為公”的思想源頭,正是在此。

一些解釋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仁,是人倫之道,儒家之道。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人倫是效法天倫而來的。

正統的道家思想認為,儒家講的仁義,講化性起偽,不過是將錯就錯,並沒有將社會迴歸到它正常、自然的狀態中去。

教化百姓恢復天真淳樸的自然本性才是符合常然的。

芻,喂牲畜的草。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古人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這裡喻指,人類對於天地來說,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天地也不會特別的對待人類。

《道德經》認為,天地只是創造萬物,再摧毀它們;再創造,再摧毀。如此循環往復,永無休止。

天地,既沒有仁慈心,也沒有冷酷心,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心。

並不是天地不仁,天地無親,因為天地非人,故無人之性情。

那麼,什麼又是聖人呢?

道家的聖人,是指合於天倫者;

儒家的聖人,是指極於人倫者;

法家的聖人,是指達於權變者。

聖人不仁一句裡的聖人,指的是道家意義上的聖人。

天地對萬物,既沒有仁慈心,也沒有冷酷心,它們只是按照道來運轉而已;

聖人對百姓,既沒有仁慈心,也沒有冷酷心,他們也只是按照道來治理天下而已。

並不是聖人無仁,聖人無親,而是因為聖人非常人,故聖人無常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所垂降的天象和造化,是福還是禍是利還是害,那只是人類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自己所作出的理解而已。


平凡2850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這麼說,很多人有疑惑:為什麼天地把萬物當做芻狗呢?為什麼聖人把百姓當做芻狗呢?芻狗如此低賤,難道上天要虐待萬物,聖人要虐待百姓嗎?

這話要從“芻狗”這個詞說起。“芻狗”是什麼呢?李頤說:“結芻為狗,巫祝用之。”也就是說,是用芻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莊子•天運》中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也就是說,在芻狗尚未獻祭時,用竹筐盛著,用繡巾蓋著,巫師齋戒來來迎送;等到獻祭以後,行路人踐踏著它的頭部和脊背,然後就被人撿去燒火做飯了。這表明,祭祀結束後,芻狗就變成微賤無用的東西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把萬物都當做微賤無用的東西,不會對任何事物有所偏愛,當然也包括人。儘管人自認為是天地之靈,萬物之中最為尊貴的生靈,天地也不會對人有所偏愛。也就是說,天地無所偏私,任由萬物自由生長和繁衍,“萬物霜天竟自由”。這樣的“不仁”,卻是最為大公無私。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根本的意思是,天地大公無私,大仁不仁,視萬物為芻狗,無所偏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作為人中之聖,自然也是要效法自然,效法天地的。那麼,聖人作為治理天下的王,對待百姓,也應該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以百姓為芻狗”,大仁不仁,大公無私,任由百姓自由生存發展。

事實上,老子的哲學,是最高境界的民本主義,老子心目中的聖人,都是內聖外王,不但自身修煉達到很好的境界,迴歸人的自然本性,而且造福萬民,澤被蒼生。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政治觀,向來都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水,君為舟”,當為政者的作為合乎天道民心時,“水可以載舟”,人民便擁護你,支持你;當為政者的作為違背天道名時,“水可以覆舟”,人民便背棄你,推翻你。因此,民心向背是歷代統治者遵從的根本依據。在往聖先賢的理想中,在歷代聖王的統治下,順應民心便是至高無上的追求。在這種政治下,民主嗎?自由嗎?博愛嗎?這便是最高境界的“民族”、“自由”、“博愛”。

因此,與西方文化倡導的“民主”、“自由”、“博愛”相比,老子的“聖人不仁”哲學一點也不遜色,相比之下境界更為高遠,時代也比西方早上幾百年,而“芻狗”,更是老子參透天地、深入生活的妙喻了。

所以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活脫脫的純粹的民本主義,也是人類民族、自由、博愛的最高境界了。


泰和道安


怎樣理解這句話?必須通過對文章分析翻譯,才能得出答案。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②。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③。

分析:

1、老子的《道德經》善用類比、,這一章以大類小,用“天地不仁” 類比”聖人不仁“。天地”動而愈出“,聖人“多言數窮”, 都是失德的表現。

2、結論:”不如守中“。

譯:自然界“發脾氣”的時候,萬物就被蹂躪;權力無德的時候,就要生靈塗炭。天地之間(充滿氣體),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風箱,“閒置”的時候風平浪靜,一旦動起來,動靜越大,破壞力就越大。(就如同人們)追求越大要求越高,失望就會越嚴重,不如順其自然。

試譯思路:

① 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自然界。不仁,(沒德)發脾氣——狂風暴雨山崩海嘯之類。芻狗:蹂躪。聖人:權力。不仁:無德。芻狗:生靈塗炭。(前一“芻狗”是自然作孽,後一“芻狗”是權力作孽。)

②虛而不屈,動而俞出。虛:閒置不用。動:用,搖動。

③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多言(多聞):要求多,希望大。窮:落空。中:順其自然。

小議:

1、文中的芻狗指祭奠用的草做的狗,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還有豬羊祭。由此可見文中的芻狗只是祭奠的代表,泛指所有被祭奠物的無辜,引申為物質和生命被蹂躪。

2、對這句話的理解莫衷一是,焦點在“芻狗”。“芻狗”的作用是祭祀,祭祀的目的是有要求,通俗一點就是“要”,索取。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這不是不仁是什麼呢?

答:

通過以上的分析、試譯、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的這句話,是要告訴世人,德在自然社會中的重要性。ta是自然社會所有生命和諧共存的根本。離開了德,生命就會被蹂躪。


楊章林55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道德經》上(道)篇第五章中的一句話。這裡的不仁,不是不仁愛,不仁慈的意思。這裡的‘不’是‘無’的意思。天地對萬物都是平等的,公正的,一視同仁的。無所謂仁愛不仁愛。對萬物就像對待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一樣,用了就用了,不會再去關注它。因為不關注,所以就不會干擾它,任其自生自滅。聖人(得道者才能稱之為聖人)也要像天地一樣,無所謂仁愛,要對天下百姓一視同仁。不干擾百姓的生活。讓其自生自滅,這才是聖人最大的仁。

要讀懂《道德經》,有一點必須要明白。

《道德經》是二千五百年前寫的。那時候的文明、文化、文字等的內涵、意義與現代是有很大區別的。就說道德這個詞,在唐以前根本就沒有這個詞。道和德是兩個各自含義不同的單獨的字。道:是無,是天地萬物之本,是大自然運行之妙義。德:是人類一切美好之品質。現在道德一詞的含義與老子道德經中之道德的含義,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要讀懂《道德經》一定要明白,不能完全用現代文字的含義去理解二千五百多年前《道德經》中的文字。多少要懂一點古文字。否則,是讀不懂《道德經》的




吳言27



孤心淡1


何為天地不仁!天地滋養萬物生命,是大慈悲大功德。

何為聖人不仁!老子把天地的奧秘告知世人,又教人知道道德的重要性,而諸子百家又把世上所有的理,又講了個通透,究竟如何,則還要靠世人自己把握。

萬物眾生在老天面前是平等的,然生命萬物在老天的眼裡則都是生命,只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在老天眼裡沒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要生在天地間,就都是有靈性的生命,只是人長了一付天人的樣子而已,在塵世中被奉為百靈之首!人是講道德有思想的,而其他生命有意識,而無思想更不懂精神道德!而萬物生命,則是天地間不可卻少的組成部分!而人則是世間的主角,則萬物生命的表現是在為人而生,為環境而存在!那個人又會珍惜周圍環境的一切,也是把生命萬物當作芻狗,任意的支配擺佈!可人也是有標準的,聖人也是人,有道德精神思想的,就有成聖的希望,而不懂道德精神思想意識的人,和周圍的草木環境又有什麼不同!其他的物質生命無需懂什麼是道德,因為他們不是人,而人就必須要懂得什麼是道德!若不懂道德,那是自己就站在了芻狗的行列,若不講道德,那天地和聖人又如何看你在眼裡,因你和周圍的草木又如何有區別,人究竟如何,都是自己的選擇。

則仁字不是天地和聖人要遵守的,因天地聖人已超越了仁字的範圍,而仁字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已!在天地面前,人只是萬物的一分子而已!則在聖人面前,不懂道德,沒有正的精神思想意識的人,和天地間的萬物又有何分別!是以!若想在天地的眼裡不是萬物,則在天地聖人的眼裡不為芻狗!那就修養道德,有自己獨立的精神思想意識,從萬物芻狗的形態走出了,緊跟聖人的腳步,做一個懂道德,有獨立正的,精神思想意識的人!


手機用戶宣德


“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來自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狗。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這是沒有迫近與歧視之意,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天地沒有好惡,宇宙間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其實,老子表達的真實意思,必須要理清天地,聖人,百姓,萬物之間的依附關係。在道教世界裡,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運轉規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聖人是參悟天地,師法自然的,百姓在聖人的引導下,與萬物相融相處。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道的最高原則,就是師法自然。因為天地是沒有思想的,它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是天和地的師從者,他的仁慈和寬恕對眾人,也是一樣,沒有輕重之分。在一定的規則和環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地位都是平等,發揮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樂趣和幸福,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這才是聖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則。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縱橫家,所鼓吹的以禮治國,依法治國,人為地強制措施。

因此,天地對萬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聖人對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無為則無不為,不仁則至仁。可見,儒家與道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主張,是相反的。直到戰國末期,荀子的出現,才將道家的一些理念納入儒家。


德雨50926495


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中的名句似乎有些殘忍,天地和聖人都不仁不義了,在他們眼裡,百姓萬物都成了芻草和野狗一樣的低等生物,自生自滅,世間再無善良和博愛,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將成為一統天下的至高原則?

其實,老子表達的真實意思並不是和字面意思一樣膚淺的意圖,要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我們就必須要理清天地,聖人,百姓,萬物之間的依附關係。在道教世界裡,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的運轉變化的規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聖人是參悟天地,師法自然的,他們是掌握了"道"的人中翹楚,百姓在聖人的引導下與萬物相融相處。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理想化的思想理念。所以,道家認為:"道"的至高原則就是像天地一樣師法自然。因為天地是沒有思想的,它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是天和地的師從者,所以他也不可能對誰額外的仁慈和寬恕,因此,在一定的規則和環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的平等相處,發揮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樂趣和幸福,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這才是聖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則。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縱橫家所鼓吹的以德(禮)治國,依法治國,兼愛,非攻,闔縱聯橫等人為地強制措施,因此,天地對萬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聖人對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無為則無不為,不仁則至仁。

也有人認為:芻狗是指祭祀用的祭品,一種用芻草編織成的狗,如果以此為以據,則可以解釋為:天地不仁,用萬物的生死來作為祭品以顯示自己主宰一切的偉大;聖人不仁,利用百姓對他們的崇拜來愚弄他們的思維來襯托自己的不凡!


彎眉柳葉刀e


個人認為

最重要的有兩點:道德感召力,社會風氣。

任何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會和相比而言比自己社會地位高,職務高,權利大,影響力大的人比較(或者說是自己比較尊重,相信,想成為那樣的人)。也就是說這個人的為人處世會影響一批人。

至於社會風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不排除有些意志力,意志力,信仰特別堅定的人。但畢竟是少數。

所以,我認為。

聖人。

在此應泛指那些有地位,有權利,有影響的人。如果他們言行如一,相信會有許多人像他們學習。

天地。

應該指的是天災。如地震,颱風等極端惡劣天氣。導致人們的生活最低水平出現問題。那麼,勢必會有些違法亂紀之事發生。

皆為本人觀點。難免會有失偏頗。如有不正之處請留言。謝謝。


髆宛侯


天地不仁。天地即宇宙世界,是沒有仁愛的,和萬物一樣只有其固有的規律性。萬物於天地之間,各司其職,各守其位,按自己的規律性運行,相互依存互不干涉,物競天擇,斑爛多彩,發展變化。天地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春夏秋冬,雨雪風霜,無恩無怨,無愛無憎,公平對待萬物。天若有情天亦老,規律行事是蒼桑。這些內容就叫做以萬物為芻狗。芻狗者,用草紮成的祭品,它是非生物,卻又具有生物性,攜帶人的感情,肩負著祭祀的使命,完成與所有物一樣的〈有無相生〉過程之形式不變性。它代表子物之普遍性與特殊性之統一性,顯示了老子的高明所在。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不仁,有規律而尊重規律,使百姓完成其使命和感情的雙重任務。以芻狗為代表處理物物之關係就不會有遺漏了。

天地之間不就象個風箱嗎!...........。只要掌握規律,就很容易收到風平浪靜的效果。

《道德經》五章〈譯文〉:天地沒有仁愛感情之類的東西,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只是按自己的規律運行,這就是它展示給萬物的環境。萬物在這個環境中,按萬物各自的固有的規律性運行,各司其職,各守其位,形成有序化系統化的宇宙世界。

萬物者,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著具有可數性;物物之間是有距離的;現在世界上最精確的測量時間的方法,是用能量撞擊銫原子使它振動然後計算出耒,這就說明再小的物體之間也存在距離或空間。每一物都是“有無同一”有無相生的過程產物,過程具有過程象。空間是容物的空間,空間是能量㘯。(能量容納場)。

聖人要效法天地,尊重規律利用規律,對百姓要一視同仁,不搞那種等差的仁愛,使百姓自然而然地完成其感情和使命的雙重職責。

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鼓動起來風吹不止。就像天地之間的兩種關係:物物之間的關係,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千頭萬緒令人費解,不要報怨,再複雜不過像個風箱、它是有規律的,只要尋找規律,掌握規律,運適應規律,不被規律所迷惑。就像風箱的鼓風板放置中部不再抽動,就能風平浪靜,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