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生鮮企業

現在媒體有關生鮮企業倒閉的新聞,在信息明確前面總會多加一個字‘又’,接著就是筆者老生常談的剖析以及個人觀點等等諸如此類。讀完後發現,有那麼一群城裡人不知疲倦纏著和農民打交道做生意,大談國家農業政策與發展趨勢;小談農產品品質品牌效應。誰也沒錯,錯的是商業總是會有起落。

今天想聊聊生鮮行業流行的三個字‘人·貨·場’,在網絡沒普及之前,基本都處在人找貨這麼一種狀態;場的作用定義相對較單一,只是一個交易地點而已。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人·貨·場’解讀定位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大數據算法的介入讓消費者坐等享受貨找人以及多場所場景的立體營銷。對於生鮮行業來講,以現在的科技手段在‘人·場’這兩方面應用的相當成功;人以年齡身份加以精準區分,場以線上線下結合給予體驗;遺憾的是在‘貨’方面缺乏主動性基礎投入,或許失敗往往都是敗在自以為優勢已然覆蓋短板而又堅信其商業模式,再加以求快擴張;長處雖以展現弊端也難迴避,木桶理論也就用上了。‘人·貨·場’貨應該是人與場衍接紐帶,是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可以科技手段於計算,場也可以設計場景產生流量;生鮮的‘貨’可是個變量,從質到數逐漸衰減的變量。一種恆定的商業模式或定律套用的是一個不穩定的變數,可想而知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對生鮮企業而言不穩定意味著什麼也就釋然了。其實從事生鮮行業的人都明白癥結在哪裡,並不是不能解決只是不好解決,牽連甚廣大動干戈。土地·政策·基建·物流·資金·人材·技術等等,自成閉環缺一不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業痛點,依靠幾家利益相互搏弈私企解決確實勉為其難。況且現在生鮮企業追求的只爭朝夕;而生鮮產品恰恰講究的是細工慢活,春播秋收從無到有。時間,成了關鍵。產端利用時間,投資方在意時間,企業需要創造時間,消費者享受著時間,行業只能等待時間。產端太弱尾端太強,前輕後重的擔子總會逼著你選擇跑著挑;喘的你沒時間去關注時間,累的你只有吆喝直到吼完最後一嗓子。

生鮮難嗎,不難!倒騰點山貨肉類海鮮啥也能掙錢。生鮮企業難嗎,很難!說故事建團隊講PPT不簡單。蛋糕大了刀也多,怎麼切也是刀刀見血。

固鮮科技 子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