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這個《國家寶藏》不是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系列,而是央視一檔文博探索節目。2018年12月開始播出了第二季,看了一下最近的豆瓣評分——9.4。

它是通過講述國寶級文物的前世今生,貫穿過去和現實,讓人從中俯仰古今,感受歷史脈絡和文化傳承。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和以往文博類節目不同的是,除了邀請博物館長、文研專業人士之外,這個節目還引入了明星。張國立是講解員(主持人),每期都有不同明星做國寶守護人和演繹者,比如王菲、黃磊、王凱、濮存昕、黃渤、段奕宏等。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百度詞條裡說它“融合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在中國紀錄片選片庫裡,它是赫然在列的。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雖然評分很高,但也有人說,這個節目過於譁眾取寵,存在知識性錯誤,前世故事裡也有很多過度演繹,藝術化加工過重,讓文藝的創作蓋過了歷史的本真。我不願相信這是一種為批評而批評的偏激之言,或許也並非吹毛求疵、以偏概全,但要認同其觀點,則需要學術層面的大量文化考證和歷史思辨,這屬於系統和專業範疇,不在今天討論之列。

所以,我不想,也無法從歷史、文藏、工藝的角度去評判這個節目的準確性、嚴謹性,畢竟我不在那些領域。但從一個普通觀眾或者小文青或者傳播從業者的角度,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那麼嚴肅和刻板,不生硬、不說教,而是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輸出了主要的信息和知識點。從這個方面看,它還是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改進,在科普和推廣方面是可圈點的。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我看《國家寶藏》可以說是因段奕宏而起,這是我喜歡的一個演員,從他最早的話劇《戀愛的犀牛》開始。他作為“越王勾踐劍”的守護人,出演了一期節目。

“王者之劍,是終得出鞘展赫赫天威,還是鋒芒盡收,匿藏於亂世?”。段奕宏演繹勾踐劍的前世傳奇,標註的是“基於史實合理虛構”,這也表明了在舞臺上有一定的藝術演繹成分。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張國立說越王勾踐劍被推薦的時候,節目組第一個想到的守護人就是段奕宏。但去找他時,他開始是猶豫的。段奕宏自己說:“我是沒想明白,一個演員啊,在這種節目中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後來想明白了,就來了。

這個插曲其實很說明問題。在這樣一種偏學術、偏紀實的節目裡,明星到底有什麼作用?這不但是觀眾會想的,更是參與進來的明星也會想的。

段奕宏被稱為戲痴,是一個深度的文化和戲劇研究與實踐者,業內眾所周知的“軸”。凡事認真,講求深鑽和極致。他之所以這樣說,也是對這個節目的形式和內涵有一定的思考。他過了自己的那一關,也是為觀眾把了一關。

《國家寶藏》是個什麼片?

演員的加入,不是為了博眼球,也不會喧賓奪主。而是要讓形式更靈活、舞臺表現更豐滿,說白了就是讓觀眾更愛看,在潛移默化中被輸入和被影響。每個參與其中的人,也都覺得是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盡了微薄之力。

其實,從節目所選的這些國寶守護人看,幾乎沒有那種大熱大火的流量明星,更多是演員、歌手、主持人。基本都是戲劇、傳媒的科班出身,有很好的臺詞、舞臺功底,也有很好的公眾形象和認知。所以從選擇什麼樣的人參與節目,也能看出其初心和底色。

可以這說一種綜藝化的紀錄片。只是把紀錄片的旁白變成了現場主持,把對人物的採訪從各個不同地點換到了舞臺上,把穿插的影像資料轉成即時的明星表演。

從記錄的角度,它加入了娛樂化的輕鬆和靈活。從娛樂的角度,它又賦予了紀實性的真切和文化性的滋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讓節目的觀賞性增強了,通過娛樂明星和名人帶來了流量,把節目推向更寬泛的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