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1933年,约瑟夫·斯大林制定了一个飞行员训练的发展计划,即拥有一个任何时候都能派上用场的10万名飞行员组成的空军!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一点都没有延误,苏联象他们制造飞机那样快地来培训出飞行员。训练在一个由政府操控的飞行俱乐部开始,用滑翔机和有动力装置的飞行训练来吸引年轻人,在通过了俱乐部的课程后,优秀的毕业生加入苏联空军部队并且再接受五年训练。到巴巴罗萨行动的时候,这个10万名飞行员的目标已经达到,并且这群具备一定训练的飞行员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水平。

1942年初,罗斯福也启动了美国的10万名飞行员的训练计划,到了1945年美国陆军的飞行部队已经拥有了几乎16万名飞行员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而德国方面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命令德国空军扩大生产和训练,但德国空军总司令没有贯彻这一指示。战前和平时期,德国一直仅仅依靠一个德国空军战斗机轰炸机飞行训练学校来培训飞行员。在1941年仅仅有300名飞行员完成了德国空军的正规训练。当到战争中后期最后为了响应元首的要求而加速的时候,其质量已大大降低。那些未成年的飞行员还没有经过射击训练就被派上了前线!准确数据没有找到,只找到一个令人怀疑的数字(大战中德国仅仅培训了28000名飞行员,俺估计这是指德国人认为训练合格的)。

如此一来结果是有经验的、有限的、宝贵的老飞行员在脆弱的ME-109上很容易损失,而训练不足的新飞行员在脆弱的ME-109上面对盟国压倒性的空中力量来不及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就损失掉了!这种情况下德国空军焉能不败!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ME-109战斗机和另一种著名的轻型战斗机日本鬼子的零式战斗机1941年前的辉煌胜利都是在很相似的情况下取得的:首先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其次是对手都相对实力有限,也就是说不是剧烈、残酷的消耗战;最主要的是它们的名声全部来自于空战!而1943年后它们的失利原因也非常相同:最主要就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补充不上!其次就是数量不足!如果这两个因素能够满足ME-109战斗机和零式战斗机完全可以打败P-51/F-4U/P-47!就像T-34淹死黑豹坦克一样!因此我认为:尽管ME-109是一架性能不错的战斗机但不是适合德国的战斗机,它在1941年就应该全面退出德国空军的作战序列!

FW-190战斗机:我认为这是德国二战中唯一一种真正适合德国的飞机

引用英国著名航空史刊物《Aeroplane》的专栏作家阿尔弗雷德.普莱斯博(

DrAlfredPrice)在1975年时对谭克博士进行专访时,谭克博士所说“在我们开始设计Fw190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流行在战斗机上装备液冷发动机———由于液冷发动机的迎风截面积较小,可以使飞机前机身设计线条流畅,飞行阻力较小,其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梅赛斯密特公司的“Bf109”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诚然她们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你可以把她们比喻成高贵的“赛马”,在赛场上,她们可以优雅地赢得任何比赛,但是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她们就不大能适应了。我们要设计的飞机不是赛马,而是具备充沛韧性和耐力的“战马”!它必须能在粗糙的前线机场上起降;它必须能适应缺乏训练的人员来驾驶和维护;它还要经得住损伤,并能在受损的情况下飞回来。

诚然,在同样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那些“赛马”战斗机比Fw190拥有更大的飞行速度和爬升率,但是,我们会使Fw190

在不过多的牺牲飞行性能的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大的火力和更为坚固的机体。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我知道:在空战中,良好的环视视野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决定在新飞机上安装气泡式坐舱————虽然,这在随后的战斗机设计中非常地常见,但是在1938年,这绝对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在此之前的Bf-109和喷火飞机视野均不佳,后视视野几乎为零)。......”

所以FW-190操作简便,全机采用模拟电传操控,飞行员唯一能控制的平衡片就是水平尾翼上那两块,其他发动机转速、进气、混合率都采用自动控制,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新手驾机的难度。这在战争中后期在德国的优秀飞行员大批损失的情况下是个巨大的优点!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FW-190德国空军在1942年以后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另外在性能、多用途能力、操纵性能方面FW-190都没得说,但是在防护力方面FW-190就不是很理想

虽然1941年10月底完成的首批102架Fw-190A,座舱、滑油箱和滑油散射器装甲就成为标准设备,而且该机配置的新型18缸/14缸双行星形气冷发动机BMW801系列不仅功率强大并且耐战伤能力更强。在这点上FW-190远远强过ME-109,但是与同时代的

P-47B、F-6F、F-4U海盗相比就并不出色了!

(P-47B生存能力强,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几十发子弹也不碍事。比如:飞行员鲍伯.约翰逊的P-47与16架德军Fw-190作战,P-47中弹累累但仍能继续飞行。但最后一架Fw-190用完弹药后仍未击落鲍伯,于是他调转机头,护送P-47飞向英吉利海峡。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许多美国海军飞行员都称“泼妇”F-6F(也称地狱猫)为“铝坦克”,因为“泼妇”可以经得住严重的攻击并仍能把飞行员带回航母。飞行员经常的口头禅是“这是一种多孔的机”和“通过孔洞的空气比通过飞机周围的多”。曾经有一架“泼妇”在着陆到航母以前已经燃烧了数百英里。美国海军第一王牌,戴维.麦克坎贝尔曾经说,他曾经看见“双黄蜂”发动机里的活塞和联动装置到处乱飞的“泼妇”仍能够飞回航母。格鲁曼公司因此经常被叫做“格鲁曼制铁工厂”。

而钱斯.沃特的F-4U海盗战斗机也毫不逊色。日本鬼子的台南航空队王牌谷水竹雄飞曹长认为,“西科斯基(日军对海盗的称呼)唯一的弱点在其后上方,你必须很准确的射击他的座舱,其他的部位都对子弹免疫。”我想这是对

F-4U海盗战斗机生存力的最好褒奖。)

特别是后期的FW-190为了增强火力不惜减轻防护装甲——Fw-190F/G的众多亚改型中,有不少为了保证机动性能不致下降太多而减轻了装甲防护,如Fw-190F-8就只采用了战斗型A-8的装甲(这对于战斗轰炸型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而重武装型的Fw-190G-3/R1也取消了全部附加装甲。然而,苏德战争的残酷实践表明,除非拥有制空权,否则轻防护的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很难突破对方战斗机和防空火力的拦截而达成攻击目的。

在航程方面FW-190也不是很理想。Fw-190的航程仅仅800公里,加上两个副油箱才达到1300km。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相比之下格鲁曼的F6F-5泼妇 最大航程有2,462km。共和公司的P-47雷电起初的型别,总载油量也只有1,190升,作战半径不足400公里,续航时间仅2小时。但是1943年7月下旬起,美军在欧洲的—些P-47便开始加挂副油箱,使其航程加大,可以为B-17等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1945年初,投入使用的P-47N远航型作战半径达1,600公里。而钱斯.沃特的XF4U-1海盗不带副油箱航程就达到了1647公里。

过短的航程使得FW-190战斗机同样无法遂行为轰炸机远程护航的任务,象对苏联腹地的重要工业区进行轰炸就是不可行的。即使后来在担负截击轰炸机的任务时,因为FW-190的滞空时间只有一小时多一点,实际拦截盟国轰炸机的时间仅仅几十分钟,结果FW-190只能在盟国轰炸机进入和返回时进行两次短暂的拦截,而相比之下日本鬼子的零式战斗机就足足可以几个小时的追着美国轰炸机打。

因此我认为FW-190战斗机是一架好战机,它的遗憾是不够完美以及运用不善,但这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当时德国也完全有这个能力,只是因为德国空军的规划以及认识不到位!所以特别令人扼腕叹息!

ME-110战斗机: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失败的战斗机!是想当然的发展产物!如果ME-110与ME-109进行过实战对抗那么就会发现作为驱逐机ME-110完全是名不副实的,其根本无法担任为轰炸机护航的艰巨任务。事实上正是因为ME-110的无能而导致德国空军的“ .......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 ”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也可以说就是因为ME-110的无能德国才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有很多傻蛋老是说德国没有发展战略轰炸机是最大的失误,这些傻蛋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空军在二战中始终没有发展出一种优秀的远程战斗机!

ME-109、FW-190的航程都只有700-800公里左右,即使加上副油箱也不过1300公里左右,根本无法满足为轰炸机远程护航的要求。而战略轰炸机没有战斗机的护航即使以自卫火力最强劲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来说在面对战斗机的拦截也是损失极为惨重!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空袭英国为什么会先胜后败?就是因为初期德国轰炸机始终在德国战斗机的战斗半径内作战,英国空军战斗机在与德国战斗机作战时损失的速度超过补充的速度,特别是飞行员的补充问题。新补充的飞行员素质不足以对付德国空军的经过战火考验的老手,因此英国空军甚至整个英国都岌岌可危了。但是德国轰炸机改为轰炸伦敦而超出了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后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此时德国战斗机鞭长莫及了,而英国新补充的飞行员尽管素质很差但是对付德国空军笨重而防御火力很弱的轰炸机却是绰绰有余,简直就是最好的实战训练。因此德国空军在承受不了巨大的损失时候就不得不失败了 !

JU-87俯冲轰炸机:尽管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仍然认为JU-87俯冲轰炸机不是适合德国的好飞机

首先作为一架最大起飞质量达到 7000公斤的需要两名飞行员的飞机却只能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载弹量A型仅仅250公斤,B型为500公斤,D型才可以在机身下最多可以搭载1,800 公斤炸弹。而相同的任务FW-190战斗机也能够完成,除了精度稍差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如速度、机动性能、生存力全面优于JU-87,并且载弹量也不逊色。F型通常能携带500-1000kg 炸弹,而经过改装的G型作为重型炸弹载机也能携带1,800kg的炸弹。同时FW-190的最大起飞质量只有4950公斤,并且还只要一名飞行员!最重要的是FW-190丢下炸弹后还可以击落敌方的任何飞机!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其次作为一架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来说生存力相对同等级的IL-2来说实在太差了!IL-2 在德军中有个外号叫做:“黑死神”,它以其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于世。这种飞机很不好对付——JG52第1大队的沃尔特·托特(WalterT?dt)军士是这样描述的:“在一次从前线返回的途中,卡尔·荣格(KarlRung)少尉和我发现了一架IL-2单机,于是就发起了攻击。对手立刻向莫斯科方向俯冲脱离,飞的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我们无法捕捉到它的薄弱点——机身下的散热器。我们从两边不停开火,瞄准的是对方的尾翼。但直到尾翼被打掉后,这架飞机还在飞行!这时轻型防空火力从地面袭来,我们不得不在树顶高度放弃了追逐。这些鸟儿是最难对付的目标,如果你从后面攻击它,子弹只能从机身那坚固的装甲上弹开。而那个驾驶员简直是坐在一个装甲澡盆里!”

而相比较之下JU-87简直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1940年8月18日,大批Ju一87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编队飞往英国本土准备轰炸英国空军基地。在托尼岛(

ThorneyI~and)上空遭遇英军战斗机拦截,30多架Ju一87在顷刻间被击落,其余大量带伤返航。这创下了Ju一87参加二战以来一天内损伤数量的最高记录,英军飞行员将其称为“托尼岛斯图卡大屠杀”。此后,德国空军被迫停止使用Ju-87对英国本土进行攻击,转而将其用于封锁英国附近海域.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因此我认为;

JU-87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花费的资源不成正比。如果德国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比得上美国、苏联的话,那么还浪费的起!可是德国在这些方面远远比不上盟国,还要多线作战--JU-87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这是当时德国唯一对盟国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战斗机,可惜的是生不逢时 !其油耗大,起飞滑跑距离长,发动机寿命短、可靠性低,对飞行员要求高,制造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43年以前都算不得缺点,因为德国那时还有足够的资源来克服,但是进入了43年下半年以后,德国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这些要求了。结果是最先进的ME-262战斗机也只能长叹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JU-88、HE-111、DO-17轰炸机:德国空军在二战中大量装备并运用了这几种轰炸机,其中以JU-88的性能最好,那么这里我就只分析JU-88轰炸机

JU-88是二战中最好的轻型轰炸机,同时由於Ju-88拥有优良的基本設計,其多种衍生型也非常成功。像在延長的機腹吊艙中裝備75mm無後座力反坦克砲的P系列,這種機型在戰場上發揮了相當驚人的戰力,和

Ju-87G及Hs-129一起為德軍主力的反坦克機。但是我仍然不认为JU-88是一架适合德国空军的好飞机!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因为当时德国空军的资源有限,这就面对着一个问题:战斗机还是轰炸机?

我认为:战斗机部队不仅可以在空战中消灭敌人的战斗机也同样可以用炸弹、机关炮、火箭弹把敌人的战斗机消灭在机场上!因此只有彻底打败敌人的战斗机部队,才能彻底夺取制空权

轰炸机可以破坏敌人的制空权,但是无法彻底夺取、保持制空权。仍然以德空军司令戈林的话“当护航战斗机出现任柏林上空时,我们就感到大势已去了”来说。当时盟国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两三年的战略轰炸,戈林都不哀叹大势已去,相反是看见了柏林上空的盟国战斗机时才哀叹大势已去,这充分说明了轰炸机对于夺取保持制空权来说远远不如战斗机来得彻底、可靠!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海湾战争、北约空袭南联盟,面对弱小的敌人真正夺取并彻底保障制空权的也不是B-52、B-2之类的轰炸机而是F-15、F-16之类的战斗机!到了21世纪,这个观点就更加为事实所证明。B-2隐形轰炸机和F-22隐形战斗机对世界各国空军的冲击哪个更大不言而喻。

同时轰炸机需要战斗机部队来保护,这就是说战斗机是必不可少的,而轰炸机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因此只有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的国家才能大力发展并运用轰炸机部队,但是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而言,我认为在彻底击败英国或者苏联以前根本就不应该发展轰炸机,而是应该一门心思搞好战斗机部队!

另外不得不谈到德国的高射炮。德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射炮部队,180万空军士兵中的大部分服务于高射炮部队,在美英战略空袭期间还先后征召了40万临时人员!德国的高射炮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极为出色,但是再好的高射炮也只能干扰敌人空军的行动,无法夺取制空权尤其是夺取广域天空的制空权!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纵观整个二战中德国制造了大约6万门高射炮,而战斗机才5万架!国防军全部枪炮弹的12%用于高射炮,这是陆军野战炮炮弹用量的两倍。单是用于生产高射炮炮弹的材料就足以制造4万架战斗机。高射炮击落一架敌机需要几百发(128毫米、105毫米重型高射炮)甚至几千发炮弹(20毫米、37毫米之类的轻型高射炮),而战斗机往往只需要几十发20毫米、37毫米炮弹!德国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以击落一架盟军轰炸机所花费的材料和士兵足以抵挡苏联的一次战术攻击。尽管一部分88毫米高射炮可以用来对地攻击和反坦克,但是总体而言到战争末期德国陆军十分缺乏炮兵火力支援。结论是用于建设高射炮部队的花费与取得的结果不成正比,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再联系到德国秘密制造的V-1火箭、V-2飞弹耗费的资金足够制造20000架以上的战斗机;德国空军甚至还抽调空军士兵组建了常规步兵部队(以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为代表),可以这样评价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他甚至连空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空军的主要打击手段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搞不明白!

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令人很不满意的。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

1.德国空军对战争的准备不论是人员、物资、技术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够充足,尤其是对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性准备不足。德国空军的力量实际上只适合打一场中小规模的战争。加上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同时对于尽快结束战争的乐观判断所以德国经济迟迟未能进行彻底动员!

将德国经济转到战时经济轨道上的关键人物是1942年2月被任命的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德国的战时经济可以说因斯佩尔的登场而变得泾渭分明,即便是在盟军愈演愈烈的战略轰炸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还是从42年后半年开始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斯佩尔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整理改进了因为纳粹体制弊端而造成的各种重复指示和一些矛盾命令等等。在斯佩尔上任半年后,德国军工生产指数上升了27个百分点,坦克战车生产增加了25%,弹药生产增加了97%。‘在斯佩尔的领导指挥下,德国军工生产增加了3倍。这些成绩,与其说是独裁体制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之前体制动员的不彻底。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装备发展史

2.最关键的就是德国空军对科学技术只是被动的接受,就更谈不上对技术的规划引导了

梅塞施密特博士的BF-109战斗机有利于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思想,谭克博士的FW-190战斗机有利于飞行员战斗力发挥、多功能的思想,Do335“箭”式战机以单发的气动外形利用上双发的动力的设计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第一流的设计思想!

为什么这些设计思想不是德国空军提出来的?为什么在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出现后,德国空军仍然未能加以有效的综合利用?

这些充分说明了:德国空军对科学技术对于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不够彻底!对于德国空军将要打什么战争,德国空军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德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未予全面考虑规划!

3.最后一点就是运用上极为拙劣。我认为:德国空军没有系统完善的空军战略,也没有配套的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甚至没有合适的完善独立的进攻型战术!(闪电战是联合战术)

德国陆军的闪电战、德国海军的吨位战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即使在德国空军失败以后,德国海陆军仍然支持了一段时间。而德国空军离开了陆军刻薄地说就是只会凭本能打仗了!它在法国不知道该怎样消灭英国空军,在意大利不知道该如何消灭马耳他!甚至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土防空战中它都不知道该如何对付敌方的轰炸机!

德国空军是德国三大军种中唯一没有独立的出色成就的!他的出色成就来自他的超级王牌而不是他自己!他的总司令戈林长期受到希特勒器重,不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还拥有资源的优先照顾。因此德国空军如此的不尽人意完全可以归结于—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无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