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開始的日子。以前的每年這天,上午10點,南京全市都會長鳴防空警報,紀念在1937年那場慘案中逝去的30萬名遇難同胞,而每一位南京學生老師,都要放下手中所有事低頭默哀。

到今年,已經82個年頭了。

現在很多人會說,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但如果你身邊有一個較真的南京同學,他一定會糾正你:

“不對,今天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因為大屠殺是不需要被紀念的,我們紀念的是逝去的同胞,和那份刻在骨子裡的傷痛。”

而在2014年之後,12月13日這天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國家公祭日”,今天,是我們國家第六個國家公祭日。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 看懂 ]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嗎?
從紀念館的1號門進入,牆面側看好似一個斷裂的軍刀,但當我們從高空往下俯視整個館時,它是一個和平之舟

正如建館理念,寓意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於1985年,是中國第一座抗戰類紀念館。在對歷史發掘與研究的同時,也已成為推動國際和平城市建設的地標。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薛曉紅 攝


這裡既是一個記憶之所

也是一個和平場館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查批准的歷史教科書中,公然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

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順應人民呼聲,開始籌建紀念館。

1985年,在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叢葬地遺址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山風 攝

紀念館是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日軍“慰安婦”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綜合型博物館,大量的文物、照片、歷史證言、影像資料、檔案以及遺址都對歷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闡述。

目前,共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三個必勝”主題展“二戰中的性奴隸——日軍‘慰安婦’制度及其罪行展”三個基本陳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類文物,262部影像資料。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山風 攝

7處廣場、23座單體雕塑和一座大型組合雕塑、8處各種形式的牆體、17座各種造型的碑體。

紀念館集暴行、抗爭、勝利、審判、和平主題為一體,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記憶。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薛曉紅 攝

雕塑廣場

每一位剛踏進的紀念館參觀者,都會被入口處的雕塑群震撼。

最高的雕塑名為《家破人亡》,高達12.13米,寓意著

1937年12月13日日軍發動南京大屠殺。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薛曉紅 攝

之後依次排列了十座銅製雕塑“市民逃難”,都是根據歷史事實和倖存者證言而制,再現了當年南京人民有家不能回、被迫逃難的情景。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薛曉紅 攝

集會廣場

黑色的牆叫災難之牆,上面刻有中、德、韓、西班牙等11種文字“遇難者300000”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小飛 攝

旁邊十字架型的標誌碑,上面刻有一排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這是南京大屠殺的六週時間。

該碑下鋪著一層層碎石,意味著紀念館是建立在萬人坑遺址之上的。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小飛 攝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集會廣場上,放置著和平大鐘。每年的12月13日,和平大鐘就會撞響,不忘歷史,祈願和平! 劉曉光 攝
廣場中間的大鼎就是國家公祭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為三足圓形銅鼎,鑄有160字的銘文,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山風 攝

悼念廣場

“古城的災難”——殘破的城牆、殘缺的軍刀、遇難者的頭顱和手臂、還有一座歷史的橋樑,寓意站在歷史的橋樑上回眸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間特大慘案。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長40米、寬1.6米的“歷史證人腳印”的銅版路,鑄造了222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重要證人的腳印。

墓地廣場

墓地廣場南側,是一組青銅《浮雕牆》。共分為劫難、屠殺、毀圮、祭奠四組浮雕。

沿著浮雕牆向西,是被南京老百姓稱之為“哭牆”的遇難同胞名單牆,

上面每一組名字的背後,都是一次次的家破人亡。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鐫刻著部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的“哭牆”,由灰白色花崗岩壘砌而成,牆體上留有不規則的石洞,透出綠色和光亮,寓意對生命的企盼和渴望。

和平廣場

參觀完所有室內展館後,即可步入和平公園。

通高30米的“和平女神”像,寓意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雕塑的底座共有九級臺階,祈願人類走向持久和平。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小飛 攝

在這裡已然一派結束所有苦難的景象,近可觀南側青山松柏、北可看勝利之牆浮雕,這時,心中更會滋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之感。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林琨 攝


它代表著國家記憶

也承載著人類記憶

不忘歷史、矢志復興,這是一個民族的意願和訴求。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推動設立國家公祭日,推動那段慘痛的歷史從城市記憶上升為國家記憶。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劉曉光 攝

✨ 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以立法形式將

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此後,紀念館便成為國家公祭日的主辦地,悼念死難同胞,祈願世界和平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小飛 攝

✨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南京大屠殺歷史不僅僅是城市記憶、國家記憶,也應成為世界記憶。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林琨 攝


✨ 2017年8月31日,南京正式通過申請,成為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這也是中國首個加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的城市。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林琨 攝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每年12月13日

淒厲的警報聲

將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於耳畔

和平的鐘聲

將在紀念館的公祭廣場久久迴盪

是一種警示:

中國人要勿忘歷史,奮發圖強;

也是一種宣示:

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可重演;

對紀念館來說,銘記歷史與珍愛和平

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劉曉光 攝

如果你準備好了踏進這座紀念館,

請先念對這個名字。

我的名字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林琨 攝

「請擴散」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可以稱「南京江東門紀念館」,

但不能稱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不能稱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我們要紀念的,不是“南京大屠殺”

是這場暴行中的遇難同胞

素材來源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今日推薦

世界上最貴的一輛車

扇子還有這麼多奇怪的造型?

↓↓↓

在“博物官”小程序,可以看到精彩內容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ID:mrbowu

近期好文推薦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