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應物兄"那張臉!——《應物兄》中各色知識分子形象大賞

……即便在他演講突然停頓下來的一剎那,你也能夠從那張臉上看到一些過於複雜的情緒,那是由焦慮、疲憊、瘋狂和渴望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情緒,那些情緒有如千足之蟲的節足,密密地伸向了四面八方。"

這段話來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說——《應物兄》。

看,

應物兄

《應物兄》是作家李洱花費13年時間創作的長篇小說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小說圍繞如何把蜚聲中外的儒學大師程濟世先生引回濟州大學任教而展開,描述了以主角應物為中心的當代知識分子、商政界代表、大學生等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而本文開頭的那段話正是文中主角的師弟費鳴為了挖苦主角應物而寫文章《看,應物兄那張臉!》中最為精彩的一句。

從這段滿滿戲謔的描寫中,《應物兄》中應物這個複雜的人物,就這樣出現在了我們面前,文中的應物對這篇文章深痛惡覺,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刻畫。

也正如作者用一篇詆譭主角的微信文章來側面刻畫主角一樣,整篇小說的人物刻畫都非常具有特色,避開很多作者慣常使用的心理、情感交鋒,而更多以一種近乎論文般的語言描寫和人物浮於表面的言行舉止、日常交際中行為描寫刻畫出了一個個

層次豐富又入木三分的角色

看,

李洱

《應物兄》是一部關於當代知識分子的小說,其主要刻畫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有在大學當教授的,如主角應物、主角的老師喬木先生等;有在學術機構當學者的,如生命科學基地合夥人雷山巴等;也有開公司當老闆的,如黃興……可以說是現代知識分子的群像

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不過是老中青三代知識分子的不同的人生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他們。

老一代知識分子

老一代的知識分子如世界級儒學大師程濟世、為搞科研半輩子在西北荒漠中度過的雙林院士,以及濟州大學最早的四位博士生導師何為老太太、張子房、喬木、姚鼐等。他們經歷了那個特殊時代的迫害,由於特定的風骨而被迫在“學術圈”中邊緣化,卻依然堅守著學者真正的風骨,他們學識豐富、心性堅忍、淡泊名利,是小說中所有知識分子的榜樣,

是小說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批人物

其中的雙林院士雖然著墨不多,卻格外讓人印象深刻。

"大禿瓢,像個葫蘆。因為還零星地支稜著幾根頭髮,所以又像越冬後的土豆發了芽。臉上的皺紋都纖毫畢現,乍看就像八爪魚的觸鬚在四處蔓延。腦袋上汗津津的,又像是一頭剛浮出水面的海豹。" [見《應物兄》上第十六章 雙林院士]

這是雙林院士予人的第一印象——蒼老油膩。而他的禿頭也正應對了他的身份:他是一名物理學家,且曾參與了國家的原子彈試驗工作。

為了新中國的導彈事業,他奉獻了畢生心血,並犧牲了家庭和親情,為了保守科研秘密,他大半輩子沒有回家,兒子的成長他沒有參與,以至於兒子不願意見他,妻子去世他沒能去見她最後一面……

看,

真正的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書中所寫為虛擬人物

雙林院士這一形象乍看起來應當就是"感動中國"中該出現的人物——一位鞠躬盡瘁捨己為國的科學家。但小說對他的刻畫顯然更深層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積極的心態。

當年,他和眾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遭遇到"文革"的厄運,和濟大的幾位老教授喬木、何為、張子房等關在同一個牛棚裡。但與我們平常讀到的文革生活不一樣,

書中雙林院士的文革生活充實而豐富,除了勞動、學習《將革命進行到底》等革命知識。他還有著偷閒般的情趣,比如他仍保持著用毛筆寫字的習慣,仍然要用文言與友人通信,在豬圈旁還在用算盤計算著導彈運行的數據。

再比如他說他在牛棚勞動時發現了自己的腿、手、肩甚至發現了腳後跟的意義——蹲下吃飯時,腳後跟就是你的小板凳。甚至為了給豬增肥,想出了讓豬少排洩的注意,並將之付諸行動,雖然想法太過幼稚導致好幾頭豬死掉,但這種在人生低谷中仍舊不忘記思考和創新的思想境界卻十分可貴。

看,

以前的豬都很瘦

還有他作為一名父親的細心與慈愛。為事業獻身使得兒子不願與他見面,他便找到了兒子的著作,兒子曾在書中提到,每週都要到濟大逸夫樓查閱資料。植物學方面的書籍和雜誌在逸夫樓的六樓。他便專程來到濟大隻為看兒子一眼,這種貼近大眾的情感將他拉下科學家的神壇,化身成一位不稱職的父親。而他的拳拳愛子心與曾經為了事業對兒子不聞不問的思考也充滿了現實意義

中年知識分子

文章的重心是以應物兄為代表的 20 世紀 80 年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典型,如華學明、文德能、吳鎮等,他們有著知識分子應有莊敬和自省,對事對物都有著文化道德的價值體現,但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裡,他們終究不同於老一輩知識分子,他們有基本的底線,也有文人的矜持與高傲,但身處物慾橫流的時代,卻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些許利益的雜色,熟練了隨世俯仰的眼色。

以應物為例,"應物"一詞出自"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見何劭《王弼傳》]

小說主角"應物"本來也是一個心繫儒學的研究者,他心事重重,複雜卻又單純。他一直在上課,在開會,在奔波,在應對自身的情感困境。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他也一步步陷入金錢、權力、慾望的糾葛中,在自身地位提高的同時越來越"被物所累",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堅持和信仰。

文中的應物是一個有著傳統知識分子韻味的大學教授兼作家,一位儒學研究者,隨著儒學大師程濟世創辦儒學研究院。"國學熱"以及重建學術規範的討論的出現,使得儒學大師層出不窮、儒學的經濟效應不斷提高,有利便起早,儒學的興盛也讓一些人不惜一切與儒學掛鉤。而應物作為太和研究院的主持者,便必不可少的需要他穿梭於形形色色的人際交往圈。

看,

中年知識分子形象


處在這種利益的旋渦中心,他註定是一個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有著知識分子的自尊、自傲、自察與反省,一方面他也矛盾的享受的"物"所帶來的一切。

比如他訪學回來時發現自己被改名成了"應物兄",連自己整理出版的《與當代人的精神處境》也被迫改名為《孔子是條"喪家狗"》

。然而,木已成舟,他也只能接受他自己是應物兄以及書名的低級錯誤。而且還為此引經據典,找到了十分冠冕堂皇的解釋。

再比如,儒學研究院還未成立,工作人員卻已經安排得差不多了,社會上的各階層都想分一杯羹,投資太和的儒商黃興、褲衩大王陳董、桃都山董事長鐵梳子等人紛紛攜帶家眷準備安置在太和。

毫無疑問應物兄對於太和的成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從他對費鳴的那一通宏偉藍圖的構建便可見一斑,他希望儒學可以發揚光大,而這些人的介入,使得儒學研究院被注入了太多的慾望,他當然不願意,可是也知道儒學研究院能成立這列利益的浸染無法避免,於是他成為各方勢力的周旋者,而文章的最後,他的生命也在這種矛盾中戛然而止(死沒死小說沒有給出答案),使這場鬧劇暫時拉上了帷幕。

看,

小說中,程先生曾玩笑的說:"以物為兄,敬畏萬物。"

這句話到最後竟有了預言般的意味。從"應物"到"應物兄",他的物慾逐漸蓋過自省與掙扎,從君子應物變成了以物為兄,最終麻木的俯首承認,實在是一種悲劇吧,而這種悲劇不是一個人的,是屬於那整個時代的。

青年一代

青年一代的知識分子在文中著墨不多,更多是一種群像化的描寫,不過作者筆力精巧,所以這些人物雖面目模糊卻也各個鮮明

有文德斯、費鳴等敬重老一代的知識分子,對知識有著崇高、尊敬情懷的學者;,也有程光篤、易藝藝這樣遊戲人生的知識分子們。

著墨最多的應該是費鳴,他是應物兄的同學費邊的弟弟,喬木先生的關門弟子,也是應物兄的學生。作為濟大校長葛道宏的秘書,他工作認真,學識豐富,但為人卻有點刻薄寡和,因為應物兄書中提到的事情對號入座而暗恨應物兄,並私下為難、攻擊應物兄,本文開頭那一段刻薄的譏誚便是出自他手

看,

青年教授形象

記得文中有一段是主角評價他寫的演講稿,說"……那就是語言與存在的分離;真實的東西往往戴上了假象的面具,虛假的東西卻常常披上真實的外衣。這不行。需要調整過來。我必須告訴他,他在演講稿中體現出來的激情,其實是否定性的。當你寫下那些文字的時候,與其說你體驗著真理的狂喜,不如說你體驗著瞬間的空虛。那個時候,你的靈魂其實睡著了。" [: 見《應物兄》上第十四章]

這句話除了評價演講稿,其實也可以看做他性格的一個寫照,在做秘書的時候,他的靈魂是睡著的,他只是一個工具人,而隨著調離職位和研究院的籌辦,他的靈魂也逐漸醒過來,最終認清現實的他提出了辭職。

小說的結尾有些悲觀,老一輩的知識分子死的死,歸隱的歸隱,而舉目四望,青年一代代中

,宗教學教授宗仁府的弟子在跟著導師做法事掙錢,博士孟昭華在中醫院靠古籍的活學活用混得風生水起,費鳴因看不慣現狀提出辭職,留學生卡爾文因性亂患了艾滋病而被遣送回國,在讀的研究生張明亮還在與同門易藝藝爭著進儒學院,而易藝藝卻已懷孕,胎兒的父親竟是程大師已婚的兒子。

不過也不是完全的悲觀,希望何在?

尚未發力的文德斯,一閃而過的佛門弟子淨心,還有陸空谷、應波……他們聰明、沉靜、矜持而文質彬彬,似乎仍保留著老一輩的風骨與純潔。這讓讀者仍舊保有一絲希望。而且文德斯和陸空谷還結婚了,繼承了哥哥精神遺產的文德斯,繼承了芸娘氣質風骨的陸空谷,他們的結合意味著新的希望和好的可能性。

看,

年輕知識分子形象

《應物兄》看上去輕鬆書寫著日常生活中知識分子們的交往應酬,但在這詼諧甚至粗俗的語言下在這繁盛而體面的日常生活背後分明是一個大悲劇: 我們有著太多珍寶,如儒家思想,如傳統文化,但這些珍寶卻很難完整的一代代的傳承下來,那些純粹與美好,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物慾的增長,漸漸被利益和慾望所吞噬、所玷汙。

這也許不是這些知識分子或大學者們的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經過經濟和資本數百年來洗禮,才使得這一悲劇意料之中的來臨。

看,

作者李洱

文章篇幅有限,作者觀點也十分侷限,推薦大家去讀一讀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儒學、美學、佛學甚至金融學考古學等各種各樣的知識在一本書中融會貫通,不可謂不優秀!初讀或許有些艱澀,但細細品讀韻味十足。

歡迎大家交流閱讀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