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明道二年,刘太后身体渐差,宋仁宗为此下诏大赦,为刘太后祈福积福。但刘氏仍在这年崩世,听政先后十一年。

刘太后崩世前,留下一道遗诏给宋仁宗和群臣,但这道遗旨的内容,却让大臣们不能接受。

刘太后在遗旨中要求晋封原为杨太妃的杨氏为皇太后,以后军国大事,皇帝也需要在内宫中和杨氏商量;并且,她想要让“垂帘听政”的制度,成为祖宗制度。

对此,御史中丞蔡齐大声驳斥;御史庞籍则表示,已经直接焚烧掉“垂帘听政制度和仪式”的相关记载;范仲淹也上了奏疏,认为将杨太妃册封为太后,且再次“垂帘听政”,是不可以的。

此时的宋仁宗,已经二十四岁了,完全可以亲政。既然如此,一个太后崩逝,又何必再立一个太后来辅政?

刘太后仙逝,杨太妃退让;原本隐藏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众人议论纷纷,这时杨氏在屏风后面表示:我没有“垂帘听政”的必要。

也许因为杨氏已经有所退让,宋仁宗亦与杨氏关系良好,所以皇帝最后仅删去遗诏中让杨氏承接刘太后的“垂帘听政”一节,依旧册封杨氏为太后。

杨太妃可以自宋真宗时代与刘氏相处良好,并且过着安稳富贵的生活,肯定有她聪慧之处。她内心是否想学一学刘太后的“垂帘听政”,从目前史料是看不出来的。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不过,明显的是,当下朝堂的情况和刘太后当初不同。宋仁宗早已成年,并不是当年那仅十岁的稚儿,朝堂政务已经可以自行处理,又怎会需要一个新的母后再来“垂帘听政”?

所以,她聪明地跳出来,表示皇帝可以自行处理军国大事,而自己没有必要插手政务。

另外,因刘太后仙逝,原本隐藏的问题便被大臣们尖锐地提出来了:宋仁宗并非刘氏的亲生子,而是李宸妃的儿子。

宋仁宗自小就被刘氏抱养,由杨氏同时保育,所以并不知道自己并非是刘氏的亲生儿子。刘氏在真宗天禧年间成为皇后,之后真宗、仁宗交接之际又成为皇太后,位高权重,更没有人会和仁宗提及他生母的事情。

在面对与自己亲近、抚养自己长大的刘氏去世时,宋仁宗同时也面对了自己亲生母亲李宸妃早已去世的事实,而且是在他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

宋仁宗抱持着何种愧疚难过的心态,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李宸妃的亏欠感,让他在处理刘太后后事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关心李宸妃过去的遭遇,以及之后的加封册封。

到底李宸妃有没有被亏待?这问题是宋仁宗极想知道的,但是过去之事难以挽回,他仅能从刘氏当初下葬李宸妃的规格、仪式去判断。

李宸妃在明道元年生病去世。她身为先帝并不受宠的嫔妃,在下葬的规格上,肯定不高;她在病逝后才进位成宸妃,对于刘太后来说,她的逝世也并非大事。

然而,政治敏感度极高、时为宰臣的吕夷简,却提醒了刘氏。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吕夷简剧照

吕夷简在奏对时,提及有宫嫔去世。刘太后掌管内外宫中大事,自然清楚他提到的宫嫔是谁,斥责他虽身为宰臣亦不该插手内宫之事。

但深知宋仁宗并非刘氏亲生子的吕夷简,态度强硬,他认为厚葬是必须的,虽然以宸妃的位份也无法有更大的葬礼,但她毕竟是仁宗生母;若仁宗生母逝世却连丧礼都没有,往后事发,肯定会有受到此事拖累者。

最后,刘氏接受了吕夷简的劝说,给予了李宸妃破格的厚葬。

这件事,也让后来宋仁宗在一些大臣教唆下开棺验尸,发现刘氏并没有亏待自己生母的时候,更加厚待刘氏族人;也让刘氏在被揭发“非生母”之后,仍受到宋仁宗的崇敬思念。

而李宸妃,则在宋仁宗亲政没多久,便追封为庄懿皇太后,最后与庄献刘太后一同下葬永定陵。

至于宋仁宗是否在意自己的生母,除了厚葬事件之外,从晏殊在替李宸妃写墓志铭时的内容不慎,导致仁宗内心不高兴,亦可略知一二。

宋仁宗希望李宸妃能够以自己亲生母亲的身份下葬,同时也希望她的身份被其他人承认,但是晏殊却以“生女一人,早卒,无子”记载,没有将李宸妃是仁宗生身母亲的事实公诸于世,以致“仁宗恨之”。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晏殊剧照

时人如何看待刘氏?真正探讨其施政和作为的,趋近于无

随着刘太后的去世,“垂帘听政”的过往,和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听政制度”,也随之覆灭。就算她留下遗旨希望延续,然而权力已回归到成年皇帝身上。

虽然宋仁宗亲政后下诏避谈垂帘时事,不再清算过去刘太后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想知道:当代宋朝士大夫,是如何看待这位曾经权倾内外的皇太后的?

不可否认的是,刘氏的“垂帘听政”,虽然不符合宋代士大夫们对正统政治权力的看法,但她的确做到安稳宋真宗留下的朝堂和国家,并且过渡给宋仁宗。

可惜拘泥于传统的限制,她所留下的评价,皆以“抚育仁宗”为主轴;真正能够核心探讨刘氏“垂帘听政”期间的施政和作为的,趋近于无。

从史料所载:“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帝所以奉太后亦甚备。”可以看出,后宫被刘氏严谨地管理着,亦可见刘氏对宋仁宗的照顾,是多么的全面、谨慎、小心。

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控制的手段,只是随着皇帝年岁的增长,这种控制是有限的;也正因如此,刘氏和皇帝的感情并不生分。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曾经在天圣年末频频上疏要求还政的范仲淹,也在刘氏去世后,给予了她一定程度的肯定。

(范仲淹)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范仲淹仍然以“调护陛下”为刘氏首功;对她在天圣明道年间的统治,则以“暴”字统称。

事实上,刘氏在治理期间多沿用宋真宗之方法,何来“暴”之说?

甚至连司马光这种“思想老顽固”,对刘氏都有不错的评价——“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不过,这依然是针对“刘氏保养仁宗完好”而言的;刘氏“垂帘听政”时期的执政如何,司马光并没有特别引述、赞赏。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司马光剧照

后人如何评价刘氏?“牝鸡司晨”成为“主流”

后人对刘氏的评价比较两极化,尤其不少人直接表明不认可“牝鸡司晨”:太后身为女性,就应该要好好待在后宫;就算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亦非正道。

如王夫之在他的《宋论·仁宗》中就曾说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道之正也。虽有庸主,犹贤哲妇。”

这是立场鲜明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哪怕女性统治者管理的再好,王夫之也依然认为,昏庸的男性君主会做的更好。所以,他对刘氏抱持着不认同的态度。

不仅如此,王夫之还作出了更严厉的批判:“仁宗立,刘后以小有才而垂帘听政,乃至服衮冕以庙见,乱男女之别,而辱宗庙。”

刘太后生前最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是“谒太庙”。虽然她在世的时候有机会以女性的身份进入,但最后依然不被承认。

宋仁宗养母刘娥:遗诏不被认可,制度被焚尽,但她的遗愿却实现了

《清平乐》刘娥剧照

据《宋史》记载,刘太后曾努力争取谒太庙,并且在皇帝没有反对的情况下成功。这在当时,的确跨越了女性在郊祀典礼的“界线”。

《宋史》载:“检讨宋祁言,皇太后谒庙非后世法,乃止撰籍田记。”

可惜的是,“皇太后谒庙”之事却没能留下只字片语,仅仅因为这不是“正道”,不能成为后世的法规。

结语

虽然刘太后对“垂帘听政”的延续、对“谒太庙”的期许都落空了,但她仍然是北宋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也并非是最后一个。

后代的曹太后、高太皇太后、向太后等人能“垂帘听政”,不就代表士大夫阶层对“母亲代理皇权”这种行为,依旧是“默许”的吗?

刘太后创造的制度虽被焚尽,可北宋其他“垂帘听政”的太后、太皇太后,皆以其曾有的制度为根本;表面上看,刘氏的遗诏貌似没有被认可,但观看北宋一际历史,她的遗愿,其实已经实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