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解筱文

孩子今年8歲,按照正常情況,寒假和週末時間,必然會有機會和我們外出遊覽,四處走動起來。但是,受疫情所困,這些日子的大多數時間裡,他只能“窩“在家裡。

前陣子疫情最吃緊的時候,他在家連續呆了十多天,沒有下過樓。有天,他感慨地對我們說:“家就像一個大口罩,把我們緊緊包裹起來……”

看現在的疫情情況,一時半會也不能終結,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帶孩子外出遊覽參觀,增進對社會了解。在家學習和等待中,孩子找到了以前家裡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讓我們幫助重新張貼起來。他每天饒有興趣看上一會兒。

看孩子對地理充滿興趣,也非常渴望旅遊。前幾天,我就以《嚮往的美景》為題,讓他寫篇作文,希望他寫出自己夢中的美景。

我舉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美景啟發他,希望他調動視、聽、看、觸等感受,身臨其境描繪他理想中的美景。他點點頭,開始寫起來。

不一會兒,孩子寫好作文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卻寫成這樣了。↓↓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看著這篇稚嫩而簡單的小文章,雖然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沒有一句描述美景的語句,更沒有任何文學氣息。但仔細推敲,這篇小文章卻表達出四個樸素的觀點。

文章中,“人們住在簡潔的房子裡”,意思房子夠住就好,不要奢華;

“在田地裡工作”,意思人們在田地中工作,種植糧食作物;

“每個家庭只生產出夠自己用的食物”,意思需要多少食物就生產多少,不能浪費;

“人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融入自然”,意思人們要和自然成為朋友,尊重和愛護自然,融入到自然中。

這四個觀點概況起來就是:房子夠住、農業是根、按需生產、融入自然。

反過來看,也就是如果朝著這四個方面的目標努力,那麼就會呈現出他嚮往中的美景,也就是夢想中的桃花源。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看著這篇小文章,站在他的視點上,我陷入深思。

第一,房子夠住。住房問題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可以說牽動著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增廣賢文》中有句話說得好:“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但是今天房子在很大程度,早已超越了人們住的範疇,而成了非常特殊的商品,房價居高不下,成為經濟社會的“地上河”。

有非官方的數據表明,中國目前的住房容量可以容納34億人。有相當一部分人擁有多套房子,一些房子長期空置,但是還有相當多的人為房而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子並不是越大越好”就是我們對房地產問題從社會高度上的深刻反思。

第二,農業是根。田園牧歌、耕讀傳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農業大國,至今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第一產業。

傳統農業太接地氣,綠色環保,比起工業、金融等業,並不那麼高大上,在國家順境之中,容易被人所輕視。但每逢大災大難之時,農業問題必然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糧食必然一個國家的戰略性資源。

所以,偉人曾講,“手中有糧,心就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死守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政策不動搖,以極端憂患意識保持耕地底線,不讓中國的糧食出現任何閃失,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第三,按需生產。食物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每個人都應當珍惜,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全球範圍食物的浪費驚人,已成為日趨嚴重的問題。數據顯示,中國食物浪費量每年有1700萬至1800萬噸之多。

如果單純以經濟的視野看,浪費會不斷刺激新需求,助推經濟發展。但是人們對包括食物在內的各種資源大量浪費,將帶來對地球環境的重大損害,最終則危害人類自己。

倘若群體性建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厲行節約,並通過計劃和市場並用的手段,精準把控需求,大規模按需生產,讓每一個產品都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這是最理想不過的生產方式。

第四,融入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達爾文曾寫道:“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所以,對於自然而言,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再大,也大不過自然之道。

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只是從屬於自然。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因此,人類必須呵護自然,敬畏自然,尊崇自然,不凌駕於自然之上,應當在自然界保持人類應有的邊界,與萬物和諧共生,才能真正融入自然。

童言可畏,沿著孩子純真的視角觀察,往往能讓人回到原點上去思考本源問題;童言無忌,孩子天真無邪,念想單純,無所顧忌,也往往給人一些事情最果敢的預見。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比如,2020年1月23日早上看到武漢封城的消息,我想起此前和兒子講起新型病毒傳播影響,孩子急切地說,應該停了從武漢出發和到武漢的所有交通工具。我當時教訓孩子說,這個影響太大,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城市規模大,不能輕易這樣做,這是因噎廢食啊。現在看來,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對的。

孩子是懵懂的,也稚嫩的。但是,孩子的眼中,有一個淳樸的世界;孩子的心中,充滿正見的光芒。

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更本真

兒子五歲時,有一天他在看世界地圖。我過來問他,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他說,有兩百個吧。我點了點頭,然後指著地圖對他講,歐洲很多國家地處平原,氣候溼潤,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好的地方;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埃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5000多年……孩子認真地聽著。突然,我話鋒一轉問他,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中,你最喜歡哪一個?他不假思慮的告訴我,中國!我故作驚訝地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就是中國人啊!

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馮友蘭認為:“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識和慾望。他們距離原有的“德”還不遠,他們的淳樸和天真,是每個人都應當儘可能保持的特性”。

我想,疫情之下,孩子對社會的理解或許更本真。在忙碌奔波之餘,在信息煙海之外,我們有時靜下心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或許世界將會更純粹和生動。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眾號:zgmjply(中國民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