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米《走進名家》訪蒲劇泰斗王秀蘭——談藝術表演精髓

採訪人:王 京

受訪人:王秀蘭

蒲旦宗師:王秀蘭

王秀蘭擅演花旦戲,除深得老師原筱亭的教益外,著名花旦孫廣盛、王存才和青衣筱豔秋(孫安榮)都對她有較深的影響,並曾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的指點。她勤奮好學,博採眾長,傳統功底深厚,戲路較寬,唱做皆優,尤以做工見長。她的表演細緻,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動作優美洗練。在廣泛地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努力進行革新創造,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重視藝術經驗的總結和戲曲理論的探討,曾提出運用程式要做到真實化、生活化、個性化和舞美化的主張,並著有不少藝術散論。她在《賣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為人們所稱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韻味醇厚,聲情並茂。

代表劇目:《殺狗》《少華山》《燕燕》《賣水》《藏舟》《送女》《明月珠》《回荊州》《美人圖》《大家喜歡》《王貴與李香香》《血訓圖》《蛟河浪》(現代戲)《竇娥冤》等。

其中《竇娥冤》於1957年攝製成彩色戲曲影片。

金玉米《走進名家》訪蒲劇泰斗王秀蘭——談藝術表演精髓

《澗水東流》是1961年上映的中國電影,由劉國權導演,王秀蘭、李英傑等人主演。講述西澗的姑娘李小蘭和東澗的小夥子呂茂森情意相投。他們建議東西澗兩個農業社合修一條水渠解決灌溉問題,得到兩社廣大幹部和群眾的贊同。


金玉米《走進名家》訪蒲劇泰斗王秀蘭——談藝術表演精髓

採訪實錄:

王 京:拍這個《竇娥冤》應該是1959年拍的吧?

王秀蘭:59年,彩色電影。

王 京:其實拍《竇娥冤》,我們都知道,這個舞臺表演和拍電影是兩碼事。我知道,當時王老師在拍電影的時候,心裡也有很多的糾結。因為王老師以前演的是花旦,一下讓您演這個悲情色彩的角色,剛開始有點兒適應不了。給我們講講這段兒故事吧。

王秀蘭:好。現在談不到什麼成績,反正是演了這麼多年戲了,還是有點兒體會吧,下面談談我的體會。

王 京:好的。

王秀蘭:我覺得一個演員在舞臺上演戲呀,要進人物,要演人物。這兒我有這麼幾句話。一個演員,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演戲。實踐證明,演戲要演人,演人要演心,演心要演情。表演缺情乏意是藝術之大忌。表演藝術的情是以“真”為基礎,以“誠”為前提,心純意誠情方真,真實感是構成演員與觀眾感情的支架。這說明什麼呢,就是一個演員在舞臺上演戲,不要光演戲,要演人物。演人物要把人的心鑽進去,演人物什麼呢,要演人物的情。他的心情,他的內在,所以他的個性就突出出來了。

王 京:所以您說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演戲。

王秀蘭:對,不會演戲的就演戲了,只是個套子,把那個程式背下來,唱也唱完了,道白也說完了,但是沒有情。

王 京: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秀蘭:這個我還有句話就是“裝龍像龍,扮虎像虎,裝龍要識龍形,扮虎要知虎心”,那就是這個意思,形和心。

王 京:要演什麼像什麼。

王秀蘭:形,就是形體。心是內在。所以說,內在和外在。這幾句話都非常要緊的。在舞臺上就是一個“臺上動情,臺下同情。臺上動真情,臺下動感情,要動人先動己,樂人易,動人難。”還有一句話:“不真不是戲,太真不是意,要假戲真做”。

王 京:還是要真情實感。

王秀蘭:嗯,還是要真情實感,所以臺上動情了,臺下就同情了。你臺上不動情,是假的。臺下也無動於衷。現在你看,我在南廣場鍛鍊時,觀眾見了我就說,王老師,現在那戲看上不過癮,不感人,把人看的鑽不進去,出了門就忘了,就是這個原因。

王 京:就是演員沒有動真情。

王秀蘭:打動不動觀眾。沒有把觀眾拉住,沒有把觀眾的心拉住。因為你沒有動情嘛,他就不動情呀。

王 京:對。

王秀蘭:你在那裡假做作。你看的是假的,表演感情都是假的,看的都是假的。觀眾都能看出來。所以看一半,看著看著就瞌睡了。看的心裡沒意思,所以就不想看戲了。

王 京:沒錯。

王秀蘭:就是這個原因。還有一句話:“是我非我,我非我,演誰像誰,我演誰我就是誰”,這也是這個道理。在臺上演戲,是我呢但又不是我,“是我非我”我呢也不是我,我是角色。“是我非我,我非我”“演誰像誰”我演誰,我就要像誰,演誰要像誰,我演誰,我就是誰。

金玉米《走進名家》訪蒲劇泰斗王秀蘭——談藝術表演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