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之行(十)“云中山城”牯岭

江西之行(十)“云中山城”牯岭

说起庐山,几乎无人不知,可要说到牯岭,应该知之甚少。这次到庐山,我才知道牯岭就是庐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旅游接待的中心。因为牯岭镇在庐山山上,海拔1164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所以称为“云中山城”。

牯岭镇的出名,不仅在于海拔高,是夏季避暑的胜地,更因为它保存具有英、法、美等近20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群。牯岭的名字源于英文cooling的读音,取清凉之意。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冬天,一个名叫李德立的英国基督教教士,来到了庐山,起初他上庐山只是为了避暑,在山上他发现了地势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岭东谷一带,最适合建别墅,用来夏天避暑。于是,他费尽周折从当地官方拿到了契约,承租了这片风景绝佳之地,然后将地皮按面积划片编号售给了外国人,他们在山上纷纷修起了别墅,一时间庐山上尽是黄发碧眼的洋人。他们雇用德国籍工程师李博德设计,打通了庐山和九江之间的第一条正规公路,顺着山势以石径铺成通道形成网络,在平坦的河滩上种植大量草坪和树木。所建的别墅千姿百态,富于生机的尖顶,敞开或封闭的回廊、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高耸的屋顶和低矮的端墙,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1927年牯岭的行政权才被中国收回来,当时的居民几千人,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外国人。

站在山顶看牯岭小镇,风格迥异的各式别墅依山势左右排列,红绿相间的各色房顶,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琳琅满目的高大树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似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庐山诸峰。如果遇上云雾天气,更是别有风味,流动的薄雾,带着庐山特有的轻柔、洒脱在别墅、树木间来回穿梭,让整个小镇都动了起来,恍如东海上漂移的海市蜃楼。

江西之行(十)“云中山城”牯岭

小镇的街道,虽不宽敞,但有着一种天然的雅致,一花、一草、一石、一景,无不透着设计者和居住者的独具匠心,沿街的办公场所和服务设施,无不掩映在绿树丛中,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或驻足观望、或偶偶私语、或街边小憩、或牵手散步,无一人在喧哗,大家仿佛生怕惊扰了小镇的清静。街中心的半月形公园,显然是小镇的中心,一头憨厚的牯牛,卧在公园的正中,周围绿草如茵、花香四溢,在这里跳舞、健身、休息的应该都是本地人,他们看上去悠然自得,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华灯初上的时候,应该才是小镇最热闹的,褪去了白天的燥热,夜幕下的牯岭小镇,像似换了一个人,变得狂热。我们从庐山恋影院出来,立刻被一阵音乐所吸引,街头广场的小舞台上,年轻人正在热歌劲舞,热烈的气氛冲撞着每个人的胸脯,大家也有了上去吼一吼的想法。不远处的酒馆前,早已摆放好了座椅,不少的游客已经开始拼酒了,猜拳声、劝酒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我们受到感染,大家点上庐山特产石鸡、石鱼,配上小菜,搬上啤酒,开始了战斗,大有不醉不归的气概。刚开始大家还不敢高声喧哗,看到隔壁桌上,吆五喝六不断,我们主动同他们喝上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酒成了连接感情的纽带。

江西之行(十)“云中山城”牯岭

返回酒店的路上,时候已然不早,小镇四处一片静寂,被清凉的山风一吹,酒已清醒了大半,大家都为刚才的行为所不齿,为牯岭小镇的包容、大气所折服。牯岭,好一个清雅所在,连人也可以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