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執政時期的民國經濟是啥樣的?


蔣介石執政時期的民國經濟是啥樣的?


這個世界真是奇了怪。略略懂得經濟的人都知道,判斷一個國家強盛的標誌,主要看的是國庫的銀子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偏偏網絡上冒出一堆“鍵盤俠”,時不時懷念民國時期的“黃金時代”,而對新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嗤之以鼻。我納悶這些人有沒有學習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歷史課?如果沒學過,小渦老師不介意拎起教鞭,給這些文盲上一課。


首先,民國之所以出現“曇花一現”的經濟奔騰,並非老蔣執政有方。而是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時候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趁機揚眉吐氣,外貿由以前的逆差變成了順差。比如1911年,民國的外貿總值達到848842兩,1937年則發展到1792156元。加上1928年11月,國民政府統一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解決了國家稅與地方稅的衝突;又在1928年7月25日,爭取了關稅自主,收入從1928年的1.04億上升到1931年的頂峰數字3.38億元。以及國家銀行的建立,財政機構的健全,國民政府第一次全國財政會議裡關於裁撤厘金的議定(啥叫裁撤厘金?就是取笑晚清咸豐時期定的商業稅。咸豐年間,清政府為了籌集鎮壓太平軍的軍餉,曾經要求米行商賈捐資助餉。後來發展到各行各業都要照捐抽釐, 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民國初年的厘金稅曾高達18%~30%。國民政府裁撤了厘金,等於挪走了老百姓和商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開設統稅和特種消費稅等等,總體看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自918事變以後,日軍侵佔東北,國民政府失去了東三省的資源與市場,就暴發過一場經濟危機。加上國共內戰,蔣介石五次剿共,軍費開支龐大,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對外借債。說到借債,老蔣算是舊中國曆任元首裡最能掏老外口袋的一個人物了。他在抗日之前,就找英美國家借了14筆外債,債額總額達到三億三千萬餘美元。抗日時期,他又向美蘇英法四國舉債29筆(如“中美桐油借款”,“中美金屬借款”,“中英整理內債借款”、“中英信用借款”、“中蘇貿易借款”、“中法金融借款”、“中法敘昆鐵路借款”,包括找德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借款),債額總計十億四千萬餘美元。這還不談戰後,他又找美國、加拿大整出來的“中美棉借款”、“中美鐵路購料借款”、"中美購船借款"及"租借法物資"、“軍事援華物資”等二十九筆債務,金額約計六十億美元以上。老蔣拿著老外的錢,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南京國民政府,而各個債權國利用外債,在老蔣跟前肆無忌憚地爭奪他們在中國的各項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特權。為啥舊中國一直在國際上挺不起腰來呢?主要不是窮,不是弱,而是沒骨氣。畢竟你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


除了外債,南京國民政府也沒少剝削老百姓。先是在整理田賦方面,孔祥熙要求將明朝嘉靖以來實行了數百年的貨幣稅變成實物稅,導致農民除了交穀物,有時還要交納小麥、玉米、大豆和花生等雜糧來代替。而且各種雜糧的摺合比率均比稻穀壓得更低。簡單來講,一個收入為10擔的自耕農,必須交納田賦1.3擔,佔總收入的13%。這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講,是何其沉重的負擔!孔祥熙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兼財務部長的期間,還要求全國人民為“剿共”捐款。他為了籌措經費,發行公債,把之前宋子文苦心經營五年的財政開支制度破壞殆盡。因為孔祥熙的“突發奇想”——把卷煙稅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導致上海十二家捲菸廠宣告倒閉;他把上海各家銀行控制在自己的手裡,給農村的經濟和工業經濟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他把銀行的銀元儲備投資到南京債券方面,使得大量銀元流逝到國外,造成了中國金融市場銀根吃緊,銀行貸款利率急劇上升,國庫出現了財政赤字的現象。隨著中國白銀價格的大起大落,孔祥熙推行“法幣政策”——用一堆毫無價值的紙幣來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錢,引發了全國的通貨膨脹。那時候,兩千塊錢的法幣只能買來一塊錢的商品。那些真金白銀都去哪了?主要都進了他與宋美齡的腰包。連1949年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都忍不住破口大罵孔宋兩家“沒有一個不是賊!”單孔宋兩家在紐約的大眾與花旗銀行的存款總額超過了二十億人民幣。


這還不談為了解決兵役不足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使鄉、鎮及保甲長亂抓壯丁,從1937年到1944年,國民政府共抓壯丁275萬人,幾乎全是貧苦農民。所以現在的一些“民國粉”狂吹老蔣執政有方,我都懷疑你們的祖爺爺輩會不會氣得半夜從墳裡跑出來挖爛你的臉!


蔣介石,他從來沒有代表過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他永遠只代表他所在團體的利益。國民黨自北伐結束後出現的派系之爭,導致湘、贛、閩、鄂、皖、豫等省與陝北等地,官吏無能,政治腐敗,生產落後,人民困苦,土豪劣紳巧取豪奪,繼而出行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共產黨為啥搞土地革命?那是因為民國期間,地主把佃租提高到老百姓負擔不起的程度。凡好一點的田地,地主們會收取農作物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在重慶等地能收取到百分之八十多。農民若拖欠了田租或還不起高利貸,賣兒賣女和典妻是尋常事。柔石所著的《為奴隸的母親》從中可見一斑。此外,農民自1929年至1933年期間,所繳納政府要求的苛捐雜稅有188種之多。在蔣介石的鼎盛時代,雜稅竟高達正稅的十倍!抗戰期間,蔣管區和淪陷區由於典押和負債而喪失土地的農民增加了不知多少百萬?華北荒年期間,農民為了借糧度過春荒,必須拿地作抵押,兩三年內無力贖回就沒地了……這樣一個從根子裡爛透了的政府,怎麼可能讓國家經濟振興起來?又怎麼可能讓國防力量強大起來?


包括老蔣逃到臺灣之後,也一度搞得臺灣經濟趨向惡化。原本,臺灣六百萬居民尚可溫飽,老蔣帶著二百萬軍民跑過去,臺灣瞬間物資短缺,通貨膨脹,生產失調。後來,蔣介石痛定思痛,吸取了他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推行新政。一是實行土地改革:對佃戶上繳地主足有70%的租金改為37.5%;把日本人手裡的耕地折價發給臺灣自耕農;再用資金掙夠地主的土地,轉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這些路子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共產黨玩剩下的)。二是扶植民營工商業,以自產品代替進口產品,之後轉為對外出口。才使得臺灣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成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寫到這裡,我挺懷念毛主席的。他生前只靠稿費來貼補伙食,死前要求把自己的稿酬遺產都交黨費,剩餘的分給警衛員。如今功勳赫赫又自律廉潔,帶領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的偉人,絕對沒有想到新中國建國不到百年,國內就出現了一些“認賊作父”的網絡流氓。


願,世間年輕人多讀書,讀正史,做實事,珍惜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美好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