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4歲中學畢業者應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東西方哲學

上回我們講了梁濟先生,不得不講其子梁漱溟。梁漱溟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有“最後的大儒”之稱,可這位大儒卻是學著西方新學長大的;沒上過大學,卻於24歲的年紀進入北京大學教授東西方哲學課程。


清末另類“仕宦人家”的新學教育

民國:24歲中學畢業者應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東西方哲學

舊時仕宦家庭

漱冥先生生長於“世代詩禮仁宦人家”,又是新儒學的代表,致使不瞭解他的人認為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其實不然,漱冥先生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學”之前幾乎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他的啟蒙讀物是《地球韻言》,所以他比別的同歲文人更早了解地球是圓形的,世界上有那多千奇百怪的地方。

民國:24歲中學畢業者應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東西方哲學

梁漱溟書影

他的父親梁濟先生認為只讀新學讀物還不足以與“傳統”徹底的決裂,於是每當有新式學堂創立他就送適齡的孩子過去。上世紀初清朝已然掌控不了大局,各種新式學堂紛紛崛起之前,梁濟先生就將6歲的小先生(梁漱溟)送進北京第一所西式小學“中西小學堂”讀中文和英文”,那是1899年。梁漱溟的大哥赴日留學讀的是“商科”,寄養在他家的表哥赴英留學學的是法律,兩個妹妹也於民國成立之前進入女子學堂讀書,梁家的教育在清末時期已然是一派西學樣式,一點不像一個仕宦家庭。

父子間議論的演變

民國:24歲中學畢業者應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東西方哲學

在北大時

漱冥先生有記載,他們的父親從來都是給予他們“信任與放任”,在記憶中只有他的大哥受過幾次父親的大罵,其他全然一派祥慈父親的形象,父親對他們的教育全然一種感召和暗示。在生活中他的父親也不講儒學,卻從生活中滲入儒學的印記。革命之前,兩人的的探討還算相合,梁濟先生那時同彭翼仲先生辦有《京話日報》以開民智,兩人多談西學、時事。革命來臨之際,漱冥先生加入同盟會,兩人在民國後的討論,多演化成了爭吵,每次吵完氣得兩人可以不吃、不睡,依然還要談還要吵,就算意見不和梁濟先生還是干涉漱冥先生的行事,儘管革命事宜已然耽誤了學業,儘管梁濟先生對民國共和持試試看看的態度。

如若說梁濟先生的身教,於民國六年冬的投湖義舉,此乃身教廣大之國民,此事後梁漱溟先生做出了人生的重大轉變。

轉向佛學與入北大教學

民國:24歲中學畢業者應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東西方哲學

隨梁漱溟到山東辦學諸人合影

民國成立元年,漱冥先生在《國民報》任編輯兼外勤記者,正是這一年開始讀佛學,一年後赴西安開始吃素,正式轉向佛學。不知在這一時期漱冥先生是否像他父親一樣對民國成立後的亂象失望透頂,從而轉向佛學。三年研佛的結果《究元決疑論》於民國四年發表,同年蔡元培先生邀其入北大教授印度哲學,於民國五年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