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漢語拼音在信息化中的作用

通過漢字的歷史,我們看到方塊字—漢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漢語拼音呢?

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漢語拼音,在信息化的時代,你如何將“馬”字輸入到計算機中呢?幸好有了拼音的幫助,在鍵盤中,我們輸入M和A,然後就能找到漢字“馬”【mǎ】。這樣,形象的方塊字與抽象的二進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漢字的注音歷史

為了能準確讀出漢字,中外有識之士頗費腦筋。在古代,人們使用“直音”與“反切”來給漢字注音。比如,對於“凱”字,就用一個相近的漢字“楷”來標註,這就是“直音”。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如果人們不知道“楷”字如何發音,那就用兩個字來拼一下,“可”與“愛”,一個表示聲母,一個表示韻母,這就是“反切”。不信,你快速讀“可愛”,是不是很像“楷”?這樣標註,也是非常費勁。有這感覺的,不在少數。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約400年前,在明代末期,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的謙虛、忍耐、學識都受到當時各個階層人士的欣賞。利瑪竇的記憶力驚人,有一次他參加士大夫的聚會,他與在場的人打賭,展示其驚人的記憶力。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他說:“你們在紙上寫上一大堆漢字,各種形式,沒有任何順序,我看一遍就能背誦下來”。接著,中國的士大夫寫了很多漢字,歪七扭八,奇形怪狀、毫無次序。利瑪竇看了一遍,就按照順序背誦下來。這讓士大夫非常驚訝。

後來,利瑪竇說,“你們不信, 我倒著背誦一遍。”結果,利瑪竇倒背如流,這讓所有的人極為震驚。

利瑪竇不僅天資聰穎,而且學習也是非常刻苦。他深切體會學習漢字中的艱辛。於是,他開創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在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蹟》中,有四篇使用拉丁字母為文章注音。受之啟發,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考慮使用更便捷的方式為漢字注音。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漢字拼音化的歷史原因

一個世紀之前,中國飽受列國侵蝕,國難當頭。面對中國落後的局面,有識之士開始討論漢字的拼音化問題。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上篇)

例如,二十世紀初的蔡元培先生,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認為漢字以象形為根基,非常落伍,應該予以“羅馬化”、“拉丁化”。

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呼聲呢?拼音原本的目的是給漢字注音,現在要取代漢字,獨立成為一種文字。(請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