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交战个双方都已疲惫不堪。人民在战火中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俄国经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动荡,国内更是满 目疮痍,一片凄凉。战争带来的饥饿、疾病和死亡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俄国人数急剧下降,活着的人也难以填饱肚子,尽管列宁不断地向人民许愿说:“面包会有的!”然而,彼得格勒的人们每天只能领到1/8 磅的面包。在十月革命胜利时召开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宣布的和平法令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他的讲话不时被持续不断的掌声和欢呼声所打断。人民对新政权抱以极大的希望,期待着革命的新时期将尽快取代可怕的战争岁月。为了争取民心,巩固政权,列宁再次向交战国中的同盟国德、奥、匈三国提出和谈建议。德国等国想趁俄国虚弱之机,在和谈中捞到好处,于是同意了列宁的建议,决定12月3日在波兰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谈。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苏维埃代表团团长是刚上任一个月的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时,托洛茨基正陶醉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但他在外交方面却是个新手,并无成熟的经验,特别是他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估计上存在着盲目乐观的幻想。他和列宁都把希望寄托在德、英、法等国的觉悟工人身上,认为他们也会学习俄国的 经验,立即起来革 命。于是,战争就会被制止,和平就诉会到来。 基于这种你 主导想,托洛茨个基胸有成竹地带着他的“不战不 和”方案走进和谈的会场,充分利用他那善于雄辩的才在会上夸夸其谈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挥手致意谈、言词激烈。但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德国外交家和军事家们对他的狂妄态度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知道苏俄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还是十分的脆弱,国家动荡不堪,军队士气不振,毫无战斗力。因此,他们认为俄国人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于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蛮横地提出兼并性条件强迫俄国人接受。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在谈判进行过程中,1918年元旦悄悄来临。一天,德国侵略者们在谈判桌上突然摆出一张标明新国界的东欧地图,这张图把大片俄国领土划归德国。这一下可激怒了托洛茨基。1月3日,他连续给列宁发回两封电报,商量对策,要求明确的答复。接到托洛茨基的电报,列宁也处于矛盾的状态中,还拿不定主意,他在给托洛茨基的回电中这样写道:“我刚刚收到你们的专信。斯大林不在,信还没有给他看。你们的计划我认为可以讨论。不过最后执行是否缓步,等这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后再做出最后决定。斯大林一回来,我就把信给他看。”列宁很重视斯大林的意见,要等同他商量后再答复托洛茨基。 当斯大林来后,列宁在给托洛茨基的直达电报中说: “现在斯大林来了,我和他商量一下,马上把我们的答复告 告诉你们。”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几小时以后,托洛茨基收到了一封列宁和斯大林联合 署名的急电,上面写着:

“请转告托洛茨基,请他把和谈中断一下,到彼得格勒来。”

于是,托洛茨基宣布休会,并于1月6日率代表团回到彼得格勒。

这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层对德国是战和还是不战的问题争论得异常激烈。中央委员会会议不停地举行,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争辩着,但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互不相让。

在争论中,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拖延谈判以等待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季诺维也夫极力主张立即签定和约,否则,和约条件将会更苛刻。党内理论家布哈林则主张与帝国主义血战到底。这时的列宁仍然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抱有希望,即使是弱小的希望,他也不打算放弃,赞同拖延谈判。然而,斯大林不相信德国和西欧的革命已在眼前,他认为国际革命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可能性”是不能依靠的,因此,他不大赞成托洛茨基不战不和的方案。但是,与其他人的观点比较起来,他还是倾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认为“不战不和”是一个稳妥的中间道路。在会上,托洛茨基提出的“结束战争,不缔结和约,遣散军队”方案, 经过表决,获得9票赞成,7票反对。列宁提出的“用一切办法拖延和约的签订”的建议,获得12票赞成,1票反对。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中央委员会经过激烈辩论后,最终采纳了托洛茨基的方案。于是,谈判于1月28日恢复,双方又回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 但是,同在一个谈判桌,却是各唱各的调。德国人的目的 是敦促俄国接受条件, 而托洛茨基则是不战不 和。不久,他又迫不及待地抛出自以为高明的方案,违背同列宁的约定 ,傲慢地突然发表中断和谈的声明,他说:“我们的农民士兵应该回家:工人 士兵应该回到工厂....我们退出战争,我们发出全面复员俄国军队的命令.

他表示拒绝在兼并性条约上签字,并宣布俄国部队的全面复员。他相信这个“不战不和”的口号将促使德国爆发革命。

托洛茨基带着强烈的自信心离开了会场,他自以为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德国侵略者不但不害怕这种他们认为最莫名其妙的举动,反而更加胆大妄为,继续策划新的进攻,制订更苛刻的和谈条件。2月18日,德军突然撕毁停火协定,全线出击,进犯俄国。俄国的旧军队处于半瘫痪状态,根本无法抵挡德军的强大攻势,溃不成军。德军迅速逼近彼得格勒。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新生的红色政权十分危急。隆隆的炮声,使列宁清楚地看到不战不和的方案失败了,德国革命的希望成为泡影了。为了保住新生的政权,苏维埃领导人聚集在斯莫尔尼宫重商决策,每个人的情绪都异常激动,由于意见不能取得一致,只能再次采取投票的方式,对“我们应当向德国政府提出一项立即缔结和约”的建议进行表决,结果是:7票同意(列宁、斯米尔加、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素柯里尼柯

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5票反对(乌里茨基、洛莫夫、布哈林、越飞、克列斯廷斯基),1票弃权(斯塔索娃),缔约建议获得通过。接着列宁和托洛茨基立即起草电文,表示接受德国1月28日提出的和约条款。第二天早晨,将电文发往柏林。但是,这时德方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变本加厉制订了更加苛刻的和约条款。到5天之后,德军统帅部抛出他们新的最后通牒式的和约条款。按照这个和约,俄国将失去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波兰等地,乌克兰也将变成德国的附属国。此外,俄国还要向德国交纳巨额赔款。德国要求苏维埃俄国48小时内答复。

中央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会上辩论异常激烈。列宁为了保住新生的政权,并把人民从战争的火海中拯救出来,坚持要忍痛签订和约。他力呼:这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如果拒签和约,苏维埃政权将被扼杀在摇篮中。可是,列宁的观点并不能为中央委员会及广大人民接受。党内的“左派”认为:“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即使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也是适当的。”托洛茨基也认为保住革命政权的代价将是“失去革命原则”,由于不同意列宁的主张,他要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党内外“革命的荣誉高于革命毁灭”的呼声十分强烈。列宁的主张受到多数人谴责。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面对激烈的争论的场面,斯大林难于做出自己的选择。过去的几次党内辩论中,他总是站在列宁一边,而这次他却在十字路口上观望。他曾对托洛茨基说:“老头子(指列宁)一.直在盼望和平,但他不会得到什么和平

原主张不签订和约而希望继续和谈,在现在这样茫然若失的状态下,他认为激烈辩论的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尽管他们的观点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他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或林反对哪一方。

对于斯大林的徘徊、观望立场,列宁给予毫不客气地诉 批评。2月23日,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列宁说: "斯大林你 说可以不签订和约,那是不对的。必须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真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接着,列宁坚决地实 表示:如果自己的建议遭到否决,还继续进行革命空谈,他将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斯大林深深地被列宁的坚决果敢精神所感染。

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上 投了列宁一票


经过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党中央进行最后一次关键性的投票表决。参加投票的共有15人。列宁等7人赞成立即接受德国的条件;布哈林等4人反对;托洛茨基等4人投了弃权票。犹豫徘徊的斯大林在这关键时刻终于投了列宁一票。列宁最后赢得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多数,他的立即同德国签订和约的主张被党中央批准。

在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辩论中,斯大林虽然没有其他人那样明确的立场和坚定的态度,一度当了激烈辩论的局外人,但他毕竟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投了赞成列宁的一票。

在记录中,斯大林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投向列宁的关键票被描绘为光辉的壮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