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四菜一汤”这个词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表达的意思有很多种:或形容饭菜丰富或形容饭菜寒酸,那你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这里边的典故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有关—明太祖朱元璋。

在上一篇中说道,布衣刘邦凭借“南风法则”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然而刘邦得天下的难度要是和朱元璋相比的话,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为什么这么说那?

刘邦起义前担任亭长一职,不愁吃不愁喝,起义后难啃的秦军被项羽消灭的一干二净,最主要的是发展道路较为安稳,项羽屡次放虎归山;反观朱元璋起义前要饭乞讨,吃不上饭,起义后富有程度比不上东面张士诚,军队实力比不上西面陈友谅,整体实力又远不及北面蒙元,经常遭到毁灭性进攻。

由此可看出朱元璋的起义之路比刘邦艰苦的许多,那么朱元璋是凭借什么苟于三强之间,又凭借什么杀出重围,成功夺冠?这就离不开今天所要说的“温水煮蛙效应”。

在企业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温水煮青蛙。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次十分著名的实验:他们将青蛙放到煮沸的水中,青蛙会立刻跳出来;反之,他们将青蛙先放到冷水中,再缓慢加热,这个时候青蛙并没有立刻跳出来,等到温度十分高的时候,已经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时机而被煮熟。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温水煮蛙

“温水煮蛙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而避免灾祸,然而当自己有了一定成就后,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对周遭逐渐恶化的环境避而不见,一步步陷入泥潭中却浑然不知。

在朱元璋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便是陈友谅。然而“温水煮蛙效应”注定了双方的胜败:陈友谅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浑然不知自己已身处险境,对自己已有的成绩沾沾自喜;朱元璋就像热水中的青蛙,时刻保持危机感,根据不同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讨饭的穷苦人家是怎么依靠“温水煮蛙效应”一步步成就丰功伟业的。

一、扔进沸水中,胸怀大志之人纷纷跳出水面

“温水煮蛙效应”启示1:时刻觉察大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决定。青蛙之所以第一次能快速跳出水面,就是因为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剧烈的高温刺激他及时作出了选择。而具体到个人,就意味着要能看到社会局势发展方向,及时做出选择。

在这一点上,陈友谅、张士诚与朱元璋都做得很好,他们三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起义。元朝的腐败统治即为沸水,陈、张、朱三人即为里边的青蛙,纷纷跳了出来。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国家,这也注定了统治阶级必然会采取高压政策预防汉人的死灰复燃。元朝末年,统治阶级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吃一顿饱饭成了奢望,这个时候偏偏又爆发了瘟疫,空气中到处飘散着死人的气息。此时元朝统治者不想着怎么安慰百姓,吸纳民心,而是大规模的征调民工,修补黄河缺口,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1350年,刘福通与韩山童等人秘密在修复黄河的道路上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头,并散布童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当时修补的民工挖到这块石头后无不震惊,都认为造反的时刻到来了。公元前1351年,刘福通与韩山童在颍州境内宣布起义,因起义者们头缠红巾,所谓被称为“红巾军”,后来的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都离不开“红巾军”的帮助。

  • 首先 陈友谅起兵反元,吞并各方势力

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刘伯温

公元前1351年,徐寿辉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说法,在大别山发动农民起义,号称“红巾军”,仅用两年起义军就发展到百万人,当时的徐寿辉可谓意气风发,坐着皇帝梦。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了陈友谅的陪衬。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和朱元璋不同,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不愁温饱问题。但是此人志向远大,不甘心只做个村长级别的官。公元前1355年,恰逢徐寿辉攻破沔阳,陈友谅在黄蓬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红巾军,成为了一名簿书掾,随后因功勋升任元帅。

元帅一职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想,此时的他志在天下。公元前1357年,丞相倪文俊密谋反叛未果,投奔陈友谅。论关系,倪文俊可以算作陈友谅的师傅,这也是他投奔陈友谅的原因。然而陈友谅盘算的是我杀掉他能得到什么,我帮助他能得到什么,反复思量后在夜里将倪文俊杀害,并将人头献给徐寿辉,完全不够师生之情。

这一次行动使陈友谅吞并了倪文俊的军队,并且升任平章政事。

你以为陈友谅的野心达到了吗?不,这点利益远远喂不饱陈友谅的胃口。陈友谅是为了自身发展不顾一切的人,他盯上了徐寿辉的位置。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陈友谅登基

公元前1360年,此时的陈友谅已经慢慢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徐寿辉愈发不满,于是将徐寿辉诱骗至采石镇,虽然徐寿辉早已察觉陈友谅的诡计,但奈何智商有限,实在是斗不过陈友谅,在采石镇被陈友谅杀害,陈友谅也迫不及待即皇帝位,国号汉。

至此,陈友谅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一步步成长为一方霸主,此时的陈友谅还是一只充满危机意识的“青蛙”。

  • 其次 十八条扁担起义,张士诚富甲一方

公元前1321年,张士诚诞生于一贫苦人家,一家人靠撑船运盐为生。虽家境贫困,但张士诚仗义疏财,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救济他人,渐渐地他的威信在当地树立起来。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张士诚深感生活不易,便秘密组织其他十七位热血青年,准备发动起义。

他们手拿扁担,在一天夜里冲进恶棍家中,乱棍打死,随后冲进富豪家中,搜刮粮食和钱财,并将它们分发给贫困百姓。百姓被其壮举感染,纷纷拿起武器,参与到起义队伍中,并推举张士诚为领导者。

此后张士诚迅速发展,虽然遭到元朝丞相脱脱的围困,但由于元惠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脱脱毒死,张士诚也得以转危为安,此后控制了江苏、山东等富庶之地。期间还曾投降于元朝,不过后又反元。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张士诚

公元前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控制着江南富庶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大土豪”,至此他也算是一只充满危机意识的“青蛙”。

  • 再次 朱元璋被逼起义,逐鹿中原

和陈友谅与张士诚相比,朱元璋显得就悲惨了许多。为了活命,朱元璋去当了和尚,没想到这年头和尚也吃不饱饭,主持罢粥散僧,朱元璋走上了乞讨的生活。可以说朱元璋走上起义之路实在是元朝统治者逼得,如果当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老朱也不会铤而走险。

公元前1352年,儿时的小伙伴汤和邀请朱元璋参加起义军,朱元璋思量半天,决定投奔郭子兴,这一年他25岁。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困,又有乞讨经历,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机智灵活、为人大方、勇猛无畏是大家给与他的评价。郭子兴也十分喜爱他,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是这个时候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

要说朱元璋也是成大事者,本来依托郭子兴就可飞黄腾达,但他想拥有自己的军队,于是公元前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军,这一次收获了徐达、郭英等战将,并募兵800余人,为今后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虽然地位最低,但是此时的军队多为朱元璋招募的,所以人们都听从朱元璋的指令,朱元璋成为实际上的主帅。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朱元璋

此后,朱元璋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低调发展自身势力。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位充满危机意识的“青蛙”。

外界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如若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走向灭亡。元末农民起义便是大环境的改变,元朝统治者对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任由其发展壮大,最终走向末路。而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看准时机,认清局势的发展,选择了最正确的方法:起义,跳出了致命的沸水,迎来新生。

二、扔进冷水中,被舒服环境蒙蔽之人陷入泥潭

“温水煮蛙效应”启示2:最舒服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青蛙被放入冷水中,只知道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停止了思考,殊不知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鬼门关。

从古至今有多少企业个人因沾沾自喜而走向灭亡,一个企业永远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壮丽景象,不要以成功者自居,若看不到繁华后掩藏的危机,看不到越来越近的泥潭,最后只能像那只青蛙一样在安逸中走向灭亡。

曾经无限风光的柯达公司便被已有的成就蒙蔽双眼,过于贪恋以往的丰功伟业而不能狠下心来转型数码行业,最终被时代抛弃,无奈宣告破产。

如果说陈友谅与张士诚在被放入沸水中能及时作出正确决定,那么其后被放入冷水中便自我感觉良好,被舒服的环境迷失心智,忽略了繁华背后的危机。朱元璋则充当了弱小角色,极力衬托他两人的“优秀”,让其放松戒备。

  • 首先 陈友谅自我膨胀,醉倒在龙湾战役

朱元璋曾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可看出陈友谅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除之便可得天下。他们二人都是乱世枭雄,之间爆发了三场比较出名的战争:龙湾之战、洪都之战以及鄱阳湖之战,而其中又以龙湾之战最为重要,这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攻守的转折点。

龙湾之战爆发于1360年,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弑君夺位,东征西讨攻占了很多领土,一度打的朱元璋生活不能自理。朱元璋本着示弱的心理,本不想和势头正旺的陈友谅硬碰硬,无奈部下常遇春做出了一件惊天之事:

攻破池州后,坑杀三千战俘,并向陈友谅挑衅,这些人就是我杀的,你能奈我何?

于是乎,气急败坏的陈友谅率大军讨伐朱元璋,朱元璋也只能硬着头皮对抗。

我们看看双方的军事实力:陈友谅占据了湖北、湖南等四个省,兵多将广,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上游,其水军力量强大,战船无数;反观朱元璋,此时仅占据应天,顶多一个省的势力范围,且地处下游,其水军实力惨不忍睹,靠着渔船支撑。而双方大战水战又必不可少,看似这场战争陈友谅赢定了。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陈友谅的战船

然而手握重兵的陈友谅迷之自信,看了老朋友康茂才的来信,便匆匆率大批战船来到江东桥旁,中了朱元璋的埋伏,陈家军被四处而来的朱家军乱了阵脚,本想开船离去,奈何恰赶上退潮,船只都搁浅,军心涣散,四下逃窜,结果在军队数量及质量占优势的情况下,陈家军死的死,降的降,陈友谅也不得不乘一只小船匆忙逃离,如丧家之犬。

陈友谅在这场战争中本来占据着巨大优势,却沉醉于自己以往的成就,沾沾自喜,过于轻敌,最终导致大败。这一战陈友谅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伤兵损将,还白白送给了朱元璋几百艘战船,为日后鄱阳湖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 其次 张士诚犹豫不决,沉溺在温柔乡中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明史

在朱陈争霸的五年中,张士诚有数次机会击败朱元璋,奈何张士诚过于优柔寡断,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想偏安一隅,做江南的土财主。

这也不能全怪张士诚,出身盐商世家,“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朱元璋在起义前看清人间百态,受尽欺辱,他的心性更加强硬;陈友谅本身就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张士诚与他们二人相比,到更像一位“老好人”。

总之张士诚在控制江南等富庶之地后,虽国富兵强,却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每天醉生梦死,毫无进步。然而在那个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你不犯别人别人也会犯你的战乱时代,这种行为无异于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棺材。

朱元璋敢于同陈友谅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赌定了张士诚会按兵不动,事实证明朱元璋这个豪赌赌赢了,在灭掉陈友谅之后,下一个就轮到了寻欢作乐的张士诚。

  • 再次 朱元璋洞察局势,将陈张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刘伯温:"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朱元璋想发展壮大的时候,陈友谅与张士诚都已到达了巅峰状态,如何低调安稳发展夺得天下成了朱元璋面临的重大问题。最终选择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最后北上驱除鞑虏,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思想。

朱元璋在此期间可谓心机之深,他看准了张士诚优柔寡断的心理,认定其无争雄天下的本领。当刚刚和陈友谅开战时,便秘密绑架了张士诚的儿子,使其与陈友谅划清了界限,不敢对自己出兵,这样就可全身心与陈友谅对打。

面对陈友谅这个心腹大患,先是在龙湾之战中设下埋伏圈使陈家军损失惨重,大大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其次在洪都之战中面对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派朱文正坚守洪都,大大消耗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最后在鄱阳湖之战中先用火攻歼其主力,再水陆拦截灭其残余势力。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鄱阳湖地理位置

朱元璋在三个势力中本是最弱小的一个,也正因此他时刻保持着危机感,每一步都冥思苦想,行万全之策;反观张士诚与陈友谅,在势力强大之际,自我感觉良好,被舒服的环境迷失了双眼,最终陷于泥潭无法自拔。

三、扔进升温的水中,量变引起质变

“温水煮蛙效应”启示3:要时刻观察周遭的小变化,并积极去思考应对,否则当量变引起质变时,已无逃生机会。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最可怕的不是危机突然降临,而是危机慢慢产生,慢到人们毫无察觉,甚至临死都不知道危机在哪。人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惜能做到时刻具备忧患意识的人是那一小部分,大部分人无法看到身边慢慢集聚的危机,最后被危机吞噬。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他具有高超的危机意识,不会因突出的业绩而迷失方向,最终成就微软霸业。

陈友谅身边在慢慢变化,无数将领离他而去却不自知;张士诚身边在慢慢变化,骄奢淫逸,战力下降却不自知;朱元璋身边在慢慢变化,将帅谋士纷至沓来,一双慧眼洞察局势。

  • 首先 陈友谅阴险狡诈,渐渐失去人心

丁耀亢:"按友谅功业,已成犄角,几鼎峙矣。至其谋弑寿辉,是篡贼也。贼安能成大业乎?盖天生此辈,为我太祖作蕴。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

前边提到陈友谅为了自身利益,先是杀掉自己师傅倪文俊,借此扩充自己实力,进而诱骗徐寿辉至采石镇,弑君篡位。如果说杀倪文俊是本着除叛贼的想法,灭徐寿辉是因其胸无大志故取而代之,那么还有一人却全因其阴险多疑而命丧黄泉,这个人就是赵普胜。

赵普胜崛起于水师,后来为了自保投到陈友谅手下,他武艺高强,但是没啥心机,传说中的“傻大个”,此人对朱元璋造成巨大威胁,与之交战未曾一胜。为了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朱元璋采用战场上最为常用的伎俩:反间计。先是与赵普胜谋士交好,并派其向陈友谅说赵普胜的坏话。


陈友谅一听,那还得了,立马赶到赵普胜营地,将他斩首。可怜一代枭雄赵普胜,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连询问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命赴黄泉。而陈友谅相当于自断臂膀,实力大不如从前。

成也因其狠,败也因其狠。陈友谅杀恩人,弑君主,灭部下,使得陈家军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便轮到自己,军心涣散,不少人离他而去,陈友谅渐渐地失去了人心。

  • 其次 张士诚骄奢淫逸,渐渐失去战力

葛军力:张士诚见利忘义、朝秦暮楚。

公元前1363年,张士诚再次反叛元朝,自称吴王,此时的他手握江南富庶之地,纵观全局再也找不出比他富有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枭雄,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在其他两大对手针锋相对的五年时光里,有钱有兵的他没有争夺天下,而是开始“坐山观虎斗”,是真的观,等人家都打完了才想起来是不是应该插一脚。

这个时候的张士诚在干什么那?“小富即安”的思想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苏州这个富庶之地,张士诚开始整日骄奢淫逸,迷恋上歌舞诗文,卖弄古玩字画。甚至将食物放到女性身体上食用。有了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张士诚的部下们纷纷有模有样的学起来,置办田地,拜求道士,广纳小妾,即使打了败仗,张士诚仍然不以为然,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张士诚意识到了吗?并没有,这个变化是缓慢的,慢到张士诚都没发觉自己做错了,我又没欺压百姓,我给将士们福利他们应该更卖命才对。可惜他错了,错的很彻底,军队战斗力就是这样被他一点点消耗完的,等回过头,朱元璋已经将陈友谅大败,至此才意识到自己这五年白白耗费了时光。

  • 再次 朱元璋严于律己,渐渐发展壮大

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自起义开始至建立大明王朝,就一直严于律己。陈友谅败其奸诈,张士诚败其腐败,这两样朱元璋从不触碰,甚至后来成就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后,仍然以朴素自居。

对待手下朱元璋胸怀宽广,曾经抓获三万俘虏,朱元璋选500人作为自己的侍卫,只留下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此举让降兵们敬佩不已,纷纷下定决心效忠朱元璋。这只是朱元璋众多举措中的一个,朱元璋凭借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获得了众将士的忠心。

温水煮青蛙:朱元璋巧灭陈友谅、张士诚,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

朱元璋同将帅讨论

不仅如此,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来探查局势发展趋势,和众将士们讨论接下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他总能很好的取舍眼前的利弊,不因蝇头小利而错失大局。

这样的人即便将其放到温水中慢慢加热,他也能够觉察出不对劲的地方,从而跳出泥潭,华丽逆转。

历史启示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逃不出社会这个大水缸,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是做一只像那些不敢起身反抗的人一样,宁愿被烫死也不愿跳出来的青蛙;还是做一只像陈友谅与张士诚一样,在享受舒适环境中缓慢死亡的青蛙;还是做一只像朱元璋一样,不断洞察环境变化,时刻警醒的青蛙,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是否能够在进入沸水中果断跳出,是否能够觉察出不断升温的环境从而迈出理智的步伐都显得重中之重。过去的成绩不代表未来的成绩,今日的成功不代表明日的成功。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应该时刻充满危机感,居安思危,适当加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