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康熙十五年(1676),二十二岁的相门公子纳兰性德,以“贡士”的身份参加了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

纳兰性德,本名纳兰成德,因避皇太子保成讳而改名纳兰性德,字容若,乳名冬郎,自号楞伽山人,喜欢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容若公子”,或者直呼为“公子”。

康熙十五年的这场殿试,是决定容若仕途命运最关键的一场考试。但其实早在三年前,这场殿试就已如约而至。三年前,也就是容若十九岁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各场考试。会试录取的考生称为“贡士”,可以进入到最后一关的考试,即殿试,也就是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对贡士进行策问的考试。

在康熙十二年(1673)的会试中,容若已经取得贡士的资格,可惜的是在殿试前夕,他因为突发“寒疾”,无奈只能卧病在床,生生错过了蟾宫折桂的机会。只不过,他之前取得的贡士资格仍然保留,所以在三年后,他不需要再经过会试,而是直接以贡士的身份参加殿试。

这一回殿试,纳兰容若成功了,毫无悬念地成功了!

在康熙大帝威严的审视下,容若“条对剀切,书法遒逸,读卷执事各官咸叹异焉”。

“条对”指的是贡士在殿试中针对策问的答卷。评阅试卷的考官称为“读卷官”。在考试中容若发挥出色,不但分析议论切中事理,逻辑清晰,见解甚至比那些大学者还要高明中肯。尤其是他那一手漂亮书法,兼具飘逸美和力量美,让考官们赞叹不已。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纳兰性德手札长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于是,康熙御笔一挥,纳兰性德蟾宫折桂,被录取为二甲第七名。

清代的科考,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只有三个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前三名是“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称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容若被录取为二甲第七名,实际上就是这次参加考试的近两百名进士中的第十名。在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中,年仅二十二岁的纳兰容若能够高中第十名,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殿试奏捷之后,纳兰府门庭若市,上门道贺的人络绎不绝。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来来往往,让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忙得不可开交。不过明珠始终笑容满面,心里着实乐开了花。面对客人们对公子的交口称赞,明珠忙不迭地说:“过奖过奖,犬子才疏学浅,全靠圣上和各位的抬爱,在下感激不尽啊!”嘴上谦虚着,心里却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荣耀和骄傲。

二十二岁,对年少得志的容若公子而言,真可谓是事业大丰收的一年。康熙十五年,也注定是他一生中捷报频传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不仅殿试告捷,他耗费了三年心血刊定而成的大型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也最终编印完成。《通志堂经解》共一千八百多卷,囊括了一百四十种儒家经典,可谓卷帙浩繁、规模宏大,成为后来研究经学的重要史料。这项工作,奠定了纳兰性德在当朝一流学者的学术地位。

此外,纳兰容若的第一部词集《侧帽词》,也在这一年印行问世。这部词集一炮走红,作为“词人”的纳兰容若一举成名天下知。词坛新秀纳兰性德与清代著名词人项鸿祚、蒋春霖成三足鼎立之势,由此奠定了他在清代词坛的“巨星”地位。

纳兰容若能够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清朝词人之冠”,《通志堂经解》《侧帽词》这两部著作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年仅二十二岁的青年才俊纳兰容若,在康熙十五年,迎来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双丰收。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饮水词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纳兰性德 撰,赵秀亭、冯统一校笺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六年(1677)秋,容若被授予了三等侍卫,任职乾清门侍卫。

侍卫相当于皇宫的保安,是皇帝的武装侍从官员,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带刀侍卫御前行走。康熙年间,侍卫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大门侍卫。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都由皇帝亲自选定,要经过极其严格的“政审”,各方面条件优秀而且安全可靠的人才能入选,容若正属于这种情况。

三等侍卫的官阶是正五品,也就是说,这个职位比那些状元、榜眼所授的翰林院职位还要高,俸禄也更加优厚。更重要的是,能够随时跟在天子身边,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荣耀!

这个任命一下达,明珠府再一次门庭若市,上门祝贺的人再一次络绎不绝,明珠也再一次高兴得合不拢嘴。

就在这一年七月,纳兰明珠自己也升任武英殿大学士。

父子几乎同时晋升,无疑显示了康熙帝对纳兰家族的特殊恩宠,是皇恩浩荡啊!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康熙特别赏识纳兰容若的文武全才,也是对明珠的特别信任,才会有如此令人艳羡的安排。尤其对初入仕途的青年公子纳兰容若来说,这应该是天大的惊喜才对。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在所有的人都为容若感到高兴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不仅没有欣喜若狂,反而落落寡欢。

这个人,就是容若本人。

学术地位的奠定、词坛的声名鹊起、高中进士的无上荣耀、三等侍卫的特殊恩遇,都并没有给这位名门公子带来狂喜。就在康熙十六年九月重阳节前三天的深夜,容若写下了这首《沁园春》词,记录下他哀感缠绵的心绪: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这首词的整体情调是非常黯淡悲凉的,其中有一句尤其值得注意:“减尽荀衣昨日香。”这句词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典故,也是理解词人情绪的一个关键点。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荀”指的是东汉末年名臣荀彧,曹操曾将他与汉初的开国功臣张良相比,荀彧当过尚书令,时人称为“荀令君”。荀彧不但有王佐之才,而且还仪容俊美,以风流潇洒著称。据说他有一种异香,用来熏衣,使衣服也染上特殊的香气,所到之处、所坐过的席子,都会留下他的衣香,三日不散,人称“令君香”。后来的诗词中常常出现“荀令衣香”“荀令旧香”的意象,来形容朝廷贵臣的潇洒风度、非凡神采。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就写过《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遥闻侍中珮,暗识令君香。”

看来,古时候的美男子若以“荀令衣香”自比,往往暗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自信有荀彧那样的绝世才华,另一层当然就是自信有荀彧那样的绝世容颜。这大概就相当于一位绝代佳人本来就天生丽质,偏偏还打扮得出类拔萃、顾盼神飞,怎不令人心生仰慕、如痴如醉呢!

说实话,纳兰性德若以荀彧自比,倒也不算妄自托大,因为无论是门第出身,还是才华学识,或是风度气质,他都堪称一时之秀。

首先,从门第出身来看,纳兰家族隶属满洲正黄旗,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一代名相,而他的表哥则是当朝康熙皇帝——容若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而康熙皇帝玄烨就在同一年的三月份(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即1654年5月4日)出生,只比容若年长八个多月。康熙皇帝的曾祖母孝慈高皇后,和纳兰性德的曾祖父金台什是亲兄妹,算起来纳兰性德和康熙皇帝这对表兄弟的关系还在五服之内,血缘关系算是比较亲近的。

除了天潢贵胄的出身,更重要的是,容若自己也已被康熙钦定为三等侍卫,属于天子近臣,前途极为光明。考察清朝历史,由侍卫转任重要职位的概率很高。如索额图就是由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升为正三品的一等侍卫,再升为内国史院大学士,后改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康熙朝一度权倾朝野的名相。

当然,除了自负有荀令君那样的“王佐之才”,在容若这句“减尽荀衣昨日香”中,更重要的含义还是他认为自己的绝世姿容与翩翩风度绝不在荀彧之下。

容若的风流潇洒是举世公认的,他对此也颇为自负。他二十二岁时出版的第一部词集冠名为《侧帽集》,“侧帽”的典故便是源自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美男子——独孤信。

独孤信的本名叫如愿,是匈奴人的后代。他既善骑射,又富文才,聪明过人,担任过多种要职,如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等,授柱国大将军、尚书令、卫国公等官爵,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政绩辉煌,既是一代名将,又是众人爱戴和仰慕的“高官”。

不过,这还不算是他的特别过人之处,独孤信不但文武双全,还有一个更绝的地方——他还是一个美男子,据说貌比潘安,姿容绝世,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这样一个大帅哥,又有这样尊贵的身份,独孤信理所当然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实力派兼偶像派的明星人物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粉丝”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是“粉丝”们疯狂追捧、模仿的对象。

据说独孤信在秦州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他出城去打猎,回来的时候因天色已晚,急急忙忙地赶在日落前进城,致“其帽微侧”,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等到第二天再出门的时候,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全城的男人们头上的帽子竟然全都是歪戴着的!“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这就是“侧帽”典故的来历。由“侧帽”一名,可以想见纳兰容若这位贵族公子风流倜傥的潇洒与自信。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康熙秘史》中钟汉良饰演纳兰容若

然而,正是这位一向潇洒绝尘的容若公子,午夜梦回时却忍不住哀叹“减尽荀衣昨日香”:即便我有荀令君那样的绝世风采又怎么样呢?如今的我,憔悴如斯,根本就没有心情熏香打扮,连衣服上的幽幽异香也消散殆尽,昔日的翩翩神采,如今只剩下一副干枯的躯壳而已。

那么,才二十三岁的相门公子纳兰容若,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大好前程,为何在重阳节前却写下的这首词中流露出如此灰暗低沉的情绪呢?

原来,导致容若情绪如此凄凉的直接原因,是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这一生最让他无法忘记的一个人——他的结发妻子卢氏。在这首《沁园春》词牌后,词人还附上了这样一段小序: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康熙十六年(1677)重阳节前三天,容若又一次梦到了妻子,淡妆素服,紧紧握着丈夫的手,低声喃喃地叮咛着什么。虽然她的叮咛时不时会被哽咽声打断,但容若却清清楚楚地记得妻子临别时留下来的那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毕竟还有团圆的那一刻。容若与妻子的离别,却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永世再无团圆之日,这才是他“减尽荀衣昨日香”的真正原因。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原来,在这一年前,卢氏生下了儿子海亮。喜添贵子,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让纳兰府喜上添喜。可是,卢氏因为难产,生下儿子后身体一直很虚弱,只能卧床调理。

心爱的妻子病倒,容若顾不上体验中进士和当父亲的喜悦,他心急如焚地关心着妻子的病情。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求医问药,只求保住妻子的性命。求医问药没有好转,绝望之中,他甚至想到了求助于神仙——他将妻子的小名写在信笺上,哀求神仙赐给他一粒“还魂丹”,让奄奄一息的妻子康复起来。为了留住妻子的生命,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然而,他的一切努力,都唤不回他最心爱的妻子。康熙十六年(1677)的五月三十日,卢氏永远地离开了挚爱的丈夫。

如果说,此前的纳兰容若是沉浸在温暖的爱情中;那么,此后的容若,对于爱情的姿态,就定格成了孤独的遥望——他在人间,爱人却在天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康熙十六年,当纳兰容若迎来一连串人生中的重大喜事之后,却依然毫无欣喜之意,只是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的原因。

就在这一年重阳节前三天的夜里,当他从梦中惊醒时,妻子的淡妆素服、清丽的容颜、温柔的絮絮低语、极力克制的哽咽,瞬间都消失了。

这一夜温柔的梦境和梦醒后的黯然神伤,便是催生这首悼亡词《沁园春》最直接的灵感来源。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被黑暗和孤独层层包围的容若,不由得感慨浮生也不过是瞬息一梦,为何天妒红颜,这么早就夺去了妻子的生命呢?妻子离去之后的每一个黑夜,他都沉浸在绵绵的思念中无法自拔。无论是梦境,还是回忆,总还是一厢情愿地停留在他们相依相伴的那些美好日子里:“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红雨”即落花的意思。这几句词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的工作完成之后,他和妻子常常安静地依偎在一起,一起看黄昏的夕阳,一起怜惜春天的落花,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

这几句应该是整首词中色彩最明亮、情绪最欢悦的句子。那么,为什么在这么哀婉悲恸的悼亡词中,却偏偏植入这么亮丽温馨的句子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在诗词艺术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也就是说,明明诗人词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哀伤的感情,可是他在诗词中却偏偏要选择那些欢乐的场景来描写。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将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记得有一部很经典的叫《人鬼情未了》的美国电影,男主人公说过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当我感到快乐的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它。”

最快乐的场景,就是在你最想留住它的时候,却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悲剧的力量,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才是最伤最痛的感情!所以,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美丽、快乐的场景越是渲染到了极致,快乐的消逝、美丽的毁灭,才越是让人感觉到加倍的悲痛。

纳兰容若的这首《沁园春》,就是运用了这种哀乐对比、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他越是极力渲染过去的幸福,失去幸福的痛苦才会越发显得强烈;他越是总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温暖的记忆之中,现实对他来说就显得更加凄冷与残酷。

(本文选自《华年锦瑟谁与度——杨雨讲诗歌里的爱与情》)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直播预告

华年锦瑟谁与度

——杨雨讲诗歌里的爱与情

时间:4月19日18:00—19:50

主讲:杨雨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主持:唐苗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入口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方法2.复制以下文字到淘宝打开:(9SAH1P9H6E2(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杨雨:卿自早醒侬自梦——纳兰性德与卢氏

《华年锦瑟谁与度——杨雨讲诗歌里的爱与情》

杨雨 著

简体横排

16开 平装

9787101143645

36.00元

爱情以其纯洁和神圣,让诗人着迷,让世俗痴狂,所以描述爱情的诗歌,往往是动人而又最能反映人性的。古典诗词中对诸如游子思妇、青年男女热恋、婚姻破裂、妇女被弃等爱与情,都有真实、精彩的描写,活跃在诗中的男女各色人物的形象也极为鲜活而生动。央视《百家讲坛》最受观众喜爱的美女主讲人杨雨教授以女性的细腻,从独特的视角,倾情讲述中国古代最美的爱情诗,以华丽的文字、朴素的情怀,在超越现实与空间的美妙境界里,让读者深切感受古代爱情诗里的爱恨情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