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中國茶史之中最早關於黑色茶盞的記載,是在五代十國時的後漢時期,黑色瓷器在這一段出現在中國南北各地。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1

只是按照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黑色被認為沉悶又單調,而且常常和陰冷等不祥的詞彙聯繫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對它都有避諱。

在百姓的日常瓷器之中,青瓷窯會偶爾燒製一些黑瓷出來,並沒有什麼專門燒製黑瓷的瓷窯。

尤其在唐代之後,南青北白的審美情趣讓青瓷,白瓷主宰了整個茶器市場,讓黑瓷幾乎失去了生存空間。但到了宋代,由於鬥茶之風的盛行,閩中地區的黑瓷藉此契機發展起來。

文人雅士熱衷於鬥茶,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自然也帶動了和茶相關的行業,配合鬥茶的茶具首當其衝。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鬥茶的時候以白色的茶湯為佳,如果使用白色瓷器或者青瓷就不能凸顯茶湯的顏色了。黑色的茶盞更易於在鬥茶之中獲得勝利,茶盞的黑釉和雪白的湯花互相映襯,不僅看上去賞心悅目,而且有利於區分茶品的優劣。

2

閩北地區的土壤,富含鐵質,所以燒製出來的瓷胚有著天然的紅,黃顏色。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盞就是採用了這種特殊的土壤,因為釉中含有鐵和微量元素的差異,再加不同的燒製溫度,導致釉面會形成各種各樣奇特斑紋,形成了黑釉盞獨特的裝飾效果。

這些天然產生的圖案,有的好像細密的兔毫,有的則像是鷓鴣鳥胸前的羽毛,還有的是不可名狀的白色圓點,就好像盞里布滿了珍珠,又好似一顆一顆的油珠掛在上面。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最讓人感到神奇的是,不經意之間會出現一些神奇的圖案,炫彩的迷幻釉斑就好像夜空之中的星辰,熠熠生輝,令人嘖嘖稱奇。

因為建盞這種奇特的效果,精品盞會被進貢到朝廷中,底部會刻上“供御”,“進盞”等字樣,顯得更加尊貴。

建窯黑釉屬於古代結晶釉的範疇,黑釉的釉面花紋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雕飾不同,它們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產生變化的結果,產生了特殊的藝術魅力。

3

建窯首創的兔毫等結晶釉變化莫測,博得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和讚頌。建窯黑釉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層普遍較厚,釉汁肥潤。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由於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其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有餘釉在高溫易於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也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建窯黑瓷玻化程度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建盞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

對於這些釉面紋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爭議,按照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大致將它們分為烏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六大類。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曜變建盞的特點

建盞的曜變斑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它像光暈,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由,能衝破形的束縛。

曜變斑的主要特徵其實是"影像",而不是"形狀"。這些"影像"是結晶物質在釉面劇烈動盪留下的蹤跡,實質是"形狀"劇變的結果,所以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可以說是無形之形,無狀之狀。

鷓鴣斑建盞的特點

鷓鴣斑是建窯產品中較為名貴的產品。鷓鴣斑的羽毛顏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間的條紋,胸羽則有白點正圓如珠,這種胸羽的正圓白點為其他鳥類所沒有。建盞的"鷓鴣斑"即指釉面呈現出類似於鷓鴣鳥胸部散綴正圓白點的形狀。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油滴建盞的特點

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析出晶體所致。呈赭(zhe)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晶斑者稱"銀油滴"。

兔毫建的特點

建窯兔毫斑紋不僅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即有隱有顯,所以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

兔毫建盞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即碗上部的斑紋較密,下部較稀,分佈不均勻。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4

建盞的坯土之中鐵含量成就了它無與倫比的美,卻也造成了燒製的困難。因為鐵含量,建盞燒製的時候非常容易變形,再加上釉面的紋飾形成充滿了不可控制的隨機性,所以建盞的成品率非常低,往往燒製上幾萬件才可以得到一兩件精品。

成本之高昂不可想象,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宋末元初的時候,鬥茶之風逐漸降溫,因為鬥茶而盛極一時的建盞也逐漸失寵。到了元中期,建盞已經在各類瓷窯之中徹底絕跡,只留下了一段讓人緬懷的記憶。

一件器,是不忍釋手間,杯的把玩以終老。

一味茶,是口感味蕾裡,水的同心而離居。

茶與器的對話,塑造出水的形狀,人們品嚐著茶永恆的滋味。

黑瓷建盞:流行於北宋鬥茶時代,一方建盞一段故事

源於口感,卻不止於口感。

茶的歸宿,就在杯水相遇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