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攪團


散文:攪團

攪 團

攪團也是我們關中的美食之一。

散文:攪團

八百里秦川盛產小麥和玉米,小麥是我們關中人的主食。但是沒有水澆地,憑天吃飯,小麥遇到天旱少雨,產量就比較低,到了二三月就青黃不接了。玉米季節短,產量高,但是不能做為主食。人們便用玉米麵粉做出各式各樣的麵食出來,其中常見的有玉米麵鍋塌塌和攪團。當年並不是為了好吃而改善伙食,是為了填飽肚子。玉米麵沒有黏性,擀不成面,打成攪團可以吃。

散文:攪團

做攪團不難,只是很費勁。先在盆子裡挖上兩碗麵,加入清水順時針不斷攪動打成面芡。將清水分幾次加入麵粉中,邊加水邊攪拌,一定要掌握好稀稠。把鍋燒熱,鍋底刷上油,鍋添上適量清水燒滾。緩緩將麵糊倒入開水鍋裡,拿著擀麵杖邊倒邊不停的攪動,以免糊鍋。俗說的好“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粘溝子擰圓”。說明打攪團其實就是一個出力活,攪好的攪團就會光滑粘稠。燒鍋也不能馬虎,要用麥秸火慢點燒,把柴火放在灶堂兩邊燒火,直接放在鍋底下會把鍋底燒焦。邊攪邊加乾麵粉,將麵糊攪成粘稠狀,攪勻、攪熟,沒有生面,鍋裡的麵糊不停的吐出泡泡時可停止燒火,再燜幾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散文:攪團

先用半個葫蘆做成的攪團鑼鑼漏涼魚魚。盆子裡放上涼水,一個人拿著葫蘆瓢,另一個人從鍋裡舀一勺攪團倒進去,攪團便會順著圓眼眼流出來,像小魚一樣在涼水盆子裡遊動著。玉米麵沒有筋絲,漏出來的都是短節節,這也許就是人們稱作魚兒的緣由吧。攪團魚魚澆上試先調好的醋水水,淋上紅豔豔的辣子油,放上用鐵勺漤的韭菜,金黃的玉米麵攪團配上綠菜紅辣子,先不管味道,從視角上就給人巨大的衝擊力。

散文:攪團

再舀幾勺倒進茶盤子裡,用鏟鍋刀抹平,晾成涼攪團。晚飯的時候,切成碎塊塊,鍋裡倒點油,把蔥和洋柿子炒熟,加上水,調好味,湯裡下些綠菜,倒入攪團燒開後就可以吃了。這種煎攪團吃起來別有一種味道。濃濃的洋柿子湯湯裹著攪團,就個軟蒸饃,連湯都喝個乾乾淨淨。

散文:攪團

剩下的攪團相對能稠一點,先在碗裡舀上小半碗蒜泥湯汁,加上適當的調料,最重要的是辣子油要汪,下鍋菜可有可無。將攪團舀出來倒進碗中,讓湯汁自行包圍住攪團。鮮豔的紅辣子油飄在湯汁上面,碗中間猶如隆起來的金山被湯汁包圍著,我們形象的把它稱為水圍城,這種熱攪團吃起來更有味道。筷子叉開一小塊,從濃香的湯汁裡夾出來吃一口特別解饞。吃完一碗攪團,嘴角角沾滿了紅紅的辣子油。

散文:攪團

最後還有鍋底下的刮刮。因為是文火慢燒,刮刮不會被燒焦,添水洗鍋實在太浪費了。就繼續用麥秸火燒鍋將刮刮烤乾。因為遇熱刮刮要回縮,鍋底下早先擦了油,不一會兒就和鍋底離層了。翻過去繼續烤,直至烤乾烤脆,掰一塊吃起來脆生生的,比現在的鍋巴好吃多了。

散文:攪團

攪團雖然好吃,但是不耐飢,是哄上坡的飯。農村人要下地幹活,吃攪團半晌就沒勁了。在缺少糧食的時期,也只能加著玉米麵這樣吃了。

散文:攪團

現在打攪團都用小麥面,雖然說小麥面打出來的攪團更筋道,漏出來的魚魚白又長,似乎怎麼都趕不上玉米麵攪團。也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什麼都沒有那秒原始的香味。


散文:攪團

作家簡介:商策,1979年7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