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超预期改变不了大盘下行走势,定向降准救急不救穷

数据超预期改变不了大盘下行走势,定向降准救急不救穷

沪指还会不断地下台阶

来源/微信公众号:陈岩鹏(chenyanpengjizhe);作者:陈岩鹏

本周二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超预期,年度目标6.5%,一季度是6.8%,投资平稳、消费连续上个月回升,尽管外贸拖了后腿,但最被重视的内需还是撑足了场面,新动能和服务业发展势头也都和不错。但为什么当天大盘,不管是沪指、深成指还是创业板指都出现了大跌呢?其中沪指、深成指已经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那个“股市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的老问题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利好出尽是利空,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利好,今年GDP目标是6.5%,一季度是6.8%,也就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不用打鸡血似的玩命地干,甚至有些月份不用到6.5、6.4就能完成全年目标,那还能理解这是利好吗?再者,今年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和降杠杆,刹车、减速,不是踩油门,所以宏观政策要紧而不是松,前不久央行行长易纲已经在博鳌论坛上透出话儿来,货币政策要收紧,最近坊间说要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比直接加息还可怕,意味着要加几次息,未来利率可能要向余额宝发展。财政政策呢?实际上财政政策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收紧了,尤其是下半年包头地铁被叫停,这个信号意义比较大,而今年3月发改委又在为提高地方城铁建设门槛而征集意见,新标准比老标准提高了3倍,42个已申请的城市中有13个要被刷下来。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进一步收紧。周三的定向降准并不会改变宏观政策收紧的趋势,沪指当天收了颗十字星,看似阶段性见底,实则假象,周五的大阴线轻松吞掉了周四的那颗红色K线,沪指今年再创新低估计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另外,国内国外、境外上市的还是没上市的独角兽会在今年下半年纷纷回A,据说有上万亿市值,A股难以承受之轻,不知哪只独角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沪指还会不断地下台阶,这是短时间无法逆转的趋势。下文是周四写的《定向降准改变不了宏观调控从紧预期》策略分析,以飨读者。

定向降准改变不了宏观调控从紧预期

央妈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了1.3万亿资金,有券商说,“货币政策理应有所转向,由中性偏紧转向适度扩大内需。”

是不是像券商说的那么乐观,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被打开了?看看央行官网给出的解释就知道了。首先,释放的1.3万亿里面大部分钱是用来还的,有9000亿偿还MLF,另外的4000亿元增量资金,也是定向给小微企业的贷款,丝毫没有“放水”的意思。当然,为了避免大家误会,央妈又再次表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更重要的一句话跟在后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央妈的潜台词是,别幻想一个月一次或两个月一次频繁的降准了,货币不会宽松。

不仅不会宽松,事实上央妈早就开始收紧货币的水龙头了。一个证据就是,M2增速从去年5月开始跌入个位数,今年3月M2同比仅增长8.2%,平了去年12月的历史最低值。

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在谈到货币政策时表示,“现在主要的央行都开始收紧利率,开始退出扩张,进行缩表,我国也准备好了进行这样的改变。”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已沿用很久,但“做好准备迎接货币政策收紧”这样的说法多年来还是头一次。上一次是在2011年的博鳌论坛上,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说过“货币收紧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他此番表态前后,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的调控手段被多次使用。7年后,易纲的话锋中再次指向“收紧”,是否暗示我国有可能加息?

就在易纲发表此番演讲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坊间有消息称,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有银行“已接到通知可放松上限10%”。这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变相加息”。贷款利率的上升则更为明显,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3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1%,相当于基准利率1.124倍,环比2月上升0.92%,就在2017年3月,当时的平均利率仅为4.46%,仅一年时间,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就上涨23.54%。

不仅货币在收,政府投资类项目也在收紧。3月初,发改委就《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该意见收紧了对申报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城市提出的财政、GDP、人口等硬性指标,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要求均是15年前的3倍。按照新标准,还要从已批复建设规划的43个城市中刷掉13个。如果说这是收紧预期,毕竟意见还在征求当中,那么去年武汉、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地铁项目被叫停,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紧了。而去年11月财政部启动的PPP集中清理清退不合规项目行动,涉及总投资超17万亿元的万余个PPP入库存量项目,则更明确地释放了进一步收紧的信号。

调控收紧的影响在数据上也有体现:一季度工业投资、基建投资均出现回落,要不是靠着房地产投资的强势,被“铁公基”拖后腿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不知道会有多难看。

3月底4月初,新疆部分地区暂停了PPP项目建设,湖南高达80%的项目退库,江苏则停止了无收益性质的增量PPP项目……还有更多的地方在清理整顿,一直以来被地方政府热捧的PPP也不再可能像过去那么野蛮生长了。

PPP的野蛮生长带来了不少隐患。2016年底,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史耀斌就曾公开披露:财政部督查组发现,一些地方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融资搞建设上,打着PPP的旗号采取政府承担兜底责任的形式,政府回购、明股实债、固定回报等变相融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项目缺乏运营和绩效考核,实质上是拉长版BT。而这些做法既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影响PPP模式的规范推广,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患。

在各地最近密集发布的暂停政府类项目的文件中,也均提到“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发改委公布的拟提高轨交申建门槛的征求意见稿,则更直接地给申建城市的地方债务率标出了红线:上一年度政府债务率超过100%、120%的城市,城轨交通项目的财政出资比例分别不得低于60%、80%;政府债务率超过150%的城市,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不得批准新开工建设项目。在解释为什么“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时,央行给出的唯一理由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而现在我们面临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过高,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今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特别是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杠杆尽快降下来。

的确,过去几年这一轮政府投资和债务扩张的速度太快,比2009年4万亿那轮还要快,因为地方政府除了通过融资平台和地方债这些老办法扩大投资外,还通过产业引导基金、PPP这些“新办法”加速扩张,这些新办法不仅隐蔽性强而且杠杆高,有些地方的产业基金杠杆率甚至达到了50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7年前周小川表态收紧货币时是为了抑制通胀,当时的背景是2009年四万亿计划和与之匹配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水漫灌,资产价格飙涨吹起了一个又一个泡沫,“为了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货币政策必须收紧。”和当年不同的是,刚刚公布的3月份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下降1.1%,涨幅比上个月下降2.3个百分点,回落的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猪周期”还在下行,似乎看不到通胀抬升的苗头。

但是,难道还要等到通胀抬头时再去收紧吗?更何况,防范金融风险的攻坚战要打3年,如今只过了4个月,调控收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陈岩鹏(chenyanpengjizhe),不为股市短期波动干扰,专心研究影响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发现趋势,跟随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