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李光弼是盛唐晚期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時逢“安史之亂”國家存亡之秋,他臨危受命,勒馬出征,與叛軍血戰八年之久,為維護大唐帝國的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與名將郭子儀齊名,世稱“郭李”,而論平亂護國之功,光弼當推第一。他潔身自好,識政清醒,在功成名就之時激流勇退,息影江淮,有古代良將之風,引得後人仰重。

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李光弼,契丹族,生於公元708年(唐景龍二年),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南北朝時期興起於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一帶,唐初內附,賜姓李氏,唐政府設松漠都督府管轄其地。光弼的先祖是契丹的部落首領,其父李楷洛以驍勇著稱,在武則天當朝時來到長安,授左羽林大將軍,封薊國公。後又加封朔方節度副使,進爵慕仁王。

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光弼自幼喜讀班氏《漢書》,好騎射。少年時代從軍,“嚴毅有大略”,屢有戰功。至公元746年(唐天寶五年)升任河西節度使的兵馬使,成為王忠嗣部下的名將。忠嗣甚愛其才,曾說:“將來能接替我職的必是此人!”。749年(天寶八年),升任節度副使,封薊郡公。752年(天寶十一年),官拜單于副使都護(駐地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平盧(今遼寧西部及河北東北一帶)、范陽(今北京地區)、河東(今山西太原一帶)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糾合其部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以“清君側”之名,公開發動武裝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叛軍十五萬眾,從薊城南下,經河北、山西攻入河南,直抵黃河北岸,十幾天內奪地千里,勢不可擋。風流天子唐玄宗從夢中驚醒,一面急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到洛陽召兵,開往孟津,固守黃河,一面又以皇子李碗為征討元帥,高仙芝為副帥,宦官邊令誠為監軍,率兵扼守潼關。封、高雖為名將,但他們統帥的士兵都是臨時召募的烏合之眾,一觸即潰。十二月,叛軍鐵騎強渡黃河,第二年正月攻佔東都洛陽,安祿山在這裡自立皇帝,建國稱“燕”。封常清兵敗後,率殘部退守潼關。玄宗以宦官邊令誠所誣告的“不戰而逃”之罪,將封、高二將問斬。遂令以哥舒翰為副元帥赴潼關固守,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左兵馬使同赴朔方(今寧夏與陝西北部一帶)組軍抗敵。

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即至德元年)二月,在郭子儀的力薦下,玄宗以光弼為河東節度使、魏郡太守,率朔方軍萬人由太原東出河北井經,一舉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所屬鎮定、平山、石邑、蒿城等七縣,殲滅叛軍萬餘人。郭子儀也率兵九萬前來助戰,與光弼會師常山郡。三月,郭、李聯軍攻克趙郡(今河北趙縣),史思明敗逃博陵(今河北定縣)。常山與趙州大捷,扭轉了河北戰局,推動了河北地區民眾義軍的興起。

疾風知勁草,動盪識忠臣,安史之亂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沒

安祿山急從洛陽分兵兩萬北上,又從范陽調兵南下,與史思明合師河北,以確保退路。六月,郭、李聯軍與安、史叛軍大戰於嘉山(屬常山郡),斬敵四萬,史思明墜馬而逃,再次敗回博陵。官兵聲威大震,河北歸順者十餘郡,玄宗加授光弼為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郭、李奏請引兵北上,直搗叛軍巢穴范陽。安祿山恐懼萬狀,準備放棄洛陽,撤兵北返。在此關鍵時刻,由於朝廷軍事決策的失誤,使戰局發生了逆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