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李光弼是盛唐晚期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时逢“安史之乱”国家存亡之秋,他临危受命,勒马出征,与叛军血战八年之久,为维护大唐帝国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与名将郭子仪齐名,世称“郭李”,而论平乱护国之功,光弼当推第一。他洁身自好,识政清醒,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息影江淮,有古代良将之风,引得后人仰重。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李光弼,契丹族,生于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南北朝时期兴起于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唐初内附,赐姓李氏,唐政府设松漠都督府管辖其地。光弼的先祖是契丹的部落首领,其父李楷洛以骁勇著称,在武则天当朝时来到长安,授左羽林大将军,封蓟国公。后又加封朔方节度副使,进爵慕仁王。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光弼自幼喜读班氏《汉书》,好骑射。少年时代从军,“严毅有大略”,屡有战功。至公元746年(唐天宝五年)升任河西节度使的兵马使,成为王忠嗣部下的名将。忠嗣甚爱其才,曾说:“将来能接替我职的必是此人!”。749年(天宝八年),升任节度副使,封蓟郡公。752年(天宝十一年),官拜单于副使都护(驻地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今辽宁西部及河北东北一带)、范阳(今北京地区)、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纠合其部将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清君侧”之名,公开发动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叛军十五万众,从蓟城南下,经河北、山西攻入河南,直抵黄河北岸,十几天内夺地千里,势不可挡。风流天子唐玄宗从梦中惊醒,一面急令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洛阳召兵,开往孟津,固守黄河,一面又以皇子李碗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兵扼守潼关。封、高虽为名将,但他们统帅的士兵都是临时召募的乌合之众,一触即溃。十二月,叛军铁骑强渡黄河,第二年正月攻占东都洛阳,安禄山在这里自立皇帝,建国称“燕”。封常清兵败后,率残部退守潼关。玄宗以宦官边令诚所诬告的“不战而逃”之罪,将封、高二将问斩。遂令以哥舒翰为副元帅赴潼关固守,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左兵马使同赴朔方(今宁夏与陕西北部一带)组军抗敌。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即至德元年)二月,在郭子仪的力荐下,玄宗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魏郡太守,率朔方军万人由太原东出河北井经,一举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所属镇定、平山、石邑、蒿城等七县,歼灭叛军万余人。郭子仪也率兵九万前来助战,与光弼会师常山郡。三月,郭、李联军攻克赵郡(今河北赵县),史思明败逃博陵(今河北定县)。常山与赵州大捷,扭转了河北战局,推动了河北地区民众义军的兴起。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功不可没

安禄山急从洛阳分兵两万北上,又从范阳调兵南下,与史思明合师河北,以确保退路。六月,郭、李联军与安、史叛军大战于嘉山(属常山郡),斩敌四万,史思明坠马而逃,再次败回博陵。官兵声威大震,河北归顺者十余郡,玄宗加授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郭、李奏请引兵北上,直捣叛军巢穴范阳。安禄山恐惧万状,准备放弃洛阳,撤兵北返。在此关键时刻,由于朝廷军事决策的失误,使战局发生了逆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