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過去一週,鮑某明性侵養女事件被引爆,全國網友的熱議和爭論充斥在大大小小的網站和社交媒體。這並不是因為此類事件太過罕見,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而是因為性侵未成年人的事件層出不窮,一再挑戰法律紅線、道德倫理和普世價值觀,點燃了人們保護弱小、聲討作惡者、督促相關部門查清事實真相的決心。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2013年5月,海南萬寧某小學校長和政府官員帶小學女生去酒店“開房”,案件被曝光後,網絡沸騰一片,網友義憤填膺。

同年5月27日,公益人士葉海燕在當事學校前舉牌譴責該事件,葉海燕的舉牌照片上傳微博後,網友紛紛效仿,舉牌拍照,聲援被性侵幼女。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5月30日,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上傳裸身照片,表達對該事件的立場和態度,將互聯網上對“性侵未成年人”的關注與爭論進一步推向風口浪尖。

在艾曉明教授的裸身照中,除了裸露的乳房,還有一把剪刀,她說:“這把剪刀,應該是我們保護兒童的制度,它鋒利尖銳,嚴懲來犯者;它也應該是我們要創造的新的社會文化,對強姦、性騷擾、性侵犯決不容忍;它應該是我們明確告知每個孩子的信息,讓他們知道,怎麼對待施暴者。”

7年過去了,為什麼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仍在頻頻發生?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性教育的缺失

在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當代社會,與“性”有關的話題依然遮遮掩掩、難登大雅之堂,大部分家長從未接受過真正的性教育,他們不僅對性知識一知半解,而且往往羞於和孩子討論性話題。

在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的大背景下,6000萬留守兒童更加不可能從父母那裡獲得基本的性健康和防範性侵的知識。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學校性教育的缺失

學校的性教育課程往往形同虛設,很多鄉村學校甚至從未開設過和性教育相關的課程。即使教育部在教學大綱中明確列出對性教育相關課程的要求,但是能安排專業教師講授性教育課程的學校可謂鳳毛麟角,更遑論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此類課程是最容易被主課擠佔的對象。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傳統價值觀對女性和弱小者的歧視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之外,促使性侵幼女者伸出魔爪的深層次原因,還有在傳統價值觀中,將女性的身體與權力、資本、階層相結合之後的等級化評判與追求。《南風窗》曾對性侵幼女事件評論道:“強 者對幼女的性侵,是其獲取權力、金錢等稀缺資源後的邏輯延伸;弱者在權力、金錢的競爭 失敗後對幼女的性侵則是一種報復和心理補償。”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正如波伏娃所說,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而成的。在男性擁有更多財富、權力、機會等資源的社會中,女性是男性慾望的對象,身體應男性的要求而被判定為美與醜、值錢或者廉價。

青春的、保持處女的是最優等的女性身體;生育過的、老年的,則是貶值的身 體;進行商業性交易的身體更是最劣等的身體。貶值的、劣等的身體往往不能出現在公共話語之中,更不要說為之維權,一旦見了光,就像經濟學者薛兆豐在微博抨擊艾曉明教授裸身抗議時用的詞語一樣——“花甲女人袒胸露乳上傳裸照,汙染了網友的視覺”。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在這種女性身體等級體系之中,幼小的、青春的、不諳世事的未成年女孩的身體成為了最稀缺的資源,不管是權勢、金錢在握的精英階層,還是在“男高女低”的擇偶市場中被擠壓的底層男性,一旦侵犯了幼女,便以為可彰顯自己擁有了無上權力。

因此,性侵未成年人事件背後,不僅是教育的缺失、道德與倫理約束的喪失,還有性別、階層、財富、權力、文化等眾多因素交叉影響,無辜的幼女由此成為性別與多重社會矛盾交織之下的犧牲品。

阻止性侵未成年人,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防範性侵事件、保護未成年人成長,有賴於政府和社會組織在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上的快速補課,以及在改變性別與權力交織的等級序列的進一步努力,打擊施暴者自以為睥睨一切的囂張氣焰,更有賴於草根行動者的奮勇前進。



我是思長安,用理智和情感記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