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用對方法,孩子才自信

宜家辦公室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兩顆植物放在同一環境裡,左邊的一棵用語言攻擊,右邊的一棵用語言讚美。其他照料:陽光、澆水、施肥······一樣。30天后,右邊的植物茂盛翠鬱,而左邊的受語言攻擊的植物枯黃,毫無氣息。

僅僅語言的差別就能對植物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如果是對小孩的成長?細思極恐······

01、被鼓勵的孩子更自信

我家兩個小孩,截然不同的性格,姐姐敏感愛哭,妹妹活潑自信。我一直以為,這是先天性格所然。畢竟,姐姐的所有性格特徵:敏感、玻璃心、察言觀色······等都完全符合敏感型人格;而妹妹樂觀、活潑、自信······等,跟樂天型人格有相當吻合。直到再次看到宜家植物實驗,才恍然大悟。

先天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受後天的成長環境所左右。我細細地回想了兩姐妹的成長過程。

第一胎,承受有多少關注,就有多少厚望被寄予。我們給姐姐更多的是高要求,高保護。這裡不能爬,那裡不能摸。這些要這樣做······就像考試一樣,每個行為都給了她唯一的答案。看似標準,其實是剝奪,剝奪她探索和體驗錯誤的機會。

所以姐姐特別渴望完美,同時特別渴望得到大人們的表揚。她是別人家的好孩子,唯獨,不是自己!她有個習慣:每做一件事前,姐姐都會用試探的眼神詢問大人是否可以這樣做嗎?

潛意識就是擔心做的不符合大人的想法,丟了她「好孩子」的人設。

做完後,就要大人表揚,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確信,她做的是對的。她的個人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

網上曾有個段子:一胎看書教,二胎當豬養!妹妹出生後,有了一胎的經驗,加上同時照顧兩個時間精力都分配不過來,我們對妹妹老愛模仿姐姐的行為都是隨她去,儘管哪些動作超出她的年齡範圍。

魯道夫·德雷克曾說過:“永遠不要提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通過親身經歷和練習,孩子們會形成一種健康的自信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念。

所以,妹妹到了2歲後,生活節奏就能跟得上在上幼兒園的姐姐。會自己穿衣、上廁所、洗澡······動手能力很強。

同時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強。她活潑可愛,時不時會遭受到有些大人的“善意逗她”。大人以為自己很高明,其實孩子早就非常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真實情緒。看著妹妹沉默委屈的樣子,我都將她抱在懷裡,學著她的奶聲奶氣:“不可以這樣說妹妹。”“你們不對。”

有了鼓勵,她每次都能如實表達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因為想的清楚,沒有其他顧慮干擾,她每句說出口的話,都簡明扼要。甚至,很多時候我都羨慕她,能活出真實的樣子。

孩子原本就是一張白紙,當你在上面畫了很多線條,看似規整,其實無形中已經限制了她要成為她原本的模樣。反而是鼓勵孩子在她的白紙上隨意發揮,看似凌亂的線條下,隱藏著自信的畫作。

02、不是所有的表揚都是鼓勵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我們都會忍不住稱讚,以示鼓勵。有人會用語言,有人會獎勵小紅花,甚至物質性的。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稱讚,都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的,除了鼓勵。

過度讚揚,實際上,可能會讓人喪失信心,而不是受到鼓勵。當父母不停地告訴孩子:“你真棒!”這個孩子可能會認定:“只有在別人說我好的時候,我才是好的。”她可能因為不想看到父母失望,而感覺到追求完美所贊成的壓力。比如我家大寶姐姐,一旦她做的事情沒有得到預期的表揚,她就會情緒崩潰,大哭。

還有一個鼓勵,正好也表明,物質獎勵,並不能總是起到鼓勵作用。以前,有位老爺爺院子前有塊空地,孩子們很喜歡去那裡玩。老爺爺喜歡安靜,幾次相勸,孩子們都不願離去。無奈之下,老爺爺想了一個辦法。第一天,他將孩子們叫來,如果明天他們來玩,就給他們每人1元。第二天,孩子們全數到達,開開心心地玩了好一會才離開。老爺爺承諾明天還來玩的孩子可以得到5毛錢獎勵。第三天,只有一半的孩子來玩,老爺爺在他們準備回去的時候又說,如果你們明天還來,我會給你們1毛錢。第四天,沒有孩子來玩了。甚至有孩子拿石子扔進院子裡表示不滿。

可他們忘了,原本他們是因為在在空地上玩的開心才到來的,後來卻因為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紛紛不願意再來,甚至扔石子洩憤。不恰當的物質的獎勵,會擾亂孩子們的心智,讓他們忘卻了內心的初衷。

當你不清楚自己對孩子的稱讚,是鼓勵還是表揚的時候,想一想,你說的話是關注這件事還是這個人。鼓勵關注的是這件事,而表揚關注的是這個人。表揚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而鼓勵指向的是努力,讓孩子體驗到他努力的成果。

比如,孩子學穿衣服,也許他穿的不是很好,不用著急,也不要急著去表揚。每當他完成一個動作後,你的一句:“你做到了,就是這樣,小手穿過衣袖裡的小洞洞。”這樣,孩子就知道接下來要如何做,同時也能從他成功的努力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

我們養育孩子,傾其一生,就是為了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成就感,鼓勵可以做得到!

03、鼓勵孩子要用對方法

鼓勵是為了幫助孩子發展他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用對方法,才有效。

1)接納你的孩子真實的樣子。

孩子只是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完成他的夢想和使命。每個孩子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性情,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他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實感受和態度,被愛著和被接納就死最好的鼓勵。

2)對孩子的發展要有耐心。

父母的狀態自然,從容不迫,孩子越能做自己。孩子的發育有自己的節奏,用成長的思維,放下焦慮,孩子才能聚集精力練“內功”,而不是分散精力應對我們的不耐煩。

3)提供成功的機會。

失敗乃成功之母,允許孩子犯錯,給機會孩子體驗成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幹的人,這些體驗,是構建自我價值感的強大基石。

4)教給你的孩子技能。

當孩子學習技能並對“完全靠自己”完成一項事情得到的滿足,就是自信心的積累。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而是教孩子怎麼做,體驗成功的樂趣,比任何語言或物質的獎勵都更記於心。

5)要意識到自我實現的預言。

鼓勵意味著關注進步,而不只是成功。我們每天都會對著孩子吧啦吧啦說很多話,你不知道自己的那句話就對孩子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儘可能地說一些關注孩子進步的話,因為這些話,在孩子心裡就是對未來的預言。

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鼓勵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適你們的方法:接納、耐心、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在愛中收穫鼓勵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