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怎麼變法的?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本來是衛國人,出身於貴族之家。他從小就十分好學,對戰國時期流行的刑名之學非常感興趣,曾經在魏國的相國公叔座家當過幾年小官。

雖然魏國國君對他很好,但是他感到魏國當時力量太薄弱,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當時,秦國為了成就霸業,在各國招募人才,秦孝公聲稱,要是誰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

商鞅是怎麼變法的?

這樣一來,秦國招徠了大量的人才。在魏國的商鞅聽到這一情況,也前往秦國。商鞅到秦國是通過別人的介紹而去的,秦孝公接見了他,商鞅就向他說明自己的治國道理。

一開始,秦孝公對他所說的內容一點也不感興趣,商鞅走了,秦孝公就埋怨介紹商鞅的人。後來,商鞅又去向秦孝公說了治國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興致。但是第四次,商鞅給秦孝公談以強國之術治理國家,一下說到他的心坎裡,他聽得津津有味,連飯都忘了吃,談了幾天幾夜,秦孝公都不覺得疲勞。

秦孝公為商鞅所說動,決定在國家裡實行變法,改變原來的方法,推行商鞅頒佈的新法令,任命商鞅為國家的要官。

商鞅是怎麼變法的?

要改革就要觸及各方利益,這次變法首先觸動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達官貴人。有許多大臣就在秦孝公的面前進言,要他慎重對待,不要聽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這下子真是為難了,從道理上說,他認為商鞅的變法主張都是非常精彩的,他願意實行;但是從感情上說,他又覺得這一變法得罪了這麼多的大臣,國家就不穩定了,他又不敢實行這種變法。

他心裡沒了主意,就把大臣們召集到一起,聽聽他們的意見。一個叫甘龍的大臣首先發言:“我們國家現在的制度是祖先傳下來的,祖宗的家法怎麼能變呢?”

商鞅是怎麼變法的?

大臣杜摯說:“變法肯定會帶來國家的不穩定,老百姓亂了起來,那還了得!”實際上他們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卻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說現在的法是祖先留下來的,那麼哪一套法是使得國家富強起來的?天下哪裡有一成不變的法,只有變法適應時勢的發展,國家才能興盛,才能成就我們的霸業。”

秦孝公覺得還是商鞅說得對,就堅定了他的變法決心,商鞅的變法於是得以執行。

商鞅的變法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個是實行連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組織起來,幾家為一個組,讓他們互相監督,如果其中有一個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著受懲罰;再就是鼓勵發展生產,廢除井田,實行重農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勵在軍事上殺敵立功,軍隊中官位大小的任免,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績有多大。

他的法是好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麻煩。新法執行起來有不少不方便的地方,執法不嚴的現象十分普遍。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初商鞅沒有考慮到的,就是當官者的犯罪問題。按照新法,若是犯罪,大臣和普通老百姓一樣論處,但是做起來難度太大。

正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罪,執法的人員猶豫起來,商鞅面見秦孝公說:“現在老百姓中存在著一些執法不嚴的情況,就是因為上面不能很好地遵守。

現在太子觸犯了法,要是大王能大義滅親,處罰太子,那麼老百姓就一定會心服口服的。”

但是考慮到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是不能處罰的,他們就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就是處罰他的老師們。於是就以他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做替罪羊,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公孫賈的臉上被刺了許多字。

商鞅是怎麼變法的?

老百姓知道這事後,無不歡欣鼓舞,新法執行得非常順利,秦國的力量大增,國力雄厚,人民安居樂業,前方將士英勇殺敵,所向披靡。

秦孝公對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為大良造,這是朝廷中一種重要的官位。並讓他領兵去攻打魏國,當時魏國的力量已經很弱,秦軍一到,魏兵不堪一擊。秦軍接連攻下敵人多個城池,最後一直打到魏國的都城,將都城也攻下。

商鞅凱旋,秦國的老百姓都自覺地到路邊歡迎他,由於商鞅功勳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個城市封給了他。商鞅原來不叫商鞅,叫衛鞅,因為這時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