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都說奸臣誤國,後人提到大明滅亡的原因,宦官之亂就是其中一個。但民間一直有一種說法: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明朝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首先,魏忠賢掌權期間,確實黨同伐異、殘害忠良,不過這一切都得到了皇帝的默許。在明朝中後期,皇權逐漸被文官集團限制。特別是明末,黨派眾多,不同黨派之間相互傾軋,導致朝政混亂,百姓叫苦不堪。


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於是,為了限制文官集團,閹黨應運而生,他們依附於皇權,大力打壓其他黨派,使權力達到平衡,皇權也日漸穩固。然而崇禎上臺後,閹黨覆滅,東林黨失去制衡,皇權處處受制,朝堂更加烏煙瘴氣(然而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滅了魏忠賢,一方面是百姓的呼聲太過強烈,另一方面也是懼怕這股勢力)。


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其次,雙方代表的利益不同。魏忠賢與皇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為了國家安危,他重建關寧防線,接連啟用趙南星、孫承宗等能臣。寧錦大捷,對滿桂、袁崇煥賞罰分明。


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為了籌措軍餉、緩解財政壓力,他會直接向富庶的士紳、地主階級收重稅。而東林黨代表江南士紳的利益,他們給士紳、地主階級減稅,給底層人民加稅。當邊關戰士缺餉,後金大軍壓境,國內義兵四起、民不聊生,崇禎求著他們捐點錢財,卻都坐視不理。因為這個國家即使滅亡,他們大不了換一個主子,反正自己沒有任何損失。


魏忠賢:耳聽“九千歲”的稱謂,所作所為皆是皇權“默許”


只是崇禎皇帝年紀太小,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收拾魏忠賢死後的殘局,缺乏政治經驗,把有功的將領們撤職或誅殺。總之一句話:當一個皇帝只能用小人壓壞人的話,這本就是亡國的前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