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自去年岁末至今,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及各行各业人们的事迹,让处于新冠疫情之下的寒冬也充满了温暖。

有人说:“疫情是一把放大镜,它放大了所有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心怀感动之时,也为不免为“杂音”所扰——“超国民待遇问题”,先是上海、南京,继而又有青岛,引人愤慨。

一连串的“事件”引得无数人发问,“超国民待遇”何时能休?想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还要先探索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对于中国人而言,“超国民待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直存在。只不过近现代与古代相比,反差实在太大——此前上千年,受优待的是“在外华人”;最近二百年,受优待的是“在华外人”。


威加海外:备受尊崇的古代中国

自张骞凿空西域,及至隋唐时期,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核心,“天朝子民”在国外总能被高看一眼,或多或少的享受些特殊待遇。

唐宋时期,一些日本商人仅仅是在福建泉州做过生意,回国后就被奉为上宾,连老者也不能与之争座。元代周达官(曾奉命出使南洋)的《真腊风土记》亦有记载:真腊人一遇华人便顶礼膜拜,“呼之为佛”。

航海家王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载:“国人......杀唐人则死。唐人杀蕃人,亦重罚金”。这种法律地位上的差异虽然不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但仍可见古代华人在海外地位之高。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盛唐,可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为繁华的时期之一。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的观点:彼时的长安城,“检括胡客田宅四千户,人口超五万”。

繁华之下,中原王朝既有宽容、优待之“恩”,也有务实管理之“威”。人头攒动的长安城中,若遇有胡人作奸犯科、危害汉人之事,则按《唐律疏议》“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北宋的《萍洲可谈》中也记载:外侨犯徒刑以上重罪者,由地方判之;若为徒刑以下轻罪,核实后直送蕃坊,任蕃长处断。唐宋之制,同样也为明朝借鉴使用。(注:蕃长由朝廷任命,有官衔和朝服,属北宋正式官员)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唐代长安极为开放,从《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可见一二

清代还颁布了各种“防范夷人章程”,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甚至对外商的随从人数都做了规定。对其中滋生事端、作奸犯科的酌其轻重分别究拟斥革。官员想要息事宁人、督察不利的,一并参处。

至于其它的一些惯例,如“禁止外商城居”实际一直可以追溯至宋代。清代不仅延续了之前的做法,还进行了强化。可以说,清代中前期对外国人的管制可谓历代最严。

严格的措施之下,更大程度上是清廷为了杜绝中外连结滋事,维系满清统治的需要,而且还带有明显“闭关锁国”的思想。这为“落后于时代”埋下伏笔,终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下失掉了所有的“光环”。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的苦难由此开始

刻骨铭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到了明代后期,随着欧洲殖民者东来,中国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和海外华人所受的“优待”遭遇了挑战和打压。此后数百年间,“天朝光环”逐渐暗淡、消失,藩属国次第落入殖民者手中,东亚“朝贡体系”在列强的舰船利炮前被击了个粉碎。

随“朝贡体系”一起崩溃的,还有国人的心态——从天朝上国、居高临下,走向了了另一个极端。如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制台见洋人”写的那样:“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正因如此,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上至清廷下至一般民众,逐渐形成了一种“外国人无小事”的观念,处理涉外事件时总是过分谦让,以至卑躬屈膝。

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与“洋人”有关的事务,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大事”,轻则赔款,重则爆发战争,进而割地求和。“马嘉理事件”如此,“克林德事件”也是如此。

国运起伏之下,“外国人无小事”的观念加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特权,形成了事实上的外国人“超国民待遇”。而其对此后中国的影响逾百年之久,不可谓不深远。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今日之事: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何时休?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了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不过,这种让步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即对外商投资给予的税收、投资等多种优惠,并在2010年时宣告结束。

至于“外国人的优待”,显然要比外资的优待的时间要久多了。追根溯源,还是逃不开“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双重影响......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维尔纳·格里希(德国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聘请的第一位外籍厂长

◎ 历史原因

“外交无小事”!这是人们根据1949年周总理发言所整理的(并非原话),意在嘱托当时新成立的外交部门和一些经验尚浅的人员,“切不可掉以轻心”。

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70年间,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外交上也褪去青涩,成熟起来,旧有准则已不再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如2018年表明的那样:外交是有“小事”的。

只是经年累月下来,“外交无小事”不仅早已从外交系统中溢出,也逐渐的被滥用。一些基层更是将“外交无小事”的概念曲解成了“外国人无小事”。于是,便有了种种乱象。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另一方面问题出在“人”的身上。从清末国运跌入谷底,到如今再度崛起,百年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深入人心,久而久之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向往感,甚至是出现了崇洋媚外、奴颜婢膝之流。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不仅外国人有了“跋扈”的资本,一些出国留学的人也变得“矫情”起来,出现了众多“归国巨婴”。殊不知在今日之中国,这不叫优越,而是自作多情。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只能说,让你回来已经不错了

◎ 现实原因

自1949年后直至70年代末,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可谓凤毛麟角。因而对于绝大部分国人而言,接触外国人不过是近30年的事儿,这就难免造成一种“新鲜感”。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还有这样一条:“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此外,由于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多是以外聘专家、富商为主的精英人士。加之国人的好客热情,因而往往会给予这些“外国友人”以礼遇。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1978年,走在北京大街上的“老外”,这个人叫“皮尔·卡丹”

此后,随着对外交往的加深,鲜新感逐渐褪去。国人也深刻的体会到外国人并非全是精英,也有些许渣滓。于是,外国人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国人的“外宾情结”也逐渐崩塌了。

有变的,但也有没变的。中国并非移民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一部《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办法》。而且其中的处罚标准曾20年不变,早已跟不上需求。

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外交无小事”的曲解,才造成了外国人在客观上享受了很长时间的“超国民待遇”。

雾语丨“超国民待遇”从何而来?是国运的起伏,也是观念的变迁

最后,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何时休?

或许是真正能够做到《小学生守则》上八个字的时候:热情大方,不卑不亢。即欢迎真正的朋友,也绝不惯着某些渣滓。


本文参考文献:

1.警惕一种“超国民待遇”——高峰

2.“外交无小事”观念与中国外交——宋杰

3.谁给你们的专横霸道?坚决反对给外国人“超国民待遇”!——环球视野

4.中国古代外国人治安管理研究——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5.清代对来华外国人学习中文态度的演变——历史教学

6.在华老外的“超国民待遇”——若兮

7.中国人的“外宾情结”正在坍塌——凤凰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