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披麻戴孝”是從烏鴉和貓頭鷹身上學的?卻是孔子!

導讀:【我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小伊】“披麻戴孝”是農村老人去世後,子女們在葬禮上的穿著。雖然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是農村在葬禮上“披麻戴孝”卻是農村常用的紀念祖先的方式。小時候經常看的習慣了也就沒有想過為什麼,民間風俗一般也講究個出處。那你知道“披麻戴孝”的故事嗎?快來跟小伊一起看一下吧!

關於“披麻戴孝”的說法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歷史書籍上關於披麻戴孝的相關記載很少,在元朝無名氏的《冤家債主》中提到“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裡尋鬥毆。”這是相對較早的關於“披麻戴孝”的記載,在眾多故事傳說中,有兩個版本常被人所傳頌:

農村“披麻戴孝”是從烏鴉和貓頭鷹身上學的?卻是孔子!

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

一、烏鴉和老鷹的故事。

  •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住在太行山下的老婆婆,有兩個兒子,老伴兒去世的早,老婆婆含辛茹苦將兩個兒子拉扯大。俗話說:“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老婆婆雖然有兩個兒子,但是兩個人互相推諉,誰都不想照顧年邁的婆婆。老婆婆很是心寒,有一天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道:我知道自己活不長時間了,我死後你們不用給我買棺材,就用我身下的這張草蓆把我包裹起來,扔到黃河裡餵魚就行了。
  • 兩個兒子自然很開心,覺得自己又可以省很多錢,但是表面上還是裝出很傷心的樣子。大兒子哭著說道:“母親,您不要這樣說,您去世後我一定用名貴的金絲楠木打造棺材,來埋葬您!”老婆婆自知兒子生前都不孝順,死後更是指望不上,說道:“我只有一個要求,咱們堂屋外面的樹上有烏鴉和老鷹,你們從今天開始天天觀察他們是怎麼生活的,直到我死去。”
農村“披麻戴孝”是從烏鴉和貓頭鷹身上學的?卻是孔子!

躺在床上的農村老人

  • 老婆婆的兩個兒子就屁顛屁顛的去了,從此以後每天都去看。剛開始的時候,老烏鴉和老鷹都給他們的孩子餵食,直到他們的孩子長大。烏鴉寶寶長大後,老烏鴉飛不動了,烏鴉就每天帶來食物餵養老烏鴉。老鷹有一天也飛不動了,小老鷹竟然把母親吃掉了,兩個兒子看到這裡恍然大悟、後悔不已。
  • 但是命運往往無常,“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風不待”。在婆婆的兒子醒悟之際,老婆婆去世了,兩個兒子自然是腸子都悔青了,在葬禮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他們模仿烏鴉和老鷹的羽毛的顏色,用黑色的素服表示烏鴉的反哺,用麻衣來表示貓頭鷹的無情。兩個兒子沒日沒夜的哭,在葬禮上沒有力氣行走,就拄著柺杖為母親送葬,也就是後來的“哭喪棍”。內心悲痛不已,連鞋子的鞋跟掉了都沒有察覺,後來人們也就仿照他們的樣子,形成了喪葬習俗。以此來警醒後代孝順父母,後來這個故事也就流傳下來。
農村“披麻戴孝”是從烏鴉和貓頭鷹身上學的?卻是孔子!

農村葬禮

二、孔子奔喪的故事。

  • 孔子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聖人,自古以來儒家講究“禮”。相傳有一天,孔子正在河南淮陽(當時的陳國)講課,忽然有快馬加鞭的家書送到,寫著“母親病逝”。孔子看到後悲痛不已,當時就昏了過去。醒來之後,拿了一塊白布頂在頭上,穿了件白袍,拿起一條捆書的麻繩系在腰間。就快馬加鞭趕回家中,跪在母親的面前慟哭難止,在葬禮上更是哭的腰疼腿軟,家人就給他找了一根木棍當柺杖。
  • 人們看見孔子的穿著,都覺得奇怪。問老者為什麼?老者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孔子披麻戴孝表示的是對母親的至真至純的孝心,他拄的木棍叫做哭喪棍,寓意著失去至親,失去依靠,走路都不方便了,只能夠拄柺杖。孔子的鞋後跟也沒有提上,主要是孔子匆忙趕來,畢竟至親的喪事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在回家過程中連鞋跟也沒有時間提。”人們都覺得老人說的非常有道理,自此以後也就仿照孔子“披麻戴孝、提拉鞋跟、拄柳木棍”,慢慢的也就發展成了喪葬的基本禮儀。
農村“披麻戴孝”是從烏鴉和貓頭鷹身上學的?卻是孔子!

孔子講禮儀

結語:不論是烏鴉和貓頭鷹的故事,還是孔子的禮儀,都是在告訴我們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披麻戴孝”是至親去世後的禮儀,也是在警醒我們在父母生前孝順父母,不要在父母去世後才知道後悔。不論故事的真假,披麻戴孝作為農村傳統的喪葬禮儀,也是表示對逝者的尊重。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你還知道關於“披髮戴孝”的故事嗎?趕快留言來讓更多人知道吧!

【我是農村土生土長的伊人間,喜歡的話就關注一下吧!本文為作者原創,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