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披麻戴孝”是从乌鸦和猫头鹰身上学的?却是孔子!

导读:【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小伊】“披麻戴孝”是农村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在葬礼上的穿着。虽然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是农村在葬礼上“披麻戴孝”却是农村常用的纪念祖先的方式。小时候经常看的习惯了也就没有想过为什么,民间风俗一般也讲究个出处。那你知道“披麻戴孝”的故事吗?快来跟小伊一起看一下吧!

关于“披麻戴孝”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历史书籍上关于披麻戴孝的相关记载很少,在元朝无名氏的《冤家债主》中提到“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这是相对较早的关于“披麻戴孝”的记载,在众多故事传说中,有两个版本常被人所传颂:

农村“披麻戴孝”是从乌鸦和猫头鹰身上学的?却是孔子!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

一、乌鸦和老鹰的故事。

  •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住在太行山下的老婆婆,有两个儿子,老伴儿去世的早,老婆婆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拉扯大。俗话说:“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老婆婆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是两个人互相推诿,谁都不想照顾年迈的婆婆。老婆婆很是心寒,有一天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道:我知道自己活不长时间了,我死后你们不用给我买棺材,就用我身下的这张草席把我包裹起来,扔到黄河里喂鱼就行了。
  • 两个儿子自然很开心,觉得自己又可以省很多钱,但是表面上还是装出很伤心的样子。大儿子哭着说道:“母亲,您不要这样说,您去世后我一定用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棺材,来埋葬您!”老婆婆自知儿子生前都不孝顺,死后更是指望不上,说道:“我只有一个要求,咱们堂屋外面的树上有乌鸦和老鹰,你们从今天开始天天观察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直到我死去。”
农村“披麻戴孝”是从乌鸦和猫头鹰身上学的?却是孔子!

躺在床上的农村老人

  • 老婆婆的两个儿子就屁颠屁颠的去了,从此以后每天都去看。刚开始的时候,老乌鸦和老鹰都给他们的孩子喂食,直到他们的孩子长大。乌鸦宝宝长大后,老乌鸦飞不动了,乌鸦就每天带来食物喂养老乌鸦。老鹰有一天也飞不动了,小老鹰竟然把母亲吃掉了,两个儿子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 但是命运往往无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风不待”。在婆婆的儿子醒悟之际,老婆婆去世了,两个儿子自然是肠子都悔青了,在葬礼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们模仿乌鸦和老鹰的羽毛的颜色,用黑色的素服表示乌鸦的反哺,用麻衣来表示猫头鹰的无情。两个儿子没日没夜的哭,在葬礼上没有力气行走,就拄着拐杖为母亲送葬,也就是后来的“哭丧棍”。内心悲痛不已,连鞋子的鞋跟掉了都没有察觉,后来人们也就仿照他们的样子,形成了丧葬习俗。以此来警醒后代孝顺父母,后来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下来。
农村“披麻戴孝”是从乌鸦和猫头鹰身上学的?却是孔子!

农村葬礼

二、孔子奔丧的故事。

  • 孔子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圣人,自古以来儒家讲究“礼”。相传有一天,孔子正在河南淮阳(当时的陈国)讲课,忽然有快马加鞭的家书送到,写着“母亲病逝”。孔子看到后悲痛不已,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拿了一块白布顶在头上,穿了件白袍,拿起一条捆书的麻绳系在腰间。就快马加鞭赶回家中,跪在母亲的面前恸哭难止,在葬礼上更是哭的腰疼腿软,家人就给他找了一根木棍当拐杖。
  • 人们看见孔子的穿着,都觉得奇怪。问老者为什么?老者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孔子披麻戴孝表示的是对母亲的至真至纯的孝心,他拄的木棍叫做哭丧棍,寓意着失去至亲,失去依靠,走路都不方便了,只能够拄拐杖。孔子的鞋后跟也没有提上,主要是孔子匆忙赶来,毕竟至亲的丧事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在回家过程中连鞋跟也没有时间提。”人们都觉得老人说的非常有道理,自此以后也就仿照孔子“披麻戴孝、提拉鞋跟、拄柳木棍”,慢慢的也就发展成了丧葬的基本礼仪。
农村“披麻戴孝”是从乌鸦和猫头鹰身上学的?却是孔子!

孔子讲礼仪

结语:不论是乌鸦和猫头鹰的故事,还是孔子的礼仪,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披麻戴孝”是至亲去世后的礼仪,也是在警醒我们在父母生前孝顺父母,不要在父母去世后才知道后悔。不论故事的真假,披麻戴孝作为农村传统的丧葬礼仪,也是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你还知道关于“披发戴孝”的故事吗?赶快留言来让更多人知道吧!

【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伊人间,喜欢的话就关注一下吧!本文为作者原创,在今日头条首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