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人類簡史》主要介紹了人類從古到今的演化過程。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一位優秀的歷史學家,但由於其涉獵甚廣,所以作品經常遊走於各學科之間。本書也不例外,作者透過不同學科的角度奉獻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詳盡地為我們分析了各大歷史變革以及歷史事件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屬實是一部難得的經典之作。


從採集到農業

認知革命發生後,人類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採集狩獵階段,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無論遷移到哪塊大陸上生活,人類還是該抓羊抓羊,該摘果摘果,這樣的生活大約維持了250萬年之久。

直到大約1萬多年前的今天,世界才發生了一場改變。

人類不再終日奔跑在森林裡追趕動物,甚至連樹林都很少進入。因為他們已經馴服了幾種植物,他們只需要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裡勞作。每天重複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的動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稱為農業革命。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人類好端端的活著為什麼會忽然出來一個農業革命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

首先,農業革命絕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從採集狩獵生活轉換成農業生活其實經歷了數千數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的生活一點點被改變,最終量變導致質變。

大約在18000年前,冰河期結束,全球的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氣候變得非常利於小麥以及其他穀物的生長。同時人類用火燒燬森林的時候,燒掉了許多小麥的競爭對手,使得小麥和其他穀物可以獨佔更多的養分。

隨著小麥的蓬勃生長,人類增大了穀物的食用量。因為小麥需要經過篩磨再煮,又因為小麥種子很容易掉,所以人類收割完小麥,會在搬運途中把一部分小麥掉落在路上,慢慢地,人類搬運小麥時走過的路也長出了茂盛的小麥。

小麥生長茂盛的地方一般其他食物也相對豐富,所以人類放棄了到處流浪的習慣,開始定居在某地,直接採集當地的食物。一開始人類只是短暫定居以便採集小麥,但隨著小麥的數量和麵積增多,人類不得不定居更長的時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的部落。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小麥

在農業革命之前,人類也會食用穀物,但並非以它為主食。隨著人類在穀物上面耗費的時間越來越多,採集與狩獵的時間相應被壓縮,人類也越來越懂得穀物種植的技術。於是,採集者慢慢轉變成了農民。

這種農業革命的演化過程,看上去是人類為了過上更輕鬆的生活,才選擇定居和變成農民。但還有一種說法是,人類是為了達成其他目標,才做出的改變。

哥貝力石陣是由狩獵採集者建造的一個巨大的石柱結構,這種結構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才能夠建造起來,在採集社會要完成這種結構必須集合數千位採集者並耗費極長時間才有可能做到。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石陣

所以要形成如此龐大的凝聚力,背後絕對有著宗教信仰的支撐。而且最近的考古發現顯示,至少有一種被馴化的小麥是在哥貝力石陣附近起源的,所以兩者很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繫。

建造這種龐大的信仰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而養活大量的人力需要食物,所以也有可能最初種植小麥的動機是為了建築和運作類似的信仰中心,最後才圍繞它們形成村子。

文字與帝國的出現

農業革命讓人類離開了採集,拿起了鋤頭,從此過上定居的生活。那麼除此之外,農業革命對人類還有哪些影響呢?

在農業革命後的幾千年裡,人類社會形成了龐大的帝國,同時文字也跟著誕生了。

在農業革命之前,人類也存在集體,但只是小型的集體,有幾百人的規模已經非常大了。但在農業革命以後,人類生產的資源越來越多,運輸技術越來越先進,於是更多的人選擇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先形成村落,再形成都市,最後形成帝國。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古羅馬

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得如此大規模的人類願意一起生活並形成帝國呢?

答案是,因為人類都相信虛擬的故事。

我們看回認知革命,人類之所以能戰勝其他人種,就是因為語言的誕生,人類擁有了想象能力,擁有了共同的神話故事與信仰,所以幾百個陌生人願意一起合作。

反觀帝國的誕生,也是因為出現了“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所有人都相信著這套共同的故事,才能夠形成社會共同的網絡,有了共同的社會規範,帝國才得以出現。

正如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出世的《漢謨拉比法典》,它就是當時數十萬古巴比倫人共同相信著的“虛擬故事”,也是他們所有人的合作手冊。

帝國要運轉下去,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信息,當時記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人腦記憶。但是人腦記憶存在三個問題,讓它無法勝任這項繁瑣的任務。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古巴比倫

第一,人腦容量有限,即使記憶力再強的人也無法記清所有信息。第二,人總有一死,雖然可以口述傳遞信息,但必然會造成信息不完整或遺忘。第三,人類的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記憶特定的信息,比如動植物,地形和社會信息,所以有明顯的短板。

由於人類大規模生活在一起,社會結構變得非常複雜,所以數字信息變得非常重要。就在這個時候,文字順應社會的需求出現了。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文字

最早期的文字,只用來記錄事實和數字。第一套文字系統由蘇美爾人發明,隨後各地文化也陸續出現當地的文字,但記錄速度都非常慢,直到後來阿拉伯數字的出現,才解決了記錄效率差的問題。

人類社會中的合作網絡之所以能夠維繫,主要是因為“想象建構的秩序”和文字的存在,兩者彌補了人類無法依靠基因而進行大規模合作的缺陷。

人類史上最大騙局

也許你會覺得,農業革命讓人類社會各方面得到進步,人類的生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

站在現在的角度去看歷史,也許會覺得是農業革命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如今的世界繁榮富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當初農業革命的基礎之上。但是從當年農民與採集者的角度來看,農業革命未必就給人類帶來了確切的幸福感。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種植穀物雖然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也導致了全球人口增多,從而滋生出一大堆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

小麥的種植相比採集狩獵食物要複雜很多,難度主要體現在小麥的“嬌貴”上。

農民需要時刻關注小麥的生長情況以及所處環境,該除草除草,該施肥施肥,該驅蟲驅蟲。這種細緻的農活其實並不適合智人,因為智人的身體演化是為了更加便於採集與狩獵食物,所以一旦困在一畝三分田裡,就得付出代價,腰椎關節等身體疾病會接踵而來。

採集者由於依靠多種食物為生,所以並不擔心單一食物短缺的問題,同時也不擔心人體營養不足的問題。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採集者

反觀農民,由於只食用單一類食物,長期會造成身體的營養缺失,而且由於食物來源單一,一旦食物出現問題,容易爆發饑荒等各種致命問題。

而且由於農業讓人類開始擁有自己的財富,人類之間互相搶奪的暴力行為激增,導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幸福感非但沒有增加,對同類的恐懼感反而加倍。

種植小麥看上去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其實是一個陷阱,它讓人類生活的步伐變得越來越沉重,離當初設想的輕鬆生活越來越遠。

那麼肯定會有人這麼想,既然當時的人類這麼痛苦,為什麼不乾脆回到採集社會呢?

事情並非這麼簡單。

我們不能回到採集社會,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每一次社會上的變革,都經過了點點滴滴的積累、每一代人的傳承以及漫長的歲月,經由量變才導致的質變。到了這時,已經沒人記得,當初人類是怎麼生活的了,忘記了他們曾經也有過選擇。

另一個原因是,農業相比採集養活的人更多,所以一旦選擇回到採集,就意味著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捱餓,但是人口已經增長,所以已經很難再回去了,頗有點破釜沉舟的感覺。

《人類簡史》:人類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其實並不“幸福”

如果從物種演化成功與否的角度去看農業革命,那麼人類無疑是很成功的,因為它的檢驗標準看的是物種DNA螺旋拷貝數的多寡,人類的人口數量的確發生了爆發式增長,所以在世界上留存的DNA數也是極其多的。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意的只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並不會在意整個物種的演化到底如何。相信也不會有人為了“增加智人在世界上的DNA拷貝數”而放棄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農業革命從幸福感的角度來說,其實是一場妥妥的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