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獨自,亦是自由和愛

美可獨自,亦是自由和愛

有一種美,妙在情趣。一個並不絕色的女子,假若沾染了詩書筆墨,即便素面素衣,也周身散發著一種脫俗之氣,語一出,如吐納珠玉,有趣味,有光芒,讓人舒暢怡情。

有一種美,貴在意境。院子、古畫、舊瓷、老傢俱和花花草草相陪,在一壺老白茶的沁人心脾中,喜讀著一本雜書,將光陰一寸寸植入那古老的瓦罐中,內心的寡淡與舊時光恰如其分的好。

更多的美,是日常中的三餐四季,是良人良友對久別重逢的期待;一個溫暖的午後,三兩知己,一盤親手包的餃子,一壺溫熱的酒,一段美好的音律,一張手寫的書法貼,一首抒情的小詩,這些文藝而又簡單的快樂,已足夠熱絡和歡喜。

朱光潛在《談美》中曾提到:社會的糟糕,不完全是制度問題,更多是人心的壞。而要洗刷人心,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要在滿足物質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和純潔的期待,人心淨化,先要人生美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美學體系,自古以來美學就是一門廣闊而博深的學問,但我從不認為美學是陽春白雪,隔著雲端的高不可攀,美一定是接地氣的,是伸手可及的,美學的終極意義應該是愛與自由。

時至今日,每看到那些極度娛樂化的節目,被毀壞的古蹟,隨大流的輿論,行人眼中的空洞無物,內心便會隱隱作痛。

一個社會沒有了美感,自然不會孕育出吸引人的文化果實,一個人失去了審美,也就不可能優雅有韻味,而生活中沒有了美的修養,柴米油鹽就只是油膩膩的汙漬而已。

因此,我喜歡那些平凡而又有趣的靈魂,在微小處體悟著生活的真諦。美是生活的養料,唯有美可治癒庸俗和醜陋,所以欣賞美,懂得美的人,必定溫暖而純良。

美,離不開細節和溫度。我們與自己相處時的放鬆和體諒,我們對待自然的傾聽和熱愛,我們將瑣碎生活揉進的閒情和雅趣,都一點點的變成了生活的藝術。

多年來一直有個習慣,家裡不能缺少了植物或鮮花,也會將花草葉片上的灰塵輕輕的拭去,讓它們一直保持乾淨的本色,很多人認為,我總是在做一些無用的事上很上心,但我覺得這種堅持是很美好的,這讓我保持了與庸俗生活的距離。

我重視一個手工編制的竹籃子,是從地攤的老爺爺那裡淘來的,散發著竹子的清香,擦的亮亮的,放在廚房裡盛放新鮮的蔬菜水果。

我重視一個花器,很素淨,器形獨特而唯一,來自於景德鎮朋友的作坊;還有碗碟,盤子,茶器,它們不只是有我喜歡的青花,還有各自背後的故事。

我重視家的整潔和乾淨,每日在固定時間做清理。我始終相信,外在環境潔淨了,內我精神才能清白無塵。

我更重視在一本好書中與一個有趣的靈魂相遇,在旅途中經歷人情與風物,在寫字畫畫中走向內心的那束微光,那是一種有態度的人生。

生活的美與品位,從來不在於你付出了多少金錢,而是你投入了多少深情!就如《閒情偶寄》,就如《長物志》,即便人世蒼涼,起起伏伏,而那些詩酒、器物、一茶一飯、人心的有趣,在千年後依舊意味悠長,美的溫暖而美好。

與美妙的人相逢更是珍貴,那個我認識的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每次遇見她都能讓我內心歡喜。她一生喜歡畫畫,出門雖然只穿藏青色的布衣布褲,卻不忘將滿頭銀髮梳理的整整齊齊,老人眼神不好,對經過的每個人都微笑著打招呼,她說最怕麻煩別人,所以雖然年齡大了,也要儘量照顧好自己。

我愛她的優雅從容,也深深敬重她眼神氣質中乾淨的書卷氣,那種婉約的美讓我動容。我願老時活成她的樣子。

我深信,時光會賦予我們靈性,而生活才是最高的藝術,只要將每一個日子過的有質地,自我的精神世界就會足夠溫暖而有力。

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生活的美如一束光,在每一個漆黑的分岔路口,在波濤洶湧的邪惡面前,只有它會深深的融在骨子裡,用它的浩瀚,它的驕傲,讓我們在混沌中自由和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