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錢並非是秦始皇的首創,圓形方孔竟有如此淵源!

半兩錢並非是秦始皇的首創,圓形方孔竟有如此淵源!

統一天下後,成了全國的法定貨幣,刀幣、等貨幣漸漸消散蹤影,圓形方孔錢成為後世數千年的標配。

這種貨幣制度,許多人認為自始,事實卻非如此,圓形方孔錢,紛亂的戰國時代,圓形方孔錢的雛形其實已經出現。

《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戰國末年的統治者們,多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則代表皇權,那麼把錢幣做成圓形方孔,則能象徵“”,也是最好的洗腦方法。

當然,最早的圜形錢幣,其實在戰國的諸國中也有存在,初期的圜錢穿孔比較狹小,後來逐漸變大,錢幣正面鑄有銘文,其背面則模擬了玉璧或紡輪的形狀,體現的是古代人們對財富的嚮往。、、齊燕等國,均有運用圜錢。

這種形式的錢幣,跟、刀幣比較起來,更便於攜帶,更容易互相接受,對的發展是有推進作用的,因此在戰國末年就成為更為流行的鑄幣體系。齊國鑄“益化”、燕國鑄“一化”、秦國鑄“文信”和“長安”等,則已經成為方孔圓錢的最早起源,其中“文信”則是大名鼎鼎的所鑄造的。

圓形方孔錢的本質,源自的“”,其構圖就借鑑了的宇宙圖式,戰國雖有,有趣的是都對這個觀點未有異疑,後世的學者們,都以此為範本。《淮南子》有言:“、道在中央“,《錢神論》中有“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圓形方孔錢正是古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宇宙次序的精華濃縮。

在道家觀點中,以有形的圓,彌補無形的天,以無內容的“虛方”,對有形的“實地”,虛實有無相對的理論,也在圓形方孔錢中得以體現,在天地之間篆刻銘文,這又是天地人思想的辯證統一,又可能跟的“人定勝天”有關,也就是說圓形方孔跟儒家也有關係。

儒家倡導“溫、良、恭、儉、讓”,就是為人處世要中庸、圓滑,但又不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堅持原則和獨立的個性,用古語說就是“外圓內方”,這種剛柔並濟的巧妙結合,在錢幣中得到體現,也成為做人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