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出資從中國遷回各自企業,眾多企業真的願意走嗎?

中國的發展是逐漸朝著多元化,全產業型的發展。簡單來說,中國目前幾乎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不論是什麼領域都可以完全由中國自己掌控生產自足。這一次新冠疫情的發生恰好就是印證了這一點,中國以超強的生產力在短短几周內就將緊缺的醫療物資供應充足,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保證了全國居民的生活所需。這都是中國這次可以很好抗擊疫情的重要因素。

美國和日本出資從中國遷回各自企業,眾多企業真的願意走嗎?

目前中國更像是個世界工廠,幾乎有全世界需要的所有東西。並且中國以低廉的勞動力也換來了全世界的眾多產業基地,同時中國的交通運輸能力極其發達,也能夠及時將生產的東西按時送往國外。但是在眾多發達國家當中,他們留給自己的都是一些尖端的產業,或者是一些金融產業。基礎在製造業大多都在中國生產。由此,這些國家在此次疫情當中都吃了不小的虧。

前幾日,美國宣佈將遷回在中國的企業,並且遷回的費用由美國全部承擔。日本隨後也宣佈要遷回在中國的眾多日本企業,並提供充足的遷回資金保證。

看著日本和美國的做法明顯就能感覺到他們在疫情當中吃虧了。並且他們也長遠地看到,自己的產業留在海外最終還是不能很好地為本國服務。一旦今後發生戰爭,那麼這些企業也將都與自己脫離關係。所以“是肉就得爛在鍋裡”。

但是美國和日本並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些企業願意回去嗎?正如福耀玻璃紀錄片中展現的一般,中國的工廠工人報酬更低,相關的工會福利更少。綜合成本就會低很多,就算生產的產品需要運輸也遠比在他們國內建廠划算。並且中國的工人更加吃苦耐勞,如果企業真的搬回美國,相信眾多企業的產量也都會銳減。

最終美國和日本遷出的企業就不得不上調產品價格,同時企業遷出後也會對他們自己的國家產生汙染等影響。總之遷回雖然看著很明智,但是最終實現的效益可能都會大打折扣。

而對於中國來說遷出一些企業雖然有損失,但是基礎產業的供給還是要從中國採買,加工業還是要在中國做。因此眾多國外企業在核算了成本之後應該也不會願意遷回自己的國家,畢竟企業要的是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