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及老齡化視角下的各國抗疫


人口及老齡化視角下的各國抗疫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學界和輿論也從不同角度不斷更新著對疫情的審視和反思。這其中,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規模、年齡結構及老齡化等,也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方面。從當前情況看,有幾點可資參考:

其一,人口規模優勢及如何利用優勢。南宋思想家葉適曾言:“為國之要,在於得民,民多則田墾而稅增,役眾而兵強。田墾、稅增、役眾、兵強,則所為而必眾,所欲而必遂”。意大利總人口與中國湖北省大致相當,疫前統計國內擁有醫生25萬、護士36萬,醫療資源豐富,在“2019彭博健康國家指數”中排名第二,但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醫療體系“閃崩”,病死率達13%。而湖北省此前擁有12.7萬醫生、19.1萬護士,也曾一度出現了醫療擠兌情況,但由於整個國家所擁有的人口規模優勢,4.3萬醫護人員馳援湖北,醫療擠兌現象很快得到緩解。在接受來自全國的增援後,也沒有再出現物資嚴重短缺的情況。

“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者同”。具備人口優勢同時,還需要通過有效的組織動員來最大化優勢。面對疫情,中國各地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大量幹部下沉到基層,充分發揮社區動員能力,群防群控、穩防穩控;而歐美國家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組織,比如英國有50萬多人報名當抗疫志願者,美國有5萬多醫護人員志願增援紐約,其效果還有待觀察。

其二,年齡結構。中國、美國與意大利三國45歲以下醫生佔比分別為54%、48%、26%,54歲以上佔比分別為19%、29%、55%。此次新冠疫情對於醫護人員的體力是極大考驗。中國各省援鄂醫療隊總共4.3萬隊員無一感染,除了國家衛健委派出的高水平感染控制專家團隊提出的防控方案及為醫療隊所做的防護培訓之外,醫護隊伍相對更年輕,工作效率更高,抵抗力更強也是一大因素。

中國經濟能夠挺過長時間的限制隔離期,除了整體韌性之外,居民儲蓄率高也是重要原因,而高儲蓄率又有賴於相對年輕的年齡結構及相對低的總撫養比。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佔比為13.7%,而美國和意大利分別為16.6%及23.3%,這也是導致意大利在疫情中病死率相對更高的原因之一;而1個老人所對應的20歲至64歲勞動力數,中國為5.0個,美國和意大利為3.5個及2.5個;中國的總撫養比只有47%,而美國和意大利分別為71%及70%。

其三,人口與病床數比例。中國的醫療發展超前於經濟發展,千人病床數從1980年的1.2張增加到現在的5張。而由於日間手術和居家治療比例提高、住院時間縮短,美國、意大利的千人病床數則從1980年的6張及9.6張減少到現在的2.8張及3.2張,這種情況能滿足日常醫療需求,但是面臨突發性疫情,美國紐約及意大利都出現了醫療擠兌的情況。

美國的醫療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醫療模式並不合理,人口預期壽命短,醫療成本高。2016年美國的醫療開支佔GDP的17.1%,而歐盟、日本、中國、印度分別只佔9.9%、10.9%、5.0%、3.7%。

其四,文化及人生觀念。西方社會大多認為人死後會進天堂,生命從“此岸”到“彼岸”,因此對生死看得相對較開。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更加註重“此岸”,因此更加珍惜生命、預期壽命更長,比如2017年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的預期壽命分別為84.1歲、82.6歲、84.8歲、84.7歲,而美國和歐盟只有78.5歲及81.0歲。

疫情正衝擊著那些越來越“老”的國家,而老齡化又加劇了疫情。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到2035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佔比將達25%,而美國那時只有22%;1個老人所對應的勞動力數,中國將只有2.4個,而美國還有2.6個。勞動力減少將影響經濟增長,老年人比例增加則將導致儲蓄率下降及醫療開支的增加。中國2020年與2040年的勞動力/老人比例大致相當於日本1990年和2019年的情況。199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4.9%,而2015年至2019年年均只增長1.0%。同時淨儲蓄率從1990年的16.1%下降到2017年的4.7%,同期醫療開支佔GDP的比例則從5.8%增加到10.9%。

人口與醫療的關係非常複雜,但通過有效模式得到充分的人口規模優勢及年齡結構優勢,將是中國保持經濟活力和應對危機能力的基礎之一,密切關注形勢、及時調整政策遏制出生人口數大幅下滑,平緩人口結構的過度波動,是當下和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作者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大國空巢》一書作者

編排:安妮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4.20世界痛風日

太極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