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歌手頻繁參加各種音樂節對其本身是好事還是壞事?

餘庭洋


你好,關於你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件好事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這個時代是粉絲和流量的時代,那麼怎麼才能夠迅速的累積粉絲獲得流量呢,參加各種音樂節和各種綜藝節目肯定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了。一線歌手也是歌手,他們也是需要大量粉絲來維持的,如果長期沒有動態那麼就很容易被人遺忘,而被遺忘的歌手還算是一線歌手嗎?並不是所有的歌手都可以成為像黃家駒,劉德華,張學友,周杰倫等能影響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傳奇。所以頻繁參加各種節目對於歌手本身提高知名度,增加粉絲數量是有好處的。

其次,所謂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就是,作為公眾人物參加各種活動,他們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很多人,一個小小的舉動真的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社會也需要這種正能量的傳播。

最後,希望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能夠分辨出哪些是能夠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的歌手和媒體藝人,不亂追星。

評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希望我的解答能夠讓你滿意。


享受音樂吧


你好,很高興回到你這個問題,一線歌手頻繁參加各種音樂節對其本身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覺得一線歌手頻繁參加音樂節是壞事。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c3bb32526914c81b5b6dd0a84703f9b

公務員隔壁老汪


大家好,我是鍵盤蟲子。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各一線歌手頻繁參加各音樂節的結果好壞。

首先,身價漲代言多 全面吸金。

小編注意在前幾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歌手們的態度發生瞭如此大的轉變看自《我是歌手》第一季開播以後,這個從韓國進口的綜藝節目在內地火速升溫,參與節目的歌手也在逗水漲船高地的效應下獲取了關注度,他們有的實現了一夜暴富,有的沉寂多年後枯木逢春,還有的成功洗白過去。一時間,被邀請上《我是歌手》,成了很多歌手躋身樂壇一線的入場券。

參加《我是歌手》的錄製,對於歌手而言,絕對不是簡單地走一個通告這麼簡單,從選歌、編曲、進錄音棚試音,再到彩排和最後的競演,每週一期的錄製節奏幾乎佔據了歌手的所有時間。孫楠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採訪的時候就曾經透露,參與《我是歌手》的錄製非常累,還開玩笑地建議其他歌手逗沒什麼事還是不要來參加比較好。地此外,歌手們還要面臨排名和被淘汰的壓力。如此艱辛的征戰之路,為什麼還有歌手前仆後繼呢看原來,這是一條踏上逗錢途地的道路。

其次,增加曝光率和號召力。

娛樂圈是一個喜新厭舊的圈子,就算有過再輝煌的歷史如果沒有新話題刺激,很容易就被遺忘,而《我是歌手》這個話題綜藝節目就提供給歌手們一個重新回到觀眾視野的好機會。不僅在三個月的比賽過程中頻繁亮相熒屏,在競演結束以後,歌手們也大多都進入工作的密集期,開巡演,出專輯,亮相綜藝,這種現象已成為常態。

成功案例

逗歌手地之後再攀高峰,羽泉成綜藝咖

回顧《我是歌手》前兩季的參賽歌手,鄧紫棋去年舉行了約50場巡迴演唱會,林志炫也有8場,黃綺珊則將孕育了27年的逗個唱夢地付諸現實。

再一個,找準未來發展道路

根據CMS48城的收視數據,從《我是歌手》第一季開始,該節目的收視率幾乎都維持在2%左右,是同時段節目的收視冠軍。站得高不僅能看得遠,同時也能被更多人看見。而且,該節目的500位現場評審按年齡平均分配,從投票結果中也可以得知歌手在哪個年齡段的歌迷中最具吸引力。

這個節目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歌手們找準未來發展道路的好場所。

成功案例

逗超女快男地用百變曲風來探索市場

也許是秉著逗肥水不流外人田地的理念,每一季《我是歌手》都有芒果臺自家出產的藝人,比如,第一季的尚雯婕,第二季的周筆暢、張傑,第三季的張靚穎和譚維維。

出身於歌唱選秀節目,他們本身就有一定數量的忠實粉絲,周筆暢、張傑、張靚穎等人不愁名氣、不愁商演,大家都知道他們的風格和實力,到《我是歌手》逗吸粉地或增值的可能性不大,但每週花費心思的突破性演出既能夠慰藉粉絲,也可以試探市場的需求,從而找準未來發展的道路。

最後,縱觀《我是歌手》三季的節目,能被拎出來成為談資的人不過以上數人,參加了競演之後又被遺忘的逗歌手地大有人在。彭佳慧、辛曉琪、動力火車、品冠、沙寶亮等人也有參加《我是歌手》的經歷,但很快就被遺忘,白折騰一趟。對於歌手們而言,好不容易擠上這個舞臺,費心費神地籌備競演,當然要逗物盡其用地。

綜合以上幾點,小編一線歌手參加各音樂節目對其本身有好有壞。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