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內憂外患 中小券商如何不焦慮?

導 讀

瑞幸咖啡爆雷,站臺券商們淪為最尬“打臉”者。

一地雞毛,拷問著行業的專業性、嚴謹度、風控力。

尤其是身兼資本市場看門人、IPO衝擊者雙重角色的券商,又如何守住價值底線?不重蹈亂象覆轍呢?

再融資新規、新證券法相繼出臺,釋放出濃郁的“牛市”信號。

作為與股市行情密切掛鉤的券商股,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正處上市“排隊”期的中小券商,自然也迎來改變命運的春天。

據證監會披露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截至3月19日,5家券商處於IPO。

其中,中泰證券已通過發審會;國聯證券狀態為預先披露更新;東莞證券是“中止審查”;財達證券和萬聯證券兩家則為“已反饋”。

顯然,身處中間段位的財達證券、萬聯證券,更有看點。

罰單拷問

近期,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監局發佈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財達證券深圳濱河路證券營業部存在合規管理人員、信息技術人員名下掛有客戶並開展客戶維護工作,信息技術人員開發客戶並領取相應獎金等情況,反映出該營業部合規管理不到位,做出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內憂外患 中小券商如何不焦慮?

表面看,員工“不務正業”,看似小事,卻折射出財達證券在內控方面存在著嚴重疏漏。

所謂合規管理人員,在券商的業務體系中是一種特殊存在,負有履行企業合規審查、合規監測、合規檢查、合規報告、反洗錢等重任。同時,也對企業業務經營、內部管理、員工執業行為等進行監督、檢查、監測。

一句話,如果券商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那麼合規管理人員就是看門人的護院刀,內控管理的主力軍。如其自身都“監守自盜”,其整體內控水平可想而知。

再看信息技術人員,在金融科技加速發展的當下,則是券商行業的稀缺人才。

專家表示,信息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券商金融科技轉型力度、潛力的上限。換言之,財達證券信息技術人員的粗放行為,不僅違反了法律法規,更意味著財達證券的金融科技業務存在經管短板、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這不是財達證券開年收到的首張罰單。

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內憂外患 中小券商如何不焦慮?

1月2日,江蘇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2019〕110號)顯示,財達證券宿遷沭陽深圳東路證券營業部存在以下問題:

一、未對重要合同進行連號控制、作廢控制、空白憑證控制及領用登記控制,違反了《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證監機構字〔2003〕260號)第二十三條規定。

二、未依據客戶申請日前一交易日日終名下證券類市值判斷適當性,未能嚴格執行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各項要求,違反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試行)》(股轉系統公告〔2013〕41號)第五條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股轉系統公告〔2013〕40號)第七十八條規定。

上述問題,反映出財達證券宿遷沭陽深圳東路證券營業部內控不完善。責令其改正,30日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

業內人士指出,新《證券法》落地以來,對於券商內控問題可謂“零容忍”。

新《證券法》規定,證券公司的治理結構、合規管理、風險控制指標不符合規定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證券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能勤勉盡責,致使證券公司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者重大風險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可以責令證券公司予以更換;證券公司違法經營或出現重大風險,嚴重危害證券市場秩序、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可對該證券公司採取責令停業整頓、指定其他機構託管、接管或者撤銷等監管措施。 

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內憂外患 中小券商如何不焦慮?

據統計,目前收到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開出罰單的券商及相關負責人,已達十餘起,罰單量接近20張。具體事項看,內部合規管理不到位是違規焦點。

結合中國證券業協會剛剛發佈《證券經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業實施細則》,進一步夯實了證券業合規經營的制度基礎。

在此背景下,部分基本功不紮實的券商,頻現逆行身影。而券商+準上市公司的雙重角色,更讓財達證券佔上風口,

踩雷背後

專家表示,對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券商類上市公司來說,保護投資利益是其生存發展的根基。風控體系是維繫業績端、資本端價值穩定的核心所在。若無視關鍵漏洞,即便成功上市,資本之路也充滿不確定性。

聚焦財達證券,在2019年券商“踩雷”潮中,也未能獨善其身。

據統計,財達證券2019年因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踩雷”涉及四大訴訟,均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涉及金額達7.43億元,涉及標的包括斯太爾、巴士在線、利歐股份、科迪乳業。

其中,“踩雷”斯太爾一事最為蹊蹺。

2017年3月29日,英達鋼構(斯太爾控股股東)與財達證券簽訂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協議,約定每季度最後一個月的20日收取季度利息,最後一期利息在購回交易日收取。

待購回期間,英達鋼構為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提供保證金,履約保障比例不低於預警線,其中履約保障比例預警線是160%,處置線為140%。低於預警線時,財達證券將對英達鋼構進行預警,提示其補充質押或提前購回。等於或低於處置線時,財達證券將要求英達鋼構於指定日期前完成補充質押或提前購回。

2017年4月7日,雙方簽訂了股票質押回購交易協議書,初始交易日:2017年4月7日,購回交易日:2018年4月2日,交易期限360天。標的證券為2780萬股的斯太爾,載明用途:補充流動資金。申請的初始交易成交金額為1.63億元,購回金額1.73億元,購回利率6%,質押率60%。

6月20日,英達鋼構支付2017年4月7日至6月21日的利息204.11萬。9月20日,支付2017年6月21日至2017年9月20日的利息250.38萬,共計還息454.50萬元。

然2017年5月17日,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將英達鋼構持有的案涉股票全部凍結。

5月24日,英達鋼構質押的斯太爾跌破處置線。5月23日、5月25日、6月1日、11月1日、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30日財達證券七次向英達鋼構指定郵箱發出電子郵件,要求補充質押或提前購回。

隨後,財達證券向法院提起訴訟。

2019年9月12日,判決書顯示:財達證券對英達鋼構質押的斯太爾股票享有優先受償權。

但上述股份早已被全部凍結,財達證券“追債”難度聚升。

教訓可謂慘痛,質疑在於,財達證券為何會接下這個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

要知道,彼時,無論是英達鋼構還是斯太爾,償債能力都難言樂觀。

據悉,2017年一季度末,英達鋼構急需大量資金週轉,被逼無奈下通過P2P平臺高利借款。

具體來看,便是向合眾金服平臺通過22期投資項目借款1億元。

2016年,作為子公司的斯太爾財報也顯示,自身當時利潤僅1.23億元。

這拷問財達證券的審核標準、風控體系。

除斯太爾外,其餘三起案件均在審理中,最終結果如何,有待時間做答。

不過,可確定的是,股票質押一直是券商亂象的“高發區”。

2019年8月,證監會機構部通報稱,按照問題與風向導向原則,對9家證券公司現場核查,個別公司存在業務定位不清、制度與機制的有效性不足等問題,隱含潛在風險。

例如風險意識不強,風控措施不足。股票質押的第一還款來源應當為融入方的生產經營現金流入,處置擔保物一般是經協商無果後採取的最終手段,且由於相當部分擔保物為限售股或減持受限股票,處置難度更大、週期更長,但個別證券公司仍簡單按照一定質押率確定融資金額,對融入方信用評估、還款來源、資金流向等把關不嚴。

同時,盡職調查不完備、甚至缺乏盡職調查等亂象也有發生。個別公司對展期項目沒有形成盡職調查報告,有的項目盡職調查缺少拍照、訪談記錄等必要留痕,有的訪談筆錄缺少訪談對象簽字,盡職調查的有效性、真實性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時任財達證券總經理,現任董事長的翟建強曾表示,證券公司發展要把規範放在首位。

從種種問題看,首位論的執行情況仍需精進。

頹勢之思

罰單、踩雷不斷,內憂外患下,業績自然也不樂觀。

wind顯示,近年來,財達證券的業績走勢起伏較大。

營收方面,2013-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10.61億、19.66億、39億、18.27億、14.69億和14.61億元,同比分別增23.54%、85.2%、93.15%、-53.18%、-19.93%和-1.43%。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82億元。

淨利方面。2.32億、8.04億、20.49億、6.57億、2.97億和0.74億元,同比分別增70.64%、247.05%和146.19%、-67.89%、-55.29%和-76.18%。

可見,財達證券2018年的淨利潤,已不足2015年的4%。

一系列的飄綠數據,折射出財達證券的發展頹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主營業務,2016-2018年,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分別為10.75億元、7.83億元、5.55億元,逐年下降;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8.83%、53.27%、38.02%,也呈下降趨勢。

如何提振盈利能力,是財達證券能否IPO成功的一個關鍵考題。

亦步亦趨

不知是否巧合,另一家狀態為“已反饋”的萬聯證券,情況也大地相似。

罰單方面。報告期內,萬聯證券共被處罰6次,其中2次來自於股轉系統,4次來自於各省證監局。

不乏內控方面的罰單。

例如2019年1月23日,廣東證監局下發通知,決定對萬聯證券採取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並提交合規檢查報告的措施。

其中原因,首先是2017年7月31日向股東分紅後“對單一客戶融資(含融券)業務規模與淨資本的比例”不符合規定標準5%的情形,雖於2017年8月初追回分紅款,但未按規定向廣東證監局報告、未如實報送2017年7月風險控制指標監管報表有關數據、相關賬務處理不規範;

其次,2018年11月15日萬聯證券代交易對手參與“18淮安城資MTN001”發行投標後“持有一種非權益類證券的規模與其總規模的比例”不符合規定標準20%的情形,雖予以自查自糾,但該筆交易合規風控存在漏洞、交易人員未履行審批程序直接進行投標活動及使用個人即時通訊工具開展交易詢價。

2019年4月19日,廣東證監局發佈公告稱,因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萬聯天澤在完成組織架構規範整改公示前實際開展業務,且在2017年9月證監會強調相關規範要求後仍有5只違規產品出現投資者首筆款項繳的情況,責令萬聯證券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並提交合規檢查報告。

與財達證券一樣,項目股票質押式回購問題也出現在萬聯證券身上。

2019年8月19日,廣東省證監局對萬聯證券採

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在開展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中,其對融入方盡職調查存在較大缺陷,違反了《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一項的規定:“充分了解客戶的基本信息、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風險偏好、誠信記錄等信息並及時更新。”

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內憂外患 中小券商如何不焦慮?

這並非萬聯證券首次出現類似問題。

2018年12月,因分紅和債券交易存在合規風控問題,萬聯證券被廣東證監局責令整改。

業績方面,2016年-2018年,萬聯證券營收分別為11.3億元、11.01億元和11.0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億元、3.11億元和2.54億元。盈利能力也存在一定起伏。

中小券商路在何方?

不難發現,無論財達證券,還是萬聯證券,

IPO答卷都並不光鮮。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在證券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動員大會上表示,合規經營始終是證券基金公司生存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這既是行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經驗,也是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教訓。只有依法合規經營,才能取信於客戶、取信於市場、取信於社會,從而贏得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逾越規則的制約,熱衷搞各種監管套利,打“擦邊球”,短期內帶來了超額收益,但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對個人、對公司、乃至對整個行業形象造成嚴重傷害。證券基金機構要把合規經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合規創造價值、合規人人有責,帶頭做法律規則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讓合規意識融入血液,裝入心頭,深入骨髓。

放眼券商業,早已處於充分競爭的紅海。大多數券商提供的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行業基本面和股價走勢高度趨同。這更顯示出穩定資產質量,增加風控、品控力等改變的重要性。

如結合兩者行業地位,上述改變則更為急迫。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數據顯示,財達證券 2018年總資產排名48名,淨資產排名56名,淨資本排名46名。

萬聯證券總資產、淨資產在97家券商中則排名47、43位。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證監會根據分類結果對不同類別的券商實施區別對待的監管政策,例如直接影響銀行對券商的授信,對下一年經營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

財達證券、萬聯證券排名十分接近,行業環境也頗為相似。

而二者均在自身狀況不佳時堅持上市,凸顯了中小型券商的發展困境和焦慮。

放眼行業,2020年可謂券商業改革大年。

僅從近一個月看,券業大事件不斷:首批6家券商並表監管試點正式落地;多家券商獲批基金投顧試點資格,促進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升級;摩根士丹利、高盛收到股權變更獲批批文,我國外資控股券商增至5家。4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首家100%外資控股券商呼之欲出。

專家表示,這預示著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步伐正在加速。擁有更豐富經驗、資金,更成熟管理體系、人才儲備的外資券商將發揮鯰魚效應,打破行業固有格局。集中度提升、頭部洗牌現象加劇,對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等中小券商來說壓力挑戰不斷。

紅塔證券分析師者倩指出,從2008年至2018年,我國營業收入排名前10的券商佔行業總收入的比重(CR10)由58%提升至65%,尤其是2016年以來,穩定保持在60%以上;行業淨利潤集中度程度比營收集中度更為明顯,尤其是2015年以後,排名前10 券商佔行業淨利潤比重從55%提升至76%。

在業務同質化嚴重,及“看市場臉色吃飯”等問題逐漸鮮明時,自身實力不濟、疊加外部激烈洗牌,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等中小券商的向上空間不斷壓縮,彎道超車難度越來越大。

基於此,藉助資本力量,做大做強成為核心路徑。這也是財達證券、萬聯證券執著IPO的邏輯所在。

問題在於,上市公司這碗飯,雖然光鮮,卻也並不好吃。翻雨覆雨的資本圈,是一把雙刃劍,更是一顆價值試金石。可釋放激發企業的成長性,也可放大其漏洞及衍生風險。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細觀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的表現,可謂一語中的。

升騰與下墜

那麼,該如何消逝內外焦慮、成功突圍?

2020年1月11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我們130多家券商,比不過一個美國的摩根大通。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開始朝“特色化、精品化”方向發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並發展。

可見,監管層對券商提升競爭力的殷殷期望。

對此,有輿論表示,烈火出真金,只有強力監管規範市場,讓良幣驅逐劣幣,才能真正做強證券業。

事實上,這已是一個重要監管思路。首條財經統計發現,2019年,有12家證券公司被證監會採取責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處罰措施,其中不乏A級甚至AA級的券商。由此,可以感受到一個明顯信號:往期,一味追逐短利、熱衷監管套利的粗放打法已經過時,如何找回產業初心、敬畏心、精進基本功,打磨硬實力,以此呈現真正的長期投資價值,是一個嚴肅的行業考題。也是財達證券、萬聯證券等中小券商逆襲突圍的關鍵。

簡言之,行業正在進入規範、透明、質量為先、合規為重的新價值週期。行業強監管、疊加精進效應,仍將是2020年的行業常態。

洗牌之下,升騰與下墜,相併而飛。財達證券、萬聯證券會駛向何方,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