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终秦孝公一世,虽然历经了商鞅变法,秦国实力上涨,但是他终究没有看到秦国比魏国强大的那一天,他那未完成的霸业终究需要他的儿子,也就是秦惠文来完成。

悉数秦惠文王的一生,富国强兵,和山东列国纵横捭阖,东败魏南败楚,吞并巴蜀,最终克成霸业!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同时称王也意味着霸业的开始!

那么秦惠文王到底对秦国有何功绩呢?

即位之初即展现超高政治手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一代君主总喜欢给继任者留下所谓的辅政大臣、顾命大臣,其目的是为了扶助新继任者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但是对于新即位的君主而言,辅政大臣又是新君主的绊脚石,对新君主的权威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大多数的新君主都会想办法摆脱辅政大臣的束缚。

秦孝公死后,留下商鞅作为秦惠文王的辅政大臣,希望商鞅能够帮助到秦惠文王,助他治理秦国。

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秦惠文王而言,对商鞅并不感冒,相反的,如果秦国有商鞅这座大山在,秦惠文王感觉非常不舒服,商鞅对于秦国而言权威太重,已经影响到秦惠文王的君威,如果商鞅继续居于高位,那么秦国是听秦惠文王的呢,还是听商鞅的。

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秦惠文王剧照


虽然秦惠文王很想除掉商鞅,但是他不能直接动手,否则会留下话柄,不利于接下来的统治。

秦惠文王不动手没关系,商鞅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商鞅变法触动了太多太多秦国老贵族的利益,秦孝公一死,商鞅的保护伞就没了,众多老贵族早就想报复商鞅了。

秦惠文王知道商鞅和老贵族的矛盾,他两不相帮,就眼看着商鞅和老贵族争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最终商鞅还是没有斗过老贵族,造反也失败,最终被老贵族抓住到秦惠文王面前车裂。不过,后来经查实商鞅“造反”查无实证,老贵族属于栽赃陷害,秦惠文王反手又将老贵族中威望最高的嬴虔和公孙贾等人及其党羽给收拾了。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这样,在秦惠文王面前,商鞅势力没了,老贵族大伤元气,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牵绊他,秦惠文王君权大大加强。

彻底打垮魏国,把魏国拉下霸主位置

魏国自魏文侯以来一直是中原的霸主,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单挑得过魏国,即使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也不例外!

自秦献公以后,秦国和魏国多次交手,每次乘着魏国在中原争霸之际,后方空虚之时就出兵攻打魏国,秦孝公甚至还带兵攻入魏国河东腹地,但是随着魏国中原战事结束,主力西调,秦国就不是对手了,屡次先胜而后败。

直到秦孝公后期之时,秦国历经了两次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才赢了一次。

不过这一次并不光彩,秦军并不和魏军正面交锋,秦军主帅商鞅在对阵前,对魏军主帅公子卬各种示弱,并且表示两军不会交战。最终商鞅用两者私交骗取公子卬的信任,在宴会中抓住了魏军主帅公子卬,并对魏军进行偷袭,最终打败了魏军。


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秦惠文王即位初


虽然打败了魏军,但是秦孝公并未占据河西,此时的魏国虽然霸权衰落,但是整体实力仍然不可小觑,秦国还不能和魏国彻底撕破脸。

  • 雕阴之战

秦惠文君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军于雕阴大败魏国十万大军,斩首八万,次年魏国割让河西并退出上郡,这是秦国第一次对魏国的大胜,同时也是秦国霸业的开始。

之前秦国和魏国的交战并未撼动魏国的霸业,但是此时的魏国早已日薄西山,魏国魏武卒主力已经在马陵之战中损失殆尽,雕阴之战中十万河西守军又被斩首八万,此时的魏国自保尚且困难,霸业也转头成空。

雕阴之战对于秦魏而言,影响非常大。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对秦国而言,第一次正面打败魏国,总算是吐出了一口恶气,秦国算是彻底翻身了;对于魏国而言,短时间内无法再聚集大军和秦国对抗,并且魏国西部兵力空虚,已经支撑不住庞大的魏国了。

已经空虚的魏国为了避免失去更多,不得不进行自我收缩,以期保住魏国核心地区河东郡,于是主动割让河西郡和上郡给秦国。

秦魏百年河西争夺至雕阴之战后彻底结束,魏国大军再也没有踏上过河西的土地。

  • 蚕食魏国

秦国大良造犀首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威震诸侯,声名显赫,但他毕竟是魏国人,继续针对魏国他心有不忍。而此时,张仪入秦,提出继续趁魏国衰弱,蚕食魏国,从而把公孙衍排挤出秦国。

张仪相秦后,秦国继续对魏国展开进攻,秦军渡过黄河,深入魏国河东郡腹地,攻城略地,打得魏国苦不堪言。

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秦惠文王后期

虽然秦国有吞并河东的实力,但是秦国并没有这样做,贸然吞并河东郡虽然会让秦国实力大增,但是同时也会引起周围各国的警惕。秦惠文王采纳张仪的连横计策,联合齐、楚,蚕食魏国,打下魏国三座城池就归还两座吞并一座,这样不会引起魏国的拼命反噬,也会降低周围诸侯国的警惕。

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北收义渠南并巴蜀

义渠国早在秦孝公时期就已经沦为秦国的藩属国,但是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公元前327年。秦国出兵北上,正式吞并义渠国,置义渠县,原义渠王降为义渠县令,仍然治理义渠。

秦国是在和西戎作战中立国的,国内也大量融合了西戎的民风,所以吞并义渠期间也不算太坎坷,虽然后面有叛乱,但是都不能彻底脱离秦国而独立,义渠也成为了秦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国在北部有所扩张,南部也不例外。

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秦国把魏国打得称臣后,即将面临两个选择,是继续东出进攻韩国还是趁巴蜀内乱攻占巴蜀,最后秦惠文王接受了司马错的建议,避免锋芒毕露,放弃进攻韩国转而攻占混乱之中的巴蜀。

巴蜀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大,成为了一个大粮仓,此后,无论是秦国东出还是后世刘邦一统天下都离不开巴蜀粮食的支援。

削弱楚国

到了秦惠文王后期,韩魏皆已臣服,如果要继续东出,那么迟早要和楚国交锋,如此,破掉齐楚联盟就非常必要!一个孤立的楚国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

要想瓦解齐楚联盟,得从贪婪的楚怀王入手,秦惠文王和张仪唱了台双簧戏。

张仪承诺,只要楚怀王愿意和楚国断交,秦国就愿意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土地给楚国,果然齐楚断交,而且楚怀王还派出使者去骂齐宣王。

齐楚已经断交,楚国想要和秦国交接土地,但是此时秦惠文王不认账了,割六百里不可能!张仪还没有那么大的权限!

秦国霸业之始:秦惠文王东出,韩、魏楚皆不能阻挡

楚怀王剧照


使者见秦惠文王不承认割地就跑去找张仪,结果张仪也矢口否认,并称割地只能割自己的六里封地。

这回楚怀王哪里还不明白被秦国忽悠了,于是发兵攻打秦国,讨回土地。

但是没有齐国作为后援的楚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秦、楚两国于丹阳大战,楚国损兵折将八万有余,秦军乘胜追击进攻楚国汉中地区,反而攻占了楚国八百里土地!

丹阳大战后,楚国衰弱,更是在十多年后的垂沙之战中失败后一蹶不振。

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结语

秦惠文王是秦国在战国时代的第一代霸主,他带领秦国东出,使得秦国一跃称为一流强国!纵观秦惠文王的一生,蚕食魏国,使魏国成为二流国家,进攻韩国,韩国称臣,北并义渠南吞巴蜀,东南方向大败楚国,吞并汉中地,秦惠文王为秦国做的一切为秦国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为后世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的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