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生命的螺旋方式》十六:讓夢想飛

劉進潮的非遺傳承人身份責任意識非常強烈。做為一位經歷了許多年艱難摸索的民間藝人,劉進潮一直以來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精神,在他當下面前越來越寬敞的道路的時候,並沒有一絲改變。他沒有坐等保護,而是呈現出一種不斷加速的努力狀態。自2010年開始,做為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裡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進潮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市、區各級政府組織舉辦的非遺保護、傳承、社會宣傳等各類活動,他先後參加了由山東省濟南市、棗莊市分別承辦的中國第一屆、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及以後又陸續舉辦的第三屆、第四屆非遺博覽會。與此同時,他牢記非遺傳承人職責,主動配合參加了省、市、區各級非遺保護中心組織的各種傳承、普及工作,長期在山亭、市中和滕州的相關學校開辦非遺進校園活動,最近甚至按照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安排,先後走進濟南、臨沂、淄博等地的學校、社區,傳承民俗文化和泥塑技藝。特別是今年春節前後,他集中參加了省文化廳組織舉辦的泥塑、陶瓷藝人培訓班,走進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優秀非遺傳承人普及講座活動,他以棗莊泥塑傳承人的身份在省城非遺大課堂講起了課。與此同時,他用手裡的泥塑技藝為公益事業服務,參與創作了八路軍抱犢崮抗日紀念園等紅色文化基地紅色抗戰雕塑公益展系列作品。最為直接的是,劉進潮動員自己的兩個兒子加入傳承者隊伍。其中,二兒子目前已經成為專職棗莊泥塑“泥人劉”傳人,並且在一個景區獨立開起了自己工作坊。大兒子有自己的理髮店,但是業餘時間跟著劉進潮學習泥塑彩塑,特別是劉進潮活計忙不過來的時候,大兒子也能全力靠上協助工作。

正是他這樣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各種公益展示活動和各種培訓學習活動,使他的眼界大為開闊,他自身以及棗莊泥塑的社會影響力也極大提高。

2018年1月20日晚上七點左右,劉進潮的微信上收到雕塑家李懷傑教授的一條信息,問他:“你是在棗莊嗎?”

劉進潮馬上回復,告訴李教授自己正在山亭的家裡。

通過交流,劉進潮知道李教授已經來到了棗莊,正在棗莊甘泉禪寺會友,想見一見他。劉進潮知道李教授以為他是棗莊人,應該很方便。當時天色已晚,劉進潮遠在七十里之外的山亭,路況也不好,劉進潮就與李教授約好第二天一早趕往棗莊去與李教授見面。

劉進潮在講述這的時候說,沒想到李教授到棗莊來能想著與他聯繫,所以內心頗有些激動。第二天一大早,就與李教授再次聯繫,確認他仍在甘泉寺,就馬上驅車趕了過來。

因為劉進潮內心裡埋藏著一個希望,已經一年多了。

2016年11月,山東省文化廳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了山東省泥麵塑藝人培訓班,年屆50歲的劉進潮帶著他的二兒子一同參加了那一次的培訓,成為全班60多人當中的唯一父子同學。對於這期培訓活動,山東省文化廳官網做了報道:

之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陶瓷燒製技藝培訓班在濟南開班

(http://www.sdwht.gov.cn/html/2016/gzdt_1012/36861.html)

10月11日上午,由文化部、教育部啟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陶瓷燒製技藝培訓班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行。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苗登宇出席會議並講話。

本次培訓的學員來自淄博、棗莊、臨沂、濰坊、濟寧、聊城等地,60多名學員將進行為期1個月的學習。培訓課程秉承“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原則,結合理論和實踐,積極做好教學組織。課程體系涵蓋三個版塊:一是人文素養教育版塊。包括文化創意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講座、民藝學、民俗學、風格鑑賞等通識教育課程。二是調研實踐版塊。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和創意企業、集團公司的調研考察、鑑賞與感悟等實踐類課程。三是創意實踐應用版塊。包括傳統裝飾紋樣、創意圖形表現技法、陶瓷燒製技法實踐、應用技藝衍生品開發等綜合運用課程。力圖通過這些課程版塊的學習,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強化非遺傳承理念、提升傳承人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傳統工藝資源的設計創新轉化,挖掘傳統工藝產業發展潛力,使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和保護的同時,獲得新的生命力量。

目前我省共有淄博陶瓷燒製技藝、德州黑陶燒製技藝等2個國家級陶瓷燒製技藝項目。共有日照黑陶燒製技藝、東昌澄泥燒製技藝、齊村古陶窯建造技藝、薛家窯泥陶燒製技藝等6個省級陶瓷燒製技藝項目。共有省級以上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人3名。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從事陶瓷燒製企業或家庭作坊1600餘戶,產值200多億元,安排就業16.5萬餘人。通過這次培訓將進一步提高我省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群的文化修養、美術基礎、設計意識、市場意識,幫助非遺傳承人群發現生活之美、傳統工藝之美,更好地將美帶入作品,帶進生活,必將對我省陶瓷燒製技藝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之二:山東藝術學院組織泥麵塑學員參觀考察省博物館、省美術館

(http://www.sdwht.gov.cn/html/2016/gzdt_1230/37937.html)

2016年12月24日下午3點,山東藝術學院第四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泥麵塑技藝培訓班”結業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省文化廳非遺處、省文化館、山東藝術學院有關職能部門、教學單位等相關負責人,教師代表、全體學員,社會人士及媒體記者出席了開幕儀式。

李國琳副廳長在開幕式上講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文化管理部門、高校、傳承人等要各盡其責,齊心協力將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結業展以“仙猴獻瑞,金雞報曉”為主題,100餘位學員的作品在此展出,作品表達了學員們迎接新歲、祝福國運昌盛、渴望歲歲平安的美好心願。結業展遵循“以點帶面”設計原則,重點突出“琉璃燒製工坊”、“仙猴獻瑞”、“國運昌盛”三大板塊。“琉璃燒製工坊”組圖版塊以泥麵塑技藝藝術再現了山東淄博博山琉璃燒製工作的場景,是不同非遺項目之間跨界融合的嘗試。“仙猴獻瑞”版塊,是由500多隻猴組成的大型裝置。“國運昌盛”版塊,在特意製作的“太湖石”展架上,人物、動物、仙桃等錯落有致,生動自然。既有古色古香的雅緻韻味,又不失簡潔硬朗的現代感。

文化部2016年正式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全國共有57所院校參與此項工作。山東藝術學院自2015年試點培訓以來,目前共完成了剪紙、草柳編、麵塑、琉璃燒製、泥麵塑等五個非遺項目共計六期的培訓班,培訓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300餘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就是在那一次省裡的培訓班上,李懷傑教授為劉進潮他們講過一堂課,劉進潮聽的津津有味,內心裡就萌生了要單獨拜師的念頭。

在甘泉寺,劉進潮不但見到了李懷傑教授,同時也見到了甘泉寺住持惟正禪師。這顯然是劉進潮的意外之喜。當然也沒有想到他的夢想會因為甘泉寺之行惟正禪師的推動而更進一步接近實現。

雖然是短期的培訓學習,劉進潮仍然把在家裡養成的晨練的習慣帶了過去。每天早晨,他會喊著同班的同學到操場上去晨練。雖然其他同學們沒有他那樣高的情致,往往堅持不了兩天,能夠長期堅持的只有劉進潮一個人。我想,更主要的是因為劉進潮有一種充分享受大學校園生活的內心動力。每天早晨看到操場上那些年輕的面孔,劉進朝的內心裡也重新湧動起青春的朝氣。只經歷過初中階段學習的劉進潮十分慶幸自己此生竟然還能有機會再進大學校園,因此,在培訓期間,他表現得如飢似渴,無論是課堂內外的一切新鮮事物,他都充滿了興趣。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培訓班馬上就到了準備結業的時間。學員們都忙著創作成果展作品,參加畢業典禮。劉進潮有心,畢業典禮那天,專門給李懷傑教授發了一個短信,感謝李教授為他們傳授的知識。李教授很高興地回覆了他,並邀請他有時間的話可以到他的辦公室裡去,再聊一聊。

劉進潮肯定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他擠時間來到李教授的辦公室。在李教授的辦公室裡,李教授對劉進潮的學習和創作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劉進潮跟教授就有了一段關於繼續專業學習的交流。

對於省文化廳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由於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分別都有自己為了謀生而從事的職業,脫產一個月到濟南去參加培訓,對於許多人來說勉為其難,何況,這其中還有許多人自以為技藝養生足夠,對繼續學習動力不足。以我個人的經驗,組織發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省裡參加培訓,是一項比較艱難的工作。

劉進潮卻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但自己克服重重困難擠出時間保證參加培訓,而且還帶著已經傳承了泥塑手藝並單獨在江蘇某景區開了工作室的二兒子一起參加。對於與泥塑有關的新知識學習,劉進潮不用動員,有困難也會自己克服。

原來,接到參加培訓的通知時,劉進潮確實為難過。他當時正在嶧城區底閣鎮的楊家祠堂為“楊家將”塑像,按照合同,工期正緊,需要加班加點緊張施工。劉進潮為了參加這次培訓班,他每天晚上加班,夜以繼日,確保塑像施工能夠提前完工。雖然為塑像加班在劉進潮是常事,但是這一次不一樣的,是為了擠出時間到濟南參加培訓,動力不同。

在甘泉寺與李教授聊天的期間,劉進潮終於鼓起勇氣向李教授提起了拜師的請求。李教授顯然對此很慎重,以玩笑的方式講了一則故事:“十八層地獄兩個人正聊天,突然感覺底下有人拿杆子搗他們腳下的地板,他們很驚訝,就向下問:“你是誰?怎麼跑十九層地獄去了?”

底下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老師,誤人子弟被罰十九層地獄來了。”

在場的人都笑了。劉進潮明白李教授是在講一種道理。果然,李教授在人們笑過之後,對劉進潮說:“無論是拜師還是收徒弟都不是輕易要決定的事。需要考察一些時間,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也都要了解。”

看到劉進潮在沉思,李教授就又說:“你要拜師,拜好三個人就行了。一是佛教拜佛祖,道教拜老子,儒家拜孔子。你在心裡拜他們,學好他們的東西就什麼都有了,別的老師就都不用拜了。”

惟正禪師看出劉進潮是真心拜師,心存善念要盡力促成此事,就笑著接話說:“拜師是好事,你們在甘泉寺這個佛地結了善緣,我到時為你們做證。”

在場的人哈哈大笑起來。

也是行文至此,我才真正明白半年以前劉進潮在他們薄板村的大路口,彷彿是無意,現在看來是早就有意的,當時他問我:“你看我能不能學習學院派的東西?”

我的耳畔清晰地響起劉進潮給我描述他在山東藝術學院參加培訓的那一個月裡的心情時的娓娓傾述,話語裡自然流露出的對於大學校園生活的無盡渴望。

我就又想起劉進潮告訴我的,他當年做為村裡兩個考上高中的學生,而不得不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時的鬱結神情。我清楚地記得,劉進潮被動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有許多理由,但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劉進潮告訴我說:“我不再繼續上學,是為了不讓母親繼續因為支持自己上學而繼續受父親打罵。”我記得他當時還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如果不是這個原因,誰也阻止不了我上學的決心!”

母子連心。逐漸成長的劉進潮在十八歲時只因為心疼母親而主動選擇的,其實是一次被動放棄。

這一事實在今天有了證明。

劉進潮在自己五十歲的時候克服困難積極去參加培訓。並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承擔班級責任,踴躍參與與老師和同學們的交流互動,更是主動的與仰慕的老師接近,直白表露自己渴望拜師求教的心情。

一切彷彿回到了三十幾年前的原點。

原來,如今已經年屆五十的劉進潮與當年那一個十八歲求學若渴的青年人懷有的,是一個一樣的人生夢想。

就在本文修改至今天2018年6月29日的時候,剛剛微信上劉進潮又發過來一則消息,竟然是他今年再次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培訓班以後,給任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老師要邀請劉進潮參與他們的藝術基金項目的。

經歷過三十多年曲折坎坷之後,五十歲的劉進潮依然在為放飛十八歲時擁有的夢想而不懈努力。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劉進潮獨有的螺旋上升的生命軌跡。

這種軌跡,蘊含著極強的生命張力。

彷彿是回到原點,其實是在頑強地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看到了劉進潮的夢想的軌跡,也是這樣一種螺旋向上方式。

我也看到了劉進潮放飛夢想的意志和決心,也是這樣一種螺旋向上的力量。

我的這篇文字就要劃上句號了。劉進潮如果會劃句號的話,我想,五十年前開始的這一個篇章,句號圓滿。關鍵是另起一個新的篇章,如何寫好新的開篇,如何寫好更多的輝煌。

在此,我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