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12回]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第12回 淮南袁術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I空降刺史們的不同命運

憑藉西擊黑山軍、東收青州兵的功績,曹操在兗州算是立住了腳,但他這個兗州牧卻暫時沒有辦法得到朝廷任命。在曹操被鮑信和陳宮推上兗州牧位置時,身處長安的漢獻帝還在董卓的手中。很顯然,董卓是不會給自己的對頭正名的。在得知兗州主官空出的消息後,董卓當即從長安派出了新的刺史前往赴任。

準備接手兗州的刺史名叫金尚,字元休,是出生京兆尹的名門望族,與另兩位字裡帶“休”的京兆名士並稱為“京兆三休”。金尚是公元192年4月任命的,一個多月後董卓就被呂布所刺殺。按時間推算,此時他應該還在赴任的路上。空降地方的名士並不一定都不能立足,此前同為名士的劉表就在拿到荊州刺史的任命後單騎上任,並站穩了腳跟。

遇到曹操是金尚的不幸,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不會是曹操的對手,曹操也絕對不會聽從董卓的安排。然而金尚倒也不是一點機會沒有。既已諸侯林立,便有合縱連橫。曹操和他的前任選擇了與袁紹聯合,但不要忘記兗州背後還有一個與袁紹天生相剋的袁術。在入主兗州無望後,金尚選擇了投奔袁術,而袁術自然也願意手上有這麼一張牌。

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必得一州部之地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兗州並不是袁術的第一選擇。討董之戰後的袁術在方向上有兩個選擇,一是成為“荊州袁術”;二是定位“豫州袁術”。在孫堅誅殺前南陽太守後,天下人口最多的荊州南陽郡實際已經成為了袁術的領地;而天下人口第二多的豫州汝南郡,又是袁氏家族的根基之地。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看起來是很有基礎。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豫州看起來更容易利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所累積的聲名。在討董之戰開始時,曾代表豫州起兵的豫州刺史孔伷很快就從舞臺中心消失,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位“清淡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幹”的刺史到底是病逝還是為亂軍所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袁術和袁紹兩兄弟就新豫州刺史的任命展開了一場爭奪。

在袁術方面,他推舉了自己的親密盟友孫堅;袁紹則旋即任命了丹揚太守周昕的弟弟周昂(或周喁)為新豫州刺史。周昕在曹操兵敗於汴水之後,曾與揚州刺史陳溫一起支援了曹操四千兵馬,幫助曹操東山再起。

從豫州地方的反應來看應該是更支持孫堅的。否則潁川太守李旻也不會與孫堅合軍進攻廣成關,並在被俘後被董卓活煮了。然而後來當孫堅在洛陽苦戰之時,周昂卻率軍襲奪了孫堅在潁川的駐軍之地陽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

這一舉動不僅讓一心討董的孫堅感嘆道:大家一起舉義兵準備拯救社稷,如今逆賊馬上就要被打敗了,卻各自為了利益這樣做,我還能和誰一起合作!(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跟孫堅一樣憤怒的還有袁術。他所惱怒的並不是袁紹破壞了討董陣營的團結,而是這個庶兄想跟他爭奪豫州。盛怒之下的袁術與從洛陽回軍的孫堅,一起將周昂趕回了老家會稽。此後豫州刺史的位置算是歸了孫堅(雖然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召命)。儘管很多人會將這一時期的孫堅定位為袁術的手下,袁術想圖謀天下也要利用好孫堅這員猛將,但從雙方的整個合作過程來看,無疑應該是平等的盟友關係。

袁術幫助孫堅坐上了豫州刺史,孫堅自然也要投桃報李的幫袁術拿到荊州。孫堅原本是長沙太守,又殺了南陽太守幫袁術得到了富庶的南陽,做這件事原本是非常有基礎的。不過這種快意恩仇的殺戮,特別是把頂頭上司都逼死的做法,並無法讓荊州人心歸附。更關鍵的是,此時的荊州出現了一個即有聖命在身,又可以與袁紹比拼號召力的新刺史。

公元190年,原荊州刺史王叡在孫堅北上討董時所逼殺。天子在手的董卓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把水攪混的機會。作為漢室宗親的劉表,受命前往荊州接任刺史一職。當時的荊州除了被袁紹和孫堅佔據的南陽以外,其他郡縣尤其是長江以南的荊南四郡也都為地方豪強所控制。

比如孫堅離開長沙之後,原籍吳郡的當地豪強蘇代,就自領了長沙太守一職。這種無視朝廷號令,以宗族為聯繫紐帶割據的地方豪強,官方當時有一個專有的代名詞——宗賊。

整個荊州當時共有七個郡,其核心不在今大部歸屬河南的“南陽郡”,也不在湖南境內的“荊南四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而在於主體位於湖北境內的南郡、江夏兩郡。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可以這樣說,想得荊州就必先得南郡、江夏。誰能穩坐南郡同樣取決於地方豪強的態度。雖說劉表在赤壁之戰前的做法,讓人覺得他沒有爭奪天下的大志,但實際還是很有些膽識和才幹的。

在洛陽之時,劉表曾經和其他敢於聲討宦官集團的名士,並稱為“八顧”。顧的意思是指能以德行引導他人之意。能夠得些美譽,說明劉表在招攬人心上的能力,與袁紹處於同一等級。

拋開朝廷的任命不談。對於荊州地方士人來說,更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以德服人”的主官,而不是總想靠祖蔭服人的袁術。劉表與荊州豪強會談的地點,位於現在的湖北省宜城市(當時為南郡宜城縣),由此還留下了一段“單馬入宜城”的美談。在這次會談中,南郡豪強勢力的代表蔡瑁及蒯越、蒯良兄弟等都表示願意歸服劉表,其後劉表又任命江夏豪強的代表黃祖為江夏太守。

當然,想要建立同盟光靠聲名是不夠的,聯姻是最好的辦法。這倒不用每個大族都去聯姻,壟斷荊州上層:蔡、黃、蒯、龐等大族本身就有著複雜的姻親關係。劉表只需選擇一個最有勢力的聯姻即可打入這個圈子。至於具體對像,大家想必都已通過演義熟悉了,她就是蔡瑁的二姐。演義裡沒有說的,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蔡瑁的大姐夫。

II將星隕落襄陽

與荊州士族迅速結成同盟後,劉表先是誘殺了一批“宗賊”首領,此後荊州諸郡大都傳檄而定,少數武力抵抗者也很快被鎮壓。至此,劉表將除了南陽郡以外的荊州置於自己的管理之下。

不過想要和平的從袁術手中拿到南陽是斷然不可能的,為了著手準備與袁術的衝突,在劉表單馬入宜城後,“荊州八郡”的概念第一次浮現。這個多出來的郡叫作“章陵郡”,便是從南陽郡分割出來的。

南陽郡的特點在地理篇已經歸納過,其郡治宛城對應的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主地理單元亦因此被命名為“南陽盆地”。由於今歸屬湖北的襄陽也在盆地的南沿,有部分盆地成為了襄陽和湖北的轄區,所以這個盆地又稱“南襄盆地”。

反觀南郡、江夏郡主體則位於江漢平原。連接南襄盆地與江漢平原的是兩條位於大巴山脈與大別山脈之間,被大洪山隔開的戰略走廊。其中漢江(漢水)縱穿其間的西通道稱之為“漢江通道”;建制有歸屬湖北的棗陽、隨州兩市的東通道稱之為“隨棗走廊”。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在東漢的行政區劃中,漢江通道乃至通道之北、漢水之南的襄陽城都被劃入了南郡範疇。襄陽城本身還是整個州治所在,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荊州城”。反過來隨棗走廊卻沒有劃入江夏郡範疇,而是歸入了南陽郡。這個危險突出部的存在,讓整個江漢平原在面對來自南陽的壓力時,都存在更大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劉表將隨棗走廊從南陽郡中獨立出來,以今走廊北端的章陵縣(棗陽市吳店鎮北)為郡治建制了新的“章陵郡”。其第一任郡守便是在宜城幫助劉表上位的蒯越(事實上,分割章陵的建議很有可能就是蒯越提出來的)。

有背後的襄陽和章陵兩條戰略通道在手,劉表在應對袁術的問題上算是佔據了有利地形。能夠做到這點,除了劉表行動迅速以外,也是因為袁術當時的精力被牽扯在了討董前線,包括後面必須和袁紹爭奪豫州。

等豫州之事平息之後,騰出手來的袁術肯定還是要拿荊州的。這件事本身倒不用袁術出面,在袁孫二人的合作中,向來是孫堅衝鋒在前,袁術在後方提供後勤保障。這一次也不例外,更何況袁術前面幫孫堅拿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

公元192年四年,孫堅領軍向襄陽城進軍。劉表方面派出了黃祖在漢水之北的樊城與鄧縣之間阻擊,試圖在南陽郡範圍內解決戰鬥。然而孫堅的戰鬥力早已在討董前線證明過了,黃祖並不能在野戰中佔得便宜,落敗之後的他只能退回襄陽城與劉表固守。

對於渡河包圍了襄陽城的孫堅來說,拿下這座城池不僅意味著拿到荊州的行政中心,更可奪取水師順流而下拿下整個江漢平原。不過三面環水、背後靠山的襄陽城,在城防上可以算得上是佔盡了地利。

襄陽城三面所環之水即為漢水,背後所靠之山名曰峴山。從戰術角度說,手上並無水軍的孫堅不能算是包圍了襄陽城,而只能算是兵臨城下。想要攻克襄陽城的困難是很大的,最大的難點是在襄陽城擁有水師的情況下,劉表可以通過漢水從其它地方調集資源入城。

倘若防守方意志堅定的話,雙方會在這個樞紐點上拉鋸很長一段時間。至於多長時間就很難說了,我們只知道後來南宋在最後的襄陽保衛戰中,足足抵擋了蒙古人將近六年時間。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然而持久戰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因為意外發生了。史書記載孫堅“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對於指揮官來說,登上制高點考察地形本來是個很正常的舉動。問題是你能想到利用這個制高點,黃祖同樣能夠想到你會這樣做。

熟悉地形的襄陽守軍,完全可以乘夜通過水路出城,然後設伏於峴山之上。更何況任俠的孫堅還是單槍匹馬登上峴山的。“獵犬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孫堅的勇武之氣讓他比同時代的其他諸侯,更容易遭遇不測。

III一瀉千里的袁術

一代將星殞落澆滅了“荊州袁術”的願景,反過來也讓袁術順勢接手豫州以及孫堅舊部。此前金尚投奔,也讓“豫州袁術”有了覬覦兗州的底氣。不過一直到公元193年春,袁術才帶著願聽從他安排的金尚向兗州進軍,此時距離孫堅殞命已然過去了將近一年時間。這段時間的袁術除了還要繼續與劉表博弈以外,更多得還是希望看到曹操在與青州軍的戰爭中消耗自己。

當曹操招撫青州兵的消息傳來,袁術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其選擇的進軍方向是曹操起家的陳留郡,具體駐軍地點為酸棗東南部的封丘,同時袁術還將先鋒部隊放置在封丘東北方向20公里處的匡亭(原為匡城縣,後撤縣為亭),作出進攻的架勢。

選擇從兗州西境入手的有利之處,在於能夠與河內黑山軍餘部及匈奴於夫羅部合軍。無論是從合縱連橫的角度,還是報內黃之戰一箭之仇的目的,這兩支來自河內的偏軍都很願意與袁術一起對付曹操。

由此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原本同屬黃巾陣營的黑山軍、青州軍,現在卻分別入列袁術、曹操兩大諸侯陣營成為對手。若按歷史教科書式的寫法,可謂是又一次被地主階級“竊取了農民起義的成果”。

此時的曹操正駐軍於濟陰郡最北部的鄄城。沒能等到袁術出手,曹操便主動出擊進攻袁術在匡亭的先鋒部隊,前往救援的袁術同樣遭遇了失敗。在袁術退守封丘城後,曹操本意是打一場圍城之戰。意外的是還沒有等到包圍圈完成,袁術就主動棄城向南逃逸。先是退入陳留南部的雍丘(河南省杞縣),被曹操追上後又再南逃至襄邑(河南省睢縣)。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襄邑與睢水相鄰,這條河流屬於戰國時期魏國所開挖的鴻溝工程的一部分。尾隨而至的曹操並沒有選擇強攻,而是選擇決運河之水灌城。無法再在城中呆下去的袁術只得出城,沿睢水而下退入寧陵。

寧陵已不再是陳留和兗州的城邑,而是位於豫州北境。問題在於豫、兗兩州同屬中原概念,之間完全沒有天險可守。並且若論經營豫州,曹操的優勢並不比袁術要小。要知道豫州的州治正是在曹操的家鄉沛國譙縣,他的基本力量也都是從譙縣帶出去的。

正在勢頭上的曹操自是不願意放過這個衣錦還鄉的機會,一瀉千里的袁術一直逃到淮河以南的壽春才算擺脫了曹操的追擊。這看起來多少有些意外,要知道袁術也不能算是等閒之輩。蒯越對他的評價是“勇而無斷”,三國志對他的評判是“以俠氣聞”,怎麼看也不像是個貪生怕死之輩,否則以孫堅的性格是絕不可能與之交好的。

袁術的這股任俠之氣換個說法就是衝動。其實孫堅亦是如此,只不過孫堅對漢室的一片赤誠,使得大家很難詬病他。從開戰前沒有認清自己和對手的牌面可以看出,袁術雖有俠氣但政治上很不成熟。

敗得如此徹底的原因有三:一是曹操在收了青州軍後實力大增;二是袁紹也派軍參加了;三是劉表與袁、曹結盟,在袁術北上之時於後方斷了他的糧道。這意味著“豫州袁術”實際上是在和冀、兗、荊三州聯軍對抗。

如果公孫瓚此時能夠從青州方向加入戰局,那麼戰局有可能會改觀。只是大家不要忘記,這一年公孫瓚正在幽州與他的頂頭上司劉虞火併,完全抽不出身來與袁術聯動。至於黑山軍和於夫羅這兩支曾完敗於曹操的偏軍,自是不堪大用的。

III淮南袁術得三郡

大獲全勝的曹操並沒有越過淮河繼續追擊,是因為後方發生了一件大事故。到底什麼情況先按下不表。不管怎麼說,現下的袁術與豫、荊兩州的緣份算是斷了。而曹操不再追擊不代表危險就此過去,要知道豫州與揚州大體就是沿淮河分割的,袁術準備入駐的壽春(今安徽壽縣)已經是揚州的城邑了。前面提到過,陳溫曾經和丹揚太守周昕一起支援了曹操四千兵馬。從這點來說,此刻的揚州是屬於袁紹和曹操陣營的。

更關鍵的一點,揚州的州治原本在長江北岸的歷陽(今安徽和縣歷陽鎮),與項羽自刎而死的烏江亭相距不到20公里。此前由於要應對中原亂局,時任揚州刺史陳溫已移駐於壽春。

換句話說,袁術一渡過淮河就將面臨揚州主力的阻擊。不過,具體是誰阻擊袁術史書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袁術在退入淮南時,陳溫兵敗被殺;另一種說法是陳溫已於公元192年病死。病死之後二袁又分別派出了自己人選去搶接揚州刺史一職。其中袁紹一方派出的是同屬討董諸侯陣營的山陽太守袁遺,不過袁遺最終並沒有能夠進入揚州,而是被袁術半路截殺死在了沛國境內。

按後一種說法,袁術退入淮南時,駐守壽春的已是接受袁術任命的陳瑀。這位陳瑀是徐州下邳人,與後來幫助曹操消滅呂布的陳珪、陳登系同族(陳珪為陳瑀從兄)。無比悲催的是,這位袁術新任命的刺史竟然拒絕袁術入城。盛怒之下的袁術不得不先行駐軍於西距壽春50餘公里處的陰陵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永康鎮古城村),待休整過後再來進攻。

自覺無法獨力對抗袁術的陳瑀在求和不成後,不得不逃回徐州老家。陳瑀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很可能是受曹操的影響。如果當時曹操追過淮河的話,那麼陳瑀的選擇應該就會有所不同了。

陳溫也是汝南人,袁遺則是二袁的從兄,陳瑀更是袁術直接任命的。這三個“揚州刺史”都沒有選擇站隊袁術,不得不說袁術做人還是挺失敗的。現實點說,比起善於招攬人心的袁紹來,袁術在天下豪傑眼中著實沒有主公之相。以至於在看到這一幕幕後,袁術曾經大罵“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意思是說這幫小子不跟我,竟然去跟袁家的家奴!(袁紹的母親為婢女)。

雖然大多數人才都加入了袁紹陣營,但袁術終究還是在淮南站住了腳跟。壽春屬於九江郡,拿下九江郡的袁術在自領揚州牧以後,袁術一方面派出孫堅的兒子孫策向西拿下同屬揚州的廬江郡。另一方面還乘著徐州大亂,拿下了以徐州在淮河以南的部分。由於在名義上無法用揚州牧節制,袁術又給自己安了個“徐州伯”的爵位,以讓自己對以廣陵郡為核心的徐州南部地區的統治變得名正言順。

地緣詳解孫堅的隕落與袁術的潰敗

廬江、九江、廣陵三郡雖州屬不同,但地理上卻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南部均以長江為界、北部都大體以淮河為界。正是基於這一地理特點,得此三郡的袁術方被當時之人稱之為“淮南袁術”。在此期間袁術雖然打回過豫州,包括派出孫策向江東擴張,淮南三郡卻始終是他的基本盤,由此也得到了個“淮南袁術”的稱號。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