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不需要拼子的狡悍之徒

如果沒有孫堅,孫策和孫權,還不知道在哪裡玩粑粑呢!孫堅才是真真正正的屌絲出身,沒有名門望族的加成,也沒有富甲一方的雄厚財源,只有什麼?就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富貴險中求的狂霸之氣。

孫堅:不需要拼子的狡悍之徒

孫堅之所以是孫堅,是因為有兩個優秀的兒子。

人生在世,有時候靠拼爹,有時候還得靠拼兒子、拼孫子。

孫堅的成就,放在史書上,恐怕也就是軍閥甲、軍閥乙的水平。但他兩個虎子,卻沒給孫堅丟大發了,大兒子孫策割據揚州成為一方諸侯;小兒子孫權在此基礎上,又成功佔據荊州、征服交州並且開國立號。

所以孫堅就可以經常被提及,但他最後死在劉表的亂箭之下,好像提起來就是有莽夫,粗人的印象,其實孫堅就和關羽一樣,都是狡猾,悍勇的人,在三國混,沒有一個是老好人的。

不是好東西的孫堅,差點就被拒絕提親娶吳小姐了,連岳父岳母對孫堅都不感冒,可見他是怎麼樣的人了,孫堅的妻子吳夫人,也就是孫策孫權的母親,她本來是吳郡吳縣人,後來搬到了同郡的錢唐。吳夫人早年父母雙亡,和弟弟吳景生活在一起。孫堅當時聽說吳夫人的才貌,便向吳家提親,希望迎娶吳夫人。這一年的孫堅才二十歲。

而當時吳夫人的家裡是準備拒絕這門婚事的。

孫堅是吳郡富春縣人,雖然他老是說他是孫武的後代,就算是真正的後代,但已經血統稀釋得很疏很疏了,就像大耳朵一樣,傳到孫堅這代,已經變成了賣西瓜的了。

孫堅發跡之前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吏,不大招人待見,再衝孫堅十七歲就敢拿著刀吆喝忽悠海賊,後來擔任縣丞之時還接待了幾百位青年,便可知道他之前也不是什麼好惹的角色。因此吳家人才對他作出“輕狡”的評價並嫌棄他,孫堅也因此感到“慚恨”了,吳夫人也因此說出“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這樣認命的話,生怕孫堅當時一發火對她的家人做出什麼引起災難,看來孫堅當時確實有不務正業的跡象。

婚結成了,兒子也有了,孫堅就開始一門心思的去打江山。

從某種角度上看,三國的歷史其實是一部庶族的逆襲史。因為三國的開創者們的身份都頗為低微。曹操被譏為贅閹遺醜,劉備自小販履織蓆,而孫堅的出身則比之上述兩位更為不如。

曹操的出身低微是相對的,他的祖父曹騰曾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他的父親曹嵩官拜太尉,位列三公;曹操本人,於二十歲出仕伊始,便擔任了洛陽北部尉,起步不可謂不高。他的卑微,其實是相對於袁紹、袁術這樣的頂級豪門而言的。

劉備家裡是真窮,他漢室之胄的身份也有注水之嫌,然而他將漢室宗親的這塊牌子亮出去,卻也著實忽悠了不少世人。

孫堅則屬於真正的一窮二白,他的父祖靠種瓜為生,儼然已淪為社會底層。雖然官方史書上說孫堅乃是孫武之後,但那不過是孫家興旺發達後的自抬身價,做不得數。何況就算確有其實,幾百年前的一個將軍,對於東漢末年的時局又能有何影響呢?一句話,孫堅的家庭背景對於他後來的創業沒有絲毫幫助。

那麼,三國中身世最卑微的孫堅,又是憑藉著什麼,在那個殺伐時代撕開一道缺口的呢?我認為憑藉的是他的果敢、殘酷和狡黠。

孫堅人生的第一次轉折,是在他十七歲那年。古人二十加冠,十七歲還屬於未成年,然而此時的孫堅,就已經將他身上的這三大特點展露無遺。孫堅與父親一同乘船前往錢塘縣,遇上了一夥強盜剛搶劫完商人的財貨,正在岸邊分贓。孫堅見狀,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他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強盜我可以搞定,讓我上吧!他那位父親,一生只會拿刀砍西瓜,何曾敢想過刀還可以砍人頭,於是他像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父親一樣,對兒子說道:閉嘴,別闖禍。孫堅卻已經操刀上岸,手臂不斷揮動,像是在指揮部隊截斷這夥海盜的後路。海盜們果然中計,以為有大隊人馬來攻,扔下財物一鬨而散。孫堅趁機追上一個落單的盜賊,一刀砍下了他的人頭。孫堅從此在地方上出名了,並被官方任命為假尉。終於從一介布衣跨入了仕途。十七歲的孫堅其實和大多數人一樣,出身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有一個膽小怕事、保守謹慎的父親。然而他看到機遇時敢冒風險,豁得出去,膽子很大,這就很難得了。更難得的是,在這果敢之中,又暗含狡黠。這樣的人太可怕了。

孫堅:不需要拼子的狡悍之徒

躋身官場,使得孫堅擁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彼時正值漢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孫堅果斷地拉起了一支隊伍,投身到平叛事業當中。先是撲滅地域性的會稽郡許昌叛亂,後是助剿全國性的黃巾起義。孫堅憑藉著鎮壓叛軍的軍功,一路青雲直上,官拜別部司馬。可以說孫堅的這個官位,實無半分僥倖,是實打實地從水裡火裡掙出來的。而比官位更重要的是,孫堅從此擁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是孫家日後立足亂世,有所作為的資本。身世卑微的人,要想在這個世上出人頭地,需要勇,更需要狠。

此時的大漢王朝委實是多災多難,更平息腹地的農民起義,又遭逢邊地的將領叛亂。邊章、韓遂在涼州興兵作亂,而朝廷派去平叛的董卓又久戰無功。於是在中平三年,朝廷又派遣司空張溫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征討邊章。張溫深知孫堅驍勇善戰,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於是表奏朝廷,請孫堅隨軍同行。張溫到任之後,立即召集董卓前來帳前議事,想要向董卓瞭解敵情。不料董卓卻拖延時日,過了很久才來拜詣。張溫是朝廷任命的主將,身份高貴,董卓此舉可謂無禮。然而更無禮的還在後面。帳中議事,張溫奉旨譴責董卓指揮不力,致使戰事不順,董卓聽罷惱羞成怒,進而出言頂撞。身為下屬的董卓,何以如此跋扈,敢公然頂撞上差。他所憑藉的不是別的,正是他手中所掌握的西涼大軍。朝廷耗費國帑供養的虎狼之師,如今竟被董卓據為自己的私人部曲,想來令人痛心。孫堅此時正在帳前就座,眼看董卓如此囂張,心中已動了殺機。他上前走到張溫身邊,輕聲耳語道:“董卓大言不慚,應該以他不按時奉詔為由,按軍法將他就地處斬。”接著又向張溫列舉了董卓的三大罪狀,為殺董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真是一個膽大至極的想法,要知道董卓此時就站在帳中,孫堅竟敢於當著他的面,討論誅殺他的計劃。聯想到董卓後來弒少帝、縊太后、誅大臣、焚京師的種種暴行,不難想象此人該有何等的張揚跋扈。孫堅敢於此時獻計殺董卓,正見其膽略過人。

再對比下張溫的反應,更能映襯出孫堅的果敢。平心而論,孫堅提出的殺董計劃雖然大膽,但確實是誅殺董卓的最佳時機。因為張溫是奉旨傳喚董卓,董卓雖然膽大妄為,此時卻也不敢公然與朝廷對立,所以此次拜詣張溫,必然不敢率大軍自隨。而更重要的則是董卓自己也沒有想過張溫會殺自己。故而此時動手,在張溫營中立斬董卓,可謂出其不意,不費吹灰之力。可是一旦錯過良機,等董卓回到軍中,再想殺他,便千難萬難了。然而張溫卻慫了,他對孫堅說:“董卓是西涼名將啊,今天殺了他,日後我們西征依靠誰呢?”又說:“你先出去吧,不然董卓要起疑心了。”張溫心中怕什麼呢?首先,他怕殺了董卓,手下無人,西征的仗打不好;其次,他怕殺不了董卓,董卓反攻倒算;再次,他怕摸不準朝廷的意圖,殺錯了人,回去要受責罰。有此三怕,自然還需從長計議。但時機稍縱即逝,哪能容許你從長計議。此次錯過了良機,終於釀出了日後摧毀大漢天下的董卓之亂。

這就是張溫和孫堅的區別。張溫有三怕,孫堅什麼也不怕。有時候,怕了,就什麼也幹不成;不怕,才有可能幹出事業。殺董事件其實可以看作是孫堅十七歲那年殺盜事件的一個翻版,孫堅看出了機會,想要果斷行動,殺掉那個被海盜更大的國賊董卓,而張溫則是那個老成持重的父親,主張規避風險、息事寧人。然而不同的事,孫堅可以不聽父親的話,擅自行動;卻不能不聽長官的話。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體制內確實壓抑英雄。


孫堅:不需要拼子的狡悍之徒


張溫的猶豫和懦弱,很快就釀成了惡果。靈帝駕崩後,宦官與外戚火併,兩敗俱傷。董卓趁虛而入,他廢掉皇帝,專擅朝政,把大漢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於是山東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歷史再次給了孫堅機會。此前的大漢王朝雖然腐敗昏暗,但還尚且保留著幾分綱常禮法,現在則是徹底禮壞樂崩,成了名副其實的亂世。而亂世才是孫堅這類人物的絕好舞臺,他可以不守規矩、果於殺戮,將他的果敢、殘酷和狡黠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堅聽聞董卓造逆,立即舉兵聲討。從駐地長沙北上的一路,孫堅大開殺戒,先後殺死了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諮。孫堅為什麼要殺死這兩位朝廷命官呢?王叡和張諮他們可並不是董卓一黨,就算沒有起兵討董,也罪不至死吧?何況就算有罪,也輪不到孫堅來行刑。孫堅殺他們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擴充實力。史書記載孫堅殺死王叡後,“比至南陽,眾數萬人。”殺死陳諮後,“郡中震慄,無求不獲。”原來就是為了這兩地的軍需物資嘛!殺人的手法也暴露出孫堅狡黠的本性。殺王叡時,孫堅先是團團包圍城池,然後揚言士卒辛苦,向刺史討賞錢,並保證領完賞錢,立即就走。王叡於是放士兵入城查看庫藏,卻沒想到孫堅自己潛裝成士兵混入了城中。於是孫堅數落王叡罪過,逼迫王叡飲金自殺。殺張諮則是先假意贈送他牛肉和酒,誘使他第二日回訪,等到張諮進入軍中時,以未供給軍糧、阻滯義軍為名斬于軍門。

手法其實並不高明,不過奸詐而已。然則何以這兩位官員卻如此輕易就範呢?大約這兩位朝廷命官在大亂之始,尚未認識到此時的社會規則已經改變,還保留著彬彬有禮的儒家做派,信奉君子不欺的人生信條。以至於不明不白地便遭了小人的毒手。然而孫堅的歷史評價卻不錯,原因恐怕就在於孫堅雖然殺了地方官,獲取了軍需物資,畢竟還是用去討伐董卓了。誅殺董卓是天下大義,孫堅牢牢堅持了這個政治上的正確,便可能立於道德上的不敗之地。至於他犯下的其餘那些罪行,自是瑕不掩瑜,無可厚非了。既能得吞併之實,又能擁勤王之名,孫堅的算盤撥的實在是很精!

但是孫堅的欺詐、謀殺行為,卻極大地激怒了荊州士族。此後,從孫堅一直到孫權,荊州士人大多對江東孫氏都不抱有好感。

孫堅一路繼續北上,抵達魯陽縣。並在這裡給自己找了一位老闆。這並不值得奇怪,弱勢者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需要依附於強者。強如魏武帝曹操,也曾給袁紹當過馬仔;漢昭烈帝劉備,則不知改換過多少次門庭。孫堅投奔的這位老闆,叫做袁術,“四世三公”,家世很是顯赫。孫堅此時實力並不強大,且出身卑微,很需要得到這位豪門世家的支持。袁術也果然很夠意思,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這兩個官位對孫堅來說很重要,豫州刺史標誌著孫堅躋身封疆大吏行列,破虜將軍則更為重要,因為在《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孫堅那篇傳記的名字就叫做《孫破虜傳》,它是孫堅生前擔任的最高官職,將永遠伴隨孫堅被記載於史書中。

等到了袁術支持的孫堅,再無後顧之憂。於是前進與董卓開展。對於孫堅而言,董卓或許是他一生的夙敵。當年在張溫帳中,未能殺得了你;今日便讓我在兩軍陣前取下你的首級吧!

交戰之初,孫堅打的並不順利。在他將部隊移屯宛城之時,突遭董卓的大部隊圍攻。孫堅寡不敵眾,只得率領數十名騎兵突出重圍,董卓軍則在後面窮追不捨。危急關頭,孫堅為保全性命,盡脫下自己頭上戴的赤紅頭巾,命令自己手下的將領戴上,以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便於自己脫身。這其實就是拿部將的生命換自己的生命,孫堅狡黠殘忍的一面,於此危急關頭暴露無遺。想想曹操當年汴水兵敗時,曹洪主動讓馬;宛城兵敗時,曹昂主動人馬。兩者一相比較,人格魅力豈可同日而語。祖茂後來雖然僥倖逃脫,但是再沒有迴歸孫堅帳中。想來他也是被孫堅此舉傷透了心,不再甘心為此人賣命。

死裡逃生的孫堅很快重整部隊,在陽人縣大破董卓,斬殺了猛將華雄。逼迫董卓遷都長安,暫避鋒芒。目空一切的董卓,不得不表示出對孫堅的佩服,他派出使者提出與孫堅和親,妄圖收買孫堅,卻遭到了孫堅的斷然拒絕。孫堅說:“董卓逆天無道,傾覆漢室,今天我如果不能夷滅董卓的三族,則我死不瞑目,又怎麼可能和他和親呢?”一番話說的大義凜然,為江東攢滿了政治聲譽。可以說,在與董卓的戰爭中,孫堅打出了尊嚴,打出了名氣。

在當時諸侯每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的大環境下,為什麼孫堅敢主動向董卓發起進攻?是因為孫堅對漢王朝特別忠誠,因而奮不顧身嗎?恐怕未必。董卓稱孫堅“小憨”,其實更能精準地評價他。孫堅的“憨”,在於他的無畏,在於他沒有那麼多顧忌,敢去拼命。而對付董卓,關鍵的就是要有一股誓不罷休的拼勁。要知道董卓倒行逆施,他的部隊雖然強悍,卻是一支叛逆之師。而諸侯聯軍手握天下大義,是正義之師。以順討逆,本來在氣勢上佔有絕對優勢。如果諸侯聯軍能夠鬥志昂揚、一往無前地向叛軍發動進攻,時間一長,叛軍自然士氣低落、土崩瓦解。然而十八路諸侯卻個個明哲保身、畏葸不前,致使討董大業功敗垂成,缺少的正是孫堅不顧生死的這股“憨”勁。

正當孫堅屢戰屢捷,即將攻入洛陽的時候。袁術因為擔心孫堅做大,停止供應他糧草。孫堅討伐董卓節節順利,順風順水,卻沒想到最厲害的敵人其實來自自己身後。依附於強者的好處是當你弱小時,他可以保護你免遭欺侮;壞處則是當你羽翼漸豐時,他會不遺餘力地打壓抑制你。所以要想真正建立功業,最後都必須脫離他人庇護,自立門戶。然而孫堅卻沒有和袁術就此翻臉,江東孫氏真正地從袁家獨立出來,還要等到孫策時期。

轟轟烈烈的討董大業,終於因為諸侯之間的各懷鬼胎、自相殘殺而風流雲散。三國曆史進入了群雄逐鹿時期。此時,孫堅那套來自底層的狡黠,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管用。其原因一是進過戰火的洗禮,各路豪傑都已經認識到了,爾虞我詐才是這個亂世的生存法則;二是進過了一輪淘汰賽,保留下的人物大多有點道行。總之,孫堅的奸詐開始不靈了。

而他的果敢則成了他的催命符。初平三年,孫堅奉袁術之命,進攻劉表。孫堅擊敗劉表部將黃祖,率兵圍住襄陽,本來已經佔據上風。豈料形勢在瞬息之間發生逆轉,孫堅追擊殘敵時,一往無前,單馬入峴山,中了黃祖的埋伏,被暗箭射死。孫堅憑藉果敢,在亂世之中強勢崛起;也因為果敢,在順境之時瀟然隕落。正可謂是“君以此行,必以此亡。”想來令人嘆息。

孫堅死後,他的侄子孫賁率殘部投靠袁術,正式被袁術收編。這麼看來孫堅浴血奮戰一輩子,到頭來竟是換來一場空?不是的,雖然孫堅的部隊被袁術收編,但是孫堅遺留給子孫的是他的名氣,是他收攏的幕賓將領,是他在部隊中的崇高威望。這些都是子孫再創業時可以利用的無形資產。而孫氏家族也因為孫堅的去世暫時沉寂了下來,等待著下一個鳳凰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