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中央之国的形成 [第12回]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第12回 淮南袁术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I空降刺史们的不同命运

凭借西击黑山军、东收青州兵的功绩,曹操在兖州算是立住了脚,但他这个兖州牧却暂时没有办法得到朝廷任命。在曹操被鲍信和陈宫推上兖州牧位置时,身处长安的汉献帝还在董卓的手中。很显然,董卓是不会给自己的对头正名的。在得知兖州主官空出的消息后,董卓当即从长安派出了新的刺史前往赴任。

准备接手兖州的刺史名叫金尚,字元休,是出生京兆尹的名门望族,与另两位字里带“休”的京兆名士并称为“京兆三休”。金尚是公元192年4月任命的,一个多月后董卓就被吕布所刺杀。按时间推算,此时他应该还在赴任的路上。空降地方的名士并不一定都不能立足,此前同为名士的刘表就在拿到荆州刺史的任命后单骑上任,并站稳了脚跟。

遇到曹操是金尚的不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会是曹操的对手,曹操也绝对不会听从董卓的安排。然而金尚倒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既已诸侯林立,便有合纵连横。曹操和他的前任选择了与袁绍联合,但不要忘记兖州背后还有一个与袁绍天生相克的袁术。在入主兖州无望后,金尚选择了投奔袁术,而袁术自然也愿意手上有这么一张牌。

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必得一州部之地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兖州并不是袁术的第一选择。讨董之战后的袁术在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成为“荆州袁术”;二是定位“豫州袁术”。在孙坚诛杀前南阳太守后,天下人口最多的荆州南阳郡实际已经成为了袁术的领地;而天下人口第二多的豫州汝南郡,又是袁氏家族的根基之地。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看起来是很有基础。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豫州看起来更容易利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所累积的声名。在讨董之战开始时,曾代表豫州起兵的豫州刺史孔伷很快就从舞台中心消失,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位“清淡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的刺史到底是病逝还是为乱军所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袁术和袁绍两兄弟就新豫州刺史的任命展开了一场争夺。

在袁术方面,他推举了自己的亲密盟友孙坚;袁绍则旋即任命了丹扬太守周昕的弟弟周昂(或周喁)为新豫州刺史。周昕在曹操兵败于汴水之后,曾与扬州刺史陈温一起支援了曹操四千兵马,帮助曹操东山再起。

从豫州地方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更支持孙坚的。否则颍川太守李旻也不会与孙坚合军进攻广成关,并在被俘后被董卓活煮了。然而后来当孙坚在洛阳苦战之时,周昂却率军袭夺了孙坚在颍川的驻军之地阳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

这一举动不仅让一心讨董的孙坚感叹道:大家一起举义兵准备拯救社稷,如今逆贼马上就要被打败了,却各自为了利益这样做,我还能和谁一起合作!(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

跟孙坚一样愤怒的还有袁术。他所恼怒的并不是袁绍破坏了讨董阵营的团结,而是这个庶兄想跟他争夺豫州。盛怒之下的袁术与从洛阳回军的孙坚,一起将周昂赶回了老家会稽。此后豫州刺史的位置算是归了孙坚(虽然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召命)。尽管很多人会将这一时期的孙坚定位为袁术的手下,袁术想图谋天下也要利用好孙坚这员猛将,但从双方的整个合作过程来看,无疑应该是平等的盟友关系。

袁术帮助孙坚坐上了豫州刺史,孙坚自然也要投桃报李的帮袁术拿到荆州。孙坚原本是长沙太守,又杀了南阳太守帮袁术得到了富庶的南阳,做这件事原本是非常有基础的。不过这种快意恩仇的杀戮,特别是把顶头上司都逼死的做法,并无法让荆州人心归附。更关键的是,此时的荆州出现了一个即有圣命在身,又可以与袁绍比拼号召力的新刺史。

公元190年,原荆州刺史王叡在孙坚北上讨董时所逼杀。天子在手的董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把水搅混的机会。作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受命前往荆州接任刺史一职。当时的荆州除了被袁绍和孙坚占据的南阳以外,其他郡县尤其是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也都为地方豪强所控制。

比如孙坚离开长沙之后,原籍吴郡的当地豪强苏代,就自领了长沙太守一职。这种无视朝廷号令,以宗族为联系纽带割据的地方豪强,官方当时有一个专有的代名词——宗贼。

整个荆州当时共有七个郡,其核心不在今大部归属河南的“南阳郡”,也不在湖南境内的“荆南四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而在于主体位于湖北境内的南郡、江夏两郡。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可以这样说,想得荆州就必先得南郡、江夏。谁能稳坐南郡同样取决于地方豪强的态度。虽说刘表在赤壁之战前的做法,让人觉得他没有争夺天下的大志,但实际还是很有些胆识和才干的。

在洛阳之时,刘表曾经和其他敢于声讨宦官集团的名士,并称为“八顾”。顾的意思是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之意。能够得些美誉,说明刘表在招揽人心上的能力,与袁绍处于同一等级。

抛开朝廷的任命不谈。对于荆州地方士人来说,更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以德服人”的主官,而不是总想靠祖荫服人的袁术。刘表与荆州豪强会谈的地点,位于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市(当时为南郡宜城县),由此还留下了一段“单马入宜城”的美谈。在这次会谈中,南郡豪强势力的代表蔡瑁及蒯越、蒯良兄弟等都表示愿意归服刘表,其后刘表又任命江夏豪强的代表黄祖为江夏太守。

当然,想要建立同盟光靠声名是不够的,联姻是最好的办法。这倒不用每个大族都去联姻,垄断荆州上层:蔡、黄、蒯、庞等大族本身就有着复杂的姻亲关系。刘表只需选择一个最有势力的联姻即可打入这个圈子。至于具体对像,大家想必都已通过演义熟悉了,她就是蔡瑁的二姐。演义里没有说的,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蔡瑁的大姐夫。

II将星陨落襄阳

与荆州士族迅速结成同盟后,刘表先是诱杀了一批“宗贼”首领,此后荆州诸郡大都传檄而定,少数武力抵抗者也很快被镇压。至此,刘表将除了南阳郡以外的荆州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

不过想要和平的从袁术手中拿到南阳是断然不可能的,为了着手准备与袁术的冲突,在刘表单马入宜城后,“荆州八郡”的概念第一次浮现。这个多出来的郡叫作“章陵郡”,便是从南阳郡分割出来的。

南阳郡的特点在地理篇已经归纳过,其郡治宛城对应的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主地理单元亦因此被命名为“南阳盆地”。由于今归属湖北的襄阳也在盆地的南沿,有部分盆地成为了襄阳和湖北的辖区,所以这个盆地又称“南襄盆地”。

反观南郡、江夏郡主体则位于江汉平原。连接南襄盆地与江汉平原的是两条位于大巴山脉与大别山脉之间,被大洪山隔开的战略走廊。其中汉江(汉水)纵穿其间的西通道称之为“汉江通道”;建制有归属湖北的枣阳、随州两市的东通道称之为“随枣走廊”。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在东汉的行政区划中,汉江通道乃至通道之北、汉水之南的襄阳城都被划入了南郡范畴。襄阳城本身还是整个州治所在,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荆州城”。反过来随枣走廊却没有划入江夏郡范畴,而是归入了南阳郡。这个危险突出部的存在,让整个江汉平原在面对来自南阳的压力时,都存在更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将随枣走廊从南阳郡中独立出来,以今走廊北端的章陵县(枣阳市吴店镇北)为郡治建制了新的“章陵郡”。其第一任郡守便是在宜城帮助刘表上位的蒯越(事实上,分割章陵的建议很有可能就是蒯越提出来的)。

有背后的襄阳和章陵两条战略通道在手,刘表在应对袁术的问题上算是占据了有利地形。能够做到这点,除了刘表行动迅速以外,也是因为袁术当时的精力被牵扯在了讨董前线,包括后面必须和袁绍争夺豫州。

等豫州之事平息之后,腾出手来的袁术肯定还是要拿荆州的。这件事本身倒不用袁术出面,在袁孙二人的合作中,向来是孙坚冲锋在前,袁术在后方提供后勤保障。这一次也不例外,更何况袁术前面帮孙坚拿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

公元192年四年,孙坚领军向襄阳城进军。刘表方面派出了黄祖在汉水之北的樊城与邓县之间阻击,试图在南阳郡范围内解决战斗。然而孙坚的战斗力早已在讨董前线证明过了,黄祖并不能在野战中占得便宜,落败之后的他只能退回襄阳城与刘表固守。

对于渡河包围了襄阳城的孙坚来说,拿下这座城池不仅意味着拿到荆州的行政中心,更可夺取水师顺流而下拿下整个江汉平原。不过三面环水、背后靠山的襄阳城,在城防上可以算得上是占尽了地利。

襄阳城三面所环之水即为汉水,背后所靠之山名曰岘山。从战术角度说,手上并无水军的孙坚不能算是包围了襄阳城,而只能算是兵临城下。想要攻克襄阳城的困难是很大的,最大的难点是在襄阳城拥有水师的情况下,刘表可以通过汉水从其它地方调集资源入城。

倘若防守方意志坚定的话,双方会在这个枢纽点上拉锯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多长时间就很难说了,我们只知道后来南宋在最后的襄阳保卫战中,足足抵挡了蒙古人将近六年时间。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然而持久战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因为意外发生了。史书记载孙坚“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对于指挥官来说,登上制高点考察地形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举动。问题是你能想到利用这个制高点,黄祖同样能够想到你会这样做。

熟悉地形的襄阳守军,完全可以乘夜通过水路出城,然后设伏于岘山之上。更何况任侠的孙坚还是单枪匹马登上岘山的。“猎犬终须山上丧,将军难免阵前亡”,孙坚的勇武之气让他比同时代的其他诸侯,更容易遭遇不测。

III一泻千里的袁术

一代将星殒落浇灭了“荆州袁术”的愿景,反过来也让袁术顺势接手豫州以及孙坚旧部。此前金尚投奔,也让“豫州袁术”有了觊觎兖州的底气。不过一直到公元193年春,袁术才带着愿听从他安排的金尚向兖州进军,此时距离孙坚殒命已然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这段时间的袁术除了还要继续与刘表博弈以外,更多得还是希望看到曹操在与青州军的战争中消耗自己。

当曹操招抚青州兵的消息传来,袁术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其选择的进军方向是曹操起家的陈留郡,具体驻军地点为酸枣东南部的封丘,同时袁术还将先锋部队放置在封丘东北方向20公里处的匡亭(原为匡城县,后撤县为亭),作出进攻的架势。

选择从兖州西境入手的有利之处,在于能够与河内黑山军余部及匈奴于夫罗部合军。无论是从合纵连横的角度,还是报内黄之战一箭之仇的目的,这两支来自河内的偏军都很愿意与袁术一起对付曹操。

由此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原本同属黄巾阵营的黑山军、青州军,现在却分别入列袁术、曹操两大诸侯阵营成为对手。若按历史教科书式的写法,可谓是又一次被地主阶级“窃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

此时的曹操正驻军于济阴郡最北部的鄄城。没能等到袁术出手,曹操便主动出击进攻袁术在匡亭的先锋部队,前往救援的袁术同样遭遇了失败。在袁术退守封丘城后,曹操本意是打一场围城之战。意外的是还没有等到包围圈完成,袁术就主动弃城向南逃逸。先是退入陈留南部的雍丘(河南省杞县),被曹操追上后又再南逃至襄邑(河南省睢县)。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襄邑与睢水相邻,这条河流属于战国时期魏国所开挖的鸿沟工程的一部分。尾随而至的曹操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选择决运河之水灌城。无法再在城中呆下去的袁术只得出城,沿睢水而下退入宁陵。

宁陵已不再是陈留和兖州的城邑,而是位于豫州北境。问题在于豫、兖两州同属中原概念,之间完全没有天险可守。并且若论经营豫州,曹操的优势并不比袁术要小。要知道豫州的州治正是在曹操的家乡沛国谯县,他的基本力量也都是从谯县带出去的。

正在势头上的曹操自是不愿意放过这个衣锦还乡的机会,一泻千里的袁术一直逃到淮河以南的寿春才算摆脱了曹操的追击。这看起来多少有些意外,要知道袁术也不能算是等闲之辈。蒯越对他的评价是“勇而无断”,三国志对他的评判是“以侠气闻”,怎么看也不像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否则以孙坚的性格是绝不可能与之交好的。

袁术的这股任侠之气换个说法就是冲动。其实孙坚亦是如此,只不过孙坚对汉室的一片赤诚,使得大家很难诟病他。从开战前没有认清自己和对手的牌面可以看出,袁术虽有侠气但政治上很不成熟。

败得如此彻底的原因有三:一是曹操在收了青州军后实力大增;二是袁绍也派军参加了;三是刘表与袁、曹结盟,在袁术北上之时于后方断了他的粮道。这意味着“豫州袁术”实际上是在和冀、兖、荆三州联军对抗。

如果公孙瓒此时能够从青州方向加入战局,那么战局有可能会改观。只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一年公孙瓒正在幽州与他的顶头上司刘虞火并,完全抽不出身来与袁术联动。至于黑山军和于夫罗这两支曾完败于曹操的偏军,自是不堪大用的。

III淮南袁术得三郡

大获全胜的曹操并没有越过淮河继续追击,是因为后方发生了一件大事故。到底什么情况先按下不表。不管怎么说,现下的袁术与豫、荆两州的缘份算是断了。而曹操不再追击不代表危险就此过去,要知道豫州与扬州大体就是沿淮河分割的,袁术准备入驻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已经是扬州的城邑了。前面提到过,陈温曾经和丹扬太守周昕一起支援了曹操四千兵马。从这点来说,此刻的扬州是属于袁绍和曹操阵营的。

更关键的一点,扬州的州治原本在长江北岸的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与项羽自刎而死的乌江亭相距不到20公里。此前由于要应对中原乱局,时任扬州刺史陈温已移驻于寿春。

换句话说,袁术一渡过淮河就将面临扬州主力的阻击。不过,具体是谁阻击袁术史书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袁术在退入淮南时,陈温兵败被杀;另一种说法是陈温已于公元192年病死。病死之后二袁又分别派出了自己人选去抢接扬州刺史一职。其中袁绍一方派出的是同属讨董诸侯阵营的山阳太守袁遗,不过袁遗最终并没有能够进入扬州,而是被袁术半路截杀死在了沛国境内。

按后一种说法,袁术退入淮南时,驻守寿春的已是接受袁术任命的陈瑀。这位陈瑀是徐州下邳人,与后来帮助曹操消灭吕布的陈珪、陈登系同族(陈珪为陈瑀从兄)。无比悲催的是,这位袁术新任命的刺史竟然拒绝袁术入城。盛怒之下的袁术不得不先行驻军于西距寿春50余公里处的阴陵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待休整过后再来进攻。

自觉无法独力对抗袁术的陈瑀在求和不成后,不得不逃回徐州老家。陈瑀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很可能是受曹操的影响。如果当时曹操追过淮河的话,那么陈瑀的选择应该就会有所不同了。

陈温也是汝南人,袁遗则是二袁的从兄,陈瑀更是袁术直接任命的。这三个“扬州刺史”都没有选择站队袁术,不得不说袁术做人还是挺失败的。现实点说,比起善于招揽人心的袁绍来,袁术在天下豪杰眼中着实没有主公之相。以至于在看到这一幕幕后,袁术曾经大骂“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意思是说这帮小子不跟我,竟然去跟袁家的家奴!(袁绍的母亲为婢女)。

虽然大多数人才都加入了袁绍阵营,但袁术终究还是在淮南站住了脚跟。寿春属于九江郡,拿下九江郡的袁术在自领扬州牧以后,袁术一方面派出孙坚的儿子孙策向西拿下同属扬州的庐江郡。另一方面还乘着徐州大乱,拿下了以徐州在淮河以南的部分。由于在名义上无法用扬州牧节制,袁术又给自己安了个“徐州伯”的爵位,以让自己对以广陵郡为核心的徐州南部地区的统治变得名正言顺。

地缘详解孙坚的陨落与袁术的溃败

庐江、九江、广陵三郡虽州属不同,但地理上却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南部均以长江为界、北部都大体以淮河为界。正是基于这一地理特点,得此三郡的袁术方被当时之人称之为“淮南袁术”。在此期间袁术虽然打回过豫州,包括派出孙策向江东扩张,淮南三郡却始终是他的基本盘,由此也得到了个“淮南袁术”的称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