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最近只要在追國產劇,基本都繞不過“正午陽光”這幾個字。

且不說之前的一部部熱劇,光是這幾天,就有兩部值得關注。

一部古裝,一部都市。

一部很長,一部很短。

前兩天已經推薦過郭京飛主演的《我是餘歡水》,這次主要聊一聊這部:

《清平樂》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這部劇原本叫《孤城閉》,改編自同名小說,後來又改成了更符合大宋氣質的《清平樂》。

和原著有所不同,電視劇放棄了公主的愛情主線,繼而將視角轉向當時北宋的皇帝趙禎。

在歷史上,宋仁宗算不上很出名,最熟悉的典故反而是一處在民間流傳極廣的“狸貓換太子”。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嚴格地講,這部劇既不是權謀,也不是宮鬥,而是現實與理想的搖擺,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打破宮中絢麗的想象,道盡其中的艱辛抉擇。

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還是圍繞在他身邊的其他人,儘管都生活在富麗堂皇中,卻怎麼都無法擺脫類似的命運。

追劇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本書,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從宋仁宗的角度,你也可以理解為,當一個好皇帝真的沒那麼容易。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整部劇的優點很明顯,大家的誇獎也集中在以下幾點。

比如它的服裝,嚴格按照宋朝的一些畫冊一比一還原。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比如它的構圖,大量的對稱畫面,以及極其秀美的景色空鏡。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臺詞也很講究,不再是清宮戲裡常見的奴才和朕,取而代之的是大娘娘和官家這些具有宋朝辨識度的常用稱謂。

演員更是不用說,主演王凱從一出場就氣質滿滿,秀才喻恩泰飾演的晏殊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諸如像范仲淹、蘇軾、司馬光、歐陽修等一眾活躍在語文課本里的背誦天團在這部劇裡也一個不少。

既不糊弄觀眾,也沒有粗製濫造,在目前國產劇的市場裡,絕對是比較靠前的水平了。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話說到這裡,大家也能看出來,今晚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具體分析這部劇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因為推薦的人太多,內容也大同小異,不少這一篇。


要說缺點,肯定有,不過我覺得並不是很多人棄劇的理由:慢。

至於為什麼,後面再說。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先說說我眼中的不足,恰恰是一部分優點過於被重視造成的。

這股風氣大概是從《琅琊榜》之後開始盛行,大家評判一部古裝劇的優劣,不是先看劇情,而是著重關注服化道,彷彿只要穿對了衣服,說對了臺詞就是尊重歷史,就是好劇。

還是拿出《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歷史劇標杆。

多年以後,為什麼這部劇會被奉為經典?

難道是以高級感著稱的服化道?顯然不是。

很少有人會誇獎這部劇的明朝服裝多麼考究,大家反覆琢磨的是那些怎麼也看不厭的精彩故事。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這個問題,張開宙之前拍《知否》的時候已經有所跡象,為了凸顯古風說出來的病句一度被冷嘲熱諷,現在到了這部《清平樂》改善了不少,可掉書袋的毛病依然存在。

有人怪觀眾沒文化,聽不懂,我覺得恰恰是編劇的討巧和偷懶。

如果真的有能力,你寫出“文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這樣的臺詞,我相信再痴迷文言文的歷史愛好者也會拍案叫絕。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一部歷史劇,當大家討論和誇獎的只剩服化道以及一些符合歷史的細枝末節,且不說是不是捨本逐末,至少絕對做不到經久不衰。

說到底,這是講故事的電視劇,而不是需要查資料才能理解的歷史科普。

沒有人會因為一部劇僅僅服化道出色,就將其當成經典反覆欣賞。

因為在一個較高的標準體系當中,這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內容大於外表始終是大多數國產劇,尤其是以《大明王朝1566》為目標的歷史正劇不應該忽視的關鍵。

在這一點上,正午陽光的很多作品都足夠出色,但吹毛求疵一點,這部《清平樂》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能夠發現,絕大多數的吐槽和差評都是節奏緩慢,過於溫吞。


確實很平,沒有什麼激烈的矛盾衝突,可要說拖沓冗長也不至於。


至少看完目前的十幾集,從來沒想過需要快進,只覺得——


有些戲拍得巧妙。

無聲勝有聲,值得反覆觀看。

有些戲則相當無聊。

劇情推進的過程中,面對同一件事情,經常變成多角度談話,過於詳細直白的臺詞解釋讓我覺得有些淺顯。

這些看上去突出群像的多線敘事,大多是重複議論。

簡而言之,不在意取捨,失去了輕重緩急,弄不好便是一鍋大雜燴。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比如描述趙禎母子關係的兩次廷議。

第一次,明為討論范仲淹喪母丁憂之事,實則小皇帝藉著年輕氣盛,開始主動試探身邊的大娘娘。

第二次,表面上是爭執穿袞服是否合禮,暗地裡太后其實是放權之前的最後試探,她想知道趙禎對自己的感情,以及他是否真的有能力接任這座江山。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我們主要看第二段,在朝堂上,太后提議穿天子服祭祖,眾臣反對。

退朝之後,先是趙禎前往晏殊的住所商議對策,然後鏡頭切到呂相等人的內部討論,雙方一合計最後做出妥協,衣服做一些改動。

還不夠,接下來又穿插了一段韓琦在酒樓聊天的場景,同事還是認為不妥,結果一旁的小二連聲讚歎官家做得好。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你看,這段關於袞服的來龍去脈解釋得清清楚楚,從天子到重臣,再到黎民百姓,每個人都給到了鏡頭。

結果呢?

我覺得最好的反而是臨死之前,太后換上皇后服,趙禎一個人坐在簾子後面,看著空空如也的椅子:

大娘孃的意思呢?

大娘娘覺得如此可行?

這個結尾看上去平淡,實際上極具感染力。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官家和曹皇后的關係。

這段劇情從廢皇后就開始鋪墊,結果光是新婚之夜獨守空房就足足放了一集。

同樣的,也是每個人的心思都照顧到,皇帝編理由躲著皇后,皇后穿紅衣等著皇帝,身為傳話人的茂則隨著鏡頭來回奔波。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可要說,拍得最有意思的,我覺得是兩場飯桌上的戲。

先是早飯。

皇帝先是內心忐忑,結果看到真人心懷愧疚。

喝粥的時候,皇后說什麼,他便吃什麼,連稱喜歡。

末了,喝完茶,皇后便直接下了“逐客令”,讓其趕緊回去補覺。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然後是喝酒。

當時各位娘娘來皇后這裡請安,皇后便拿出自己釀的酒。

這場戲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皇帝進來後只問了一句“你釀的酒啊,能否請我飲一杯”,接下來便無話可說。

他尷尬地翻著桌子上的書本,端起酒杯,想看兩眼對方,又不敢直視。

一個皇帝何以落到如此尷尬的境地?

兩個人的關係,甚至是兩個人的性格,一切盡在不言中。

都在誇《清平樂》,到底怎麼樣?

最後,我看到有不少人開玩笑,這部《清平樂》簡直就是一堂關於宋仁宗的歷史語文課。

這個比喻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這部劇對宋朝風貌的呈現相當考據,雖有一定的偏差,但瑕不掩瑜,讓很多人通過看劇的方式瞭解了很多歷史知識和趣事。

另一層,則是似乎把所有的觀眾都當成了學生,生怕知識點講的不夠清晰,不夠透徹。

有好有壞,有利有弊。

就像這部《清平樂》,肯定值得一看,但未必適合“全篇背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